最近一段时间,“修仙”一词突然在网络上火热起来,这一对熬夜现象的具调侃性的称谓不仅启发了诸多段子手的创造思维,也开始令不少人正视起了熬夜这一远非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过尽管熬夜的危害众人皆知,但绝大多数“修仙高手”却难以让自己摆脱熬夜——除了少数在工作上有时间段要求(体育报道人员、医生等工作往往需要晚上加班)的人之外,其他人都是因为在短暂熬夜之后无法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奏,才不得不继续熬夜的。
估计不少人对于这种情况可能会感到困惑:熬夜带来的睡眠节奏的变化是因何而起的?这种变化又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
人是如何保持昼夜节律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生活习惯。虽然科学界为这一生活习惯的进化过程而争议了许多年,但在如今,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生活习惯来自于人类大脑中的固定机制——昼夜节律系统。正是在此系统的帮助下,人体才能够识别外界的昼夜变化,从而使人体保持在白昼清醒、夜晚入睡的节律下。
研究发现,人体的大脑内部存在一个特殊的“时钟”——视交叉上核(SCN),构成SCN的细胞可以根据外界状况(例如视网膜所接收到的日光信号)或是内在因素(如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维持人类昼夜节律的重要激素之一)所给予的反馈,自动调节人体内的节律。SCN的信号会在大脑中经过重重传递,最终到达控制觉醒和睡眠的神经细胞,进而使人觉醒或是陷入睡眠。
人体内的睡眠和觉醒系统均较为复杂,但若将这两个系统简化来看,它们则分别具有一个使系统开始运作的“开关”:负责“开启”觉醒信号的食欲素神经细胞,以及负责“开启”睡眠信号的腹外侧视前核(VLPO)区。SCN对睡眠和觉醒的控制便是通过“打开”这些“开关”来完成的。
当SCN得到“觉醒”的信号刺激时,它便会将信号传递给食欲素神经细胞,受到刺激的该类细胞便开始分泌食欲素(Orexin,又译下丘脑泌素),食欲素在脑内觉醒-睡眠区域的神经细胞间的扩散会在短时间内“唤醒”陷入休眠状态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人体完成觉醒过程。而在SCN指挥入睡时,信号则被传递到VLPO区,而VLPO区则会在受到刺激后释放抑制性的“信使”(例如γ-氨基丁酸),从而使大脑内的神经细胞活动减慢或停止,人体陷入睡眠状态。
哪些情况可以导致节律紊乱?
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因某些原因而使节律不同于所在地区的正常昼夜时间时,即表明人体陷入了节律紊乱之中。不过在大多数没有外界因素(如不合理的灯光、人为改变作息时间等)干扰的时候,节律紊乱往往会在数天后恢复,这是因为人体的节律系统本身具有根据外界环境“校正”的机制,在熟悉外界环境后,节律即会逐渐恢复。但在某些人身上,节律紊乱可能会维持较长时间,甚至于成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如此严重的节律紊乱,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光线受干扰:褪黑素是人体内维持昼夜节律的关键激素之一,该激素由松果体分泌,且其分泌会在视网膜感知到光线的情况下停滞,因此褪黑素在大脑内成为了连接外界昼夜信号和内在昼夜节律的“桥梁”,前面所述的SCN即可通过褪黑素的分泌来调节自身的固有节律。不过正是由于褪黑素的分泌与视网膜的光线感知相关,因此对于视网膜无法感知光线的盲人,或是在睡眠时间处于光线(无论是天然光线还是人造光线)中的人来说,其昼夜节律便可能会因为褪黑素无法分泌而被扰乱。
睡眠-觉醒通路异常:在人体内,食欲素神经细胞和VLPO区这两套控制觉醒和睡眠的通路是人体能完成入睡和觉醒等生理行为的支柱,而一旦与此相关的部位遭到破坏,患者的神经系统便会因此而彻底不受昼夜节律的调节,睡眠和觉醒时间也会变得混乱无章。例如在电视剧中常见的罕见病发作性睡病,患者就是因为食欲素神经细胞受损,大脑内食欲素的功能不稳定而出现突然陷入睡眠的症状的。
时差:在突然前往时区与常住地相差过大的地区的人群中,除非经过预适应或是药物治疗,否则节律紊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此类人群在突然到达另一地区后,SCN依然执行在此前常住地所形成的昼夜节律,从而使他们不能按照当地的昼夜时间来觉醒/入睡。不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此类节律紊乱会在于当地居住多日后逐渐缓解,这是由于在当地度过几日不受干扰的昼夜后,昼夜节律即会按照当地的时间而重建。
如何摆脱节律紊乱?
尽管节律紊乱一旦发生会对人造成非常严重的困扰,患者往往在数日内难以正常入睡、觉醒,但针对节律紊乱,目前已经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这些方法对于绝大多数类型的节律紊乱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非药物治疗:节律紊乱最佳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即是让患者生活于自然光线之中,并且尽可能地在睡眠时间避免任何人工光线(如电灯、数码设备、电视等)的干扰。在自然光线下生活数日后,人体内的昼夜节律即会与所处环境一致。某些会使人彻底远离人工光线的活动(例如野外露营)对恢复昼夜节律帮助更大。然而倘若昼夜节律紊乱是器质性(由身体病变所导致)的,非药物治疗不会有任何效果。
药物治疗:最常用的治疗节律紊乱的药物是褪黑素,尽管褪黑素时至今日依然处于药品和保健品的边界,但权威机构仍然推荐褪黑素治疗某些类型的节律紊乱,尤其是盲人因视网膜无法感知光线而引发的非24小时睡眠障碍(Non-24,此类节律紊乱的特点是患者的昼夜节律不以24小时的昼夜为基础,因此得名)。不过褪黑素相关的药物(例如他司美琼)效果可能更好,虽然价格要昂贵许多。除此之外,褪黑素也被部分医生用于治疗时差引起的节律紊乱,但实际效果尚不能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