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一股清流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龙节”或“春耕节”,是我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以每年农历的二月二日为固定日期, 包括北方的龙抬头节和南方的社日节等民俗活动,南北两地风俗截然不同,这使得“二月二”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别具一格。

起源有点儿神秘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起源的传说有很多,主要有两个版本,第一种说法是:传说此节日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时,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抬头节的历史传说。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种说法则源于唐代的武则天: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下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心生灵涂炭,便违背天条私自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以上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按照文献的记载“二月二”这一传统节日大概始自唐宋年间,最终在元代得以定型并传承至今。

习俗南北大不同,别只知道剪头发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节日成型的时间较晚,但是“二月二”习俗的文化渊源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龙崇拜与社祭习俗。在汉族,二月二节主要分为龙抬头节和社日节 ,其中龙抬头节主要集中在北方“二月二”习俗活动中,而社日则为南方“二月二”节俗活动的主要内容,南北各有特色,迥然不同。

(图片来自网络)

“引龙”是北方龙抬头节的主要内容,“引龙”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龙”,二是“汲水引龙”。前者主要以石灰撒在灶间水缸处,用以引龙出世,实际石灰有杀虫之效果;后者则是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除此之外,“剃龙头”也是北方龙抬头节的传统风俗。北方过年有风俗,正月不剃头,生长了一个月的头发必须得在龙抬头日剃掉。而且在河北,人们普遍认为如果龙抬头当天不理发,则抬不起头做人,日后没出息。

(图片来自网络)

南方的社日主要活动是祭土地神、看社戏。相传二月二是土地公的生日,因此在这天祭拜土地神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戏是在社日举行的演艺赛会,为酬神求福,要演“社戏”,又称“土地戏”。

农村中春秋社戏,通常在庙台或临时搭建的野台上演出。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就生动描绘了清末绍兴乡间社戏演出的情景。

(图片来自网络)

汉族地区的二月二节俗除去龙抬头和社祭,还存在借这一岁时而开展的各类纪念节俗。就闽东而言,古镇霍童的二月二灯会,民间传说是隋谏议大夫黄鞠为报答姑丈朱福而举行的灯会活动,霍童的二月二灯会由此流传千年至今,颇具地方影响力。蜀中地区则有二月二踏青挑菜的习俗,龙抬头那天人们相邀结伴至野外踏青,顺便挖些野菜带回家中。

中国传统节日里不断流淌的清流

二月二节从古代的社祭沿袭而来,最终又分化为南、北截然不同的两种节俗活动,在我国众多民族中都留下了痕迹,又因各民族自身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二月二节祈求农桑的表层文化意蕴已无多大意义,但其间蕴含的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生生不息的主题是始终亘古不变的。

编辑:胡小雨

(作者:王维钧,历史学、经济学科普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jial@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