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期“意识真的能上传计算机获得永生吗?”来探究意识或记忆上传计算机获得永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阻碍这项技术成为现实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第一,理论障碍:记忆和意识的本质之谜,大脑形成记忆和意识的工作机制,这些是最根本的前提,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对大脑的工作方式理解透彻,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确保那个上传到计算机的人是你自己。我们缺乏对记忆和思维的本质工作方式的理论体系。
第二,技术障碍:即便我们有一天破解了人类的记忆本质之谜和意识形成的方式,我们是否有能力利用仿生技术完全按照人脑的工作机制来设计一套新的计算机体系?想必以现有的或者几十年内的技术,即便拥有人脑这种非线性工作机制的计算机系统,它的精密和复杂程度也完全无法比拟人类的大脑生理结构吧?因此它的体积一定会是无比庞大的,而且很难保持稳定,可能需要消耗巨大的资源。即便承载人类意识的计算机终端可以完成,那么整个传输过程又该如何实现呢?假设记忆可以传输,那么意识是否也可以随着记忆一起实现传输呢?
第三,道德和伦理障碍:众所周知,实现记忆和意识的上传就意味着实现了永生,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从此每个活在世上的人都拥有永生的权利了呢?我们是要以不断更换肉体的方式来保持肉身和灵魂的完整性而存在还是只是以纯粹的意识活在虚拟世界中?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理论问题:
关于上期“意识真的能上传计算机获得永生吗?”中所提到的记忆本质的猜测,在这里更深入的去进行分析,事实上,之所以会有“记忆灼痕”这样的猜想,是因为我在思考记忆机制的时候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人看到的圆圈都是圆圈而不会有人看到方块?为什么所有人看到的红色都是红色而不是黄色或者绿色?
难道相同的图像和声音会在人的大脑里形成相同的神经回路? 但这样是不是意味着如果要让所有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一致的,所有人大脑的神经元细胞和树突的分布结构也必须完全一致才行?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好在现代科学发现帮助我们处理感官记忆并形成短期记忆的是海马体,个人猜测人脑为了达成高效的记忆机制,所有的感官记忆会同时反映在海马体和大脑皮层中并形成两个不同的神经回路,类似于一种电路图中的并联模式,而相同图像和声音反映在所有人海马体中的神经回路可能是一样的,然而“并联”反映到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回路却是不一样的,或者说留下的“记忆灼痕”是不一样的,因此相似记忆在每个人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网络中所对应的神经回路也是不同的。我们不会为了记住一个完全相同的事物而在大脑中去产生完全相同的神经回路结构,但是我们的海马体对相同事物的反馈一定是相同的。
这样的机制可以解释海马体有趣的“记忆辨识”现象,由于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感官记忆对海马体的刺激程度各不相同,使得海马体接受到的每个刺激在对应的大脑皮层神经网络中留下的“记忆灼痕”也不同(记忆痕迹的位置和深浅都不相同),而正是这些各不相同的记忆的痕迹“雕琢”出只属于每个个体的神经元回路结构,才使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和解读。
我们完全可以用电路图来类比人脑皮层中的神经元网络,海马体将记忆信息反映到皮层形成一个对应的固定结构的电路(即神经回路),这个电路中的电线具备一个初始电阻(这个电阻用来比喻神经元细胞和树突的理化性质),多次的相同记忆信息的刺激会加深这个固定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使电线“灼伤”,从而降低它的电阻(该变某种理化性质),导致以后当相似信息刺激该区域会优先让电流通过电阻较低的这个固定电路,使人们优先回想起印象比较深刻的记忆。
假设以上所述即是人类记忆机制的基础:
如果记忆真的按照这样的机制工作,那么所谓意识不过就是在大脑接受外部信息或者处理内部记忆时神经电流经过大脑神经元网络所构建的神经回路的过程,简单来说,意识的本质就是大脑构建神经回路的过程,而记忆则是构建完毕后留下来的神经回路。
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意识在产生并输出的一瞬间就已经成为过去,成为记忆。它只能代表产出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它的结果必须以记忆的形式来体现。
而思维则主要由两种大脑活动来共同完成,一个是记忆的调取,一个是记忆的重组。简单来说也就是通过对记忆的重新编织来获得新的记忆,同时形成新的神经回路。逻辑推理偏向于前者,创造和想象则偏向于后者。生活中往往要两者兼具才能应对和处理复杂事物。
一句话总结意识,记忆和思维的联系:意识是大脑的每一个神经回路上的有效活动,记忆是由意识所产生的,而思维就是利用记忆来产生新的意识,新意识的产生又注定形成新的记忆。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什么?
相信你也发现了,意识,记忆和思维全都指代一样东西,那就是记忆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这期的文章我要把标题从原来的“意识上传计算机”变成“记忆传输”的原因。
因为意识根本无法上传,一个手术过程中处于完全沉睡状态的人不会产生任何的意识和思维,他只有记忆。而一个醒着的人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识传输,因为他在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意识随时都可能会影响过去的神经回路,导致一些过去的记忆出现变化或者丢失,人只要是醒着,他的记忆就一定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这不是一台打字机在纸上不断打字这样简单。等整个传输过程完成,计算机里的那个人和原来那个人一定不是同一个人,因为那个人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已经不一样了,而计算机是很难在既定传输过程中去捕捉这样的动态变化的。
总而言之,意识和思维,本质上都是动态的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我们几乎是无法直接拿来传输的。
只有记忆是可以用来传输的。
而让一个人陷入没有脑部意识活动的休眠,以保持记忆在手术当期时间内的稳固和不变,是确保一场成功的记忆移植手术的基本前提。
那么记忆到底该如何移植呢?更多精彩请在公众号搜索Fantasylabs
于是,接下来回答文章开头的第二个问题,技术问题:
结合上期文章所提到的“大脑的思维意识坐标”,似乎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启发。
所谓思维意识的时空坐标,即利用极其精确的三维坐标结合时间坐标来数字化标记和录制人脑意识和思维活动在整个神经元网络所留下的神经回路,即“记忆的痕迹”,是一张可以充分记录大脑所有活动的动态地图。
换句话说,利用这张记录大脑全部意识活动的动态地图,我们可以捕捉到整个记录时间段内实验个体的全部记忆,并且随时可以保存最新的神经元网络的激活情况或者说全部神经回路的即时状态。因为所谓记忆就是通过神经元网络的实时状态来体现的,人在每一个活着的时刻整体记忆都是不同的,因此连灼痕也是动态变化的。
可行性永生方案:
步骤一:记忆传输到计算机
在新生儿一出生时就在大脑里植入芯片,用来捕捉所有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然后反映到意识思维的时空坐标将其数字化记录下来,并且传输和保存到计算机。
步骤二:克隆实验目标
将实验目标进行克隆,并且以休眠状态培育其身体和大脑成长到诸如25或者30岁左右,取决于实验个体想以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状态来重获新生,前提大脑结构必须完全相同来支持其作为完美的记忆载体。必须是休眠状态是为了避免克隆体拥有完全不同的记忆后大脑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不再适合作为完美的记忆载体。
步骤三:记忆传输到克隆体
把实验目标本体大脑内的芯片取出植入克隆体的大脑内,然后将保存在计算机里的意识思维坐标数据传输到芯片中,再通过芯片把反映其所有意识和思维的大脑活动重现在克隆体的大脑中进行记忆的同步移植,假设实验目标的实际年龄是80岁,如果人脑可以承受,那么整个记忆同步过程也可以很快完成,从而使得实验目标以25岁的身体和大脑,80岁的记忆重获新生!
最后给大家两道思考题来进一步扩大脑洞。
附加方案之一:大脑3D打印
我们是否可以从分子层面完美复制人类的大脑来实现记忆和意识的传输呢?
附加方案之二:量子纠缠
如果大脑是量子计算机,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量子纠缠来同步并创造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意识?
关于文章开头的第三个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留给大家自行去探讨,欢迎大家留言。
欢迎关注脑洞实验室,这里既有天马行空,也有静水流深。专注于探索世间的一切奥秘与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