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坚守孤城拒不降清,求救南明却为何无一援兵

1645年四月十八日,大清豫亲王多铎挥鞭一指,大批清军包围了扬州城。

当时镇守扬州的正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他一面指挥军民严阵以待,一面向南明其他三镇总兵紧急求援,但三镇无动于衷,无一前来。后来,清军用大炮轰击扬州城墙,史可法又写下血书向南京及三镇告急,却依旧没有任何答复。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史可法不幸被俘,因拒绝投降而被杀,年仅45岁。

史可法孤军奋战,大义凛然,其悲壮的义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其浩然正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感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当时身为南明督师的史可法,为什么被围扬州后,连发多次救急檄文,均如石沉大海,有去无回,盼不来一兵一卒救援呢?

清代张廷玉对此评价道,因为南明“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导致史可法“孤城不保,志决身歼”,分析得十分在理。

(图)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一、南京拥立,得罪福王

当时南明政权的皇帝是福王朱由崧,指望福王救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正直无私的史可法在拥立过程中得罪过这位昏庸的阿斗。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南明小朝廷的建立经过。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尽,明朝灭亡。

但明朝还有一个留都南京,南京的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明王室的藩王为帝,重建明朝。

但在拥立何人为帝的过程中则发生了争议,一些东林党人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部分将领主张拥立福王朱由崧。

东林党人的理由是“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孙子,按辈份、排行应当立为王,但是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

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儿,贤良而且聪明,应当立为王”,并且把意见用文书的形式通报给当时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史可法也是东林党人,他完全同意上述意见。

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立福王,也来询问史可法,毫无提防的史可法便把福王的七大缺点告诉了马士英,并说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但令史可法始料未及的是,福王朱由崧暗地里获得了南京政权主要武装力量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1644年5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弘光。马士英因辅佐有功,入朝成为首辅大臣。

(图)马士英,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

马士英真称得上一个绝对的小人,他为了排挤史可法,竟然把当时拥立帝位时史可法认为福王“七不可”的文书进献给福王。

面对虎视眈眈的清军,南明政权本来应该抱拳团结,同仇敌忾,但大敌当前,马士英等人仍然在争权夺利,并使出卑鄙的手段对付刚直的史可法,读来让人真是无语!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福王朱由崧看到那封文书,是何等的愤怒与不满。

虽然你史可法军事才能出众,但在拥立过程中不仅站错队,还大肆辱骂福王,换了谁,也是无法容忍。

尽管史书上没有明说,但在福王眼里,朝堂上的史可法怎么看也有些不顺眼。史可法心知肚明,觉得留在朝廷也很尴尬,便请求出京督军,镇守淮、扬。

福王正愁怎么打击报复史可法,正好史可法送上门来,眼不见心不烦,于是顺水推舟,当即答应了史可法的请求,并假惺惺地加封史可法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在拥立过程中出现立场错误,给皇帝留下极为不好的影响,史可法还能指望福王派兵相救吗?

(图)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二、南明内讧,诸将离心

福王指望不上,那么南明政权的其他军事力量为什么不来救援?

先盘点一下南明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也就是江北四镇。总兵刘泽清驻淮安,总兵高杰驻泗州,总兵刘良佐驻临淮,靖南伯黄得功驻庐州。在武昌,还有左良玉率领的一支部队。他们共同组成江淮防线,防清军南下。

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当时清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南明政权却在内讧。而这次内讧,便是左良玉发起的。

左良玉是明朝旧将,在镇压李自成农民军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后,又晋封他为侯,继续镇守武昌。

左良玉驻守武昌期间,因兵多将广,也遭到了南明政权的提防,左良玉手下部将对首辅马士英的专权十分忌恨。

恰巧南明政权又发生了“伪太子案”,福王朱由崧将自称为太子的人关入监牢。左良玉认为这是马士英从中作梗,便于1645年3月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率军东下。

因高杰早已被投降清廷的许定国诱杀,南京马士英急调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三镇军队保卫南京。

三镇军队回撤平叛,江淮防线顿时门户大开,清兵乘机大举南下,包围扬州。

表面上看,南明政权确实派不出救兵来,实质上是诸将面对时局,各怀心态。因为四月左良玉暴病而亡,南京之危已经解除,但黄得功以保卫南京为借口拒绝救援,而刘泽清、刘良佐眼看大事不妙,竟先后投降了清军。

一场内讧,让本就脆弱的南明小朝廷顿时崩盘,在这样的形势下,史可法还能指望什么援兵?

(图)南明,1644年4月形势

三、福王昏庸,权臣掣肘

看到史可法孤军奋战而见死不救的,除了福王,还有一个小人,那就是南明首辅马士英。

福王和马士英搭档,简直就是瞌睡遇到枕头,相得益彰。马士英欺上瞒下,视军国大事如同儿戏。而南明政权的最高首领福王,不仅对马士英言听计从,而且本身就是一个酒囊饭袋,什么复兴大明、抵抗清军等等好像与他无关。

大敌当前,他却在群臣面前感叹“后宫寥落”,下令广选美女;政权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他却修建宫殿,购买珠宝;天灾频发,大旱不雨,他却在宫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优伶演戏为乐”;清兵即将攻占南京时,他仍然在宫中看戏,与内官酣饮……

史可法当年说的七大缺点,福王朱由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碰上这样的草包皇帝,史可法也只能按剑长叹。

小人马士英曾经因争夺首辅而向皇帝打过小报告,陷害过史可法,对史可法本就心存芥蒂,哪会派兵相救?

想当初清兵攻占邳州、宿松时,史可法迅速向皇帝报告。如此军情大事,马士英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说,史可法“不过是想为防河将士纪功罢了”,朝廷有了这样的小人,将士的鲜血只能白流。

皇帝昏庸,权臣贪腐,诸将离心,面对一盘散沙的南明政权,一个忠勇的史可法自然是无力回天。史可法再等多长时间,也不会看到一个救兵。

(图)李自成

史可法生前写有四封遗书,其中写给大清多铎的内容是:“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实有余恨。得以骸骨归葬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于愿足矣。”

可见,史可法在扬州被围之后,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也可看出,从那时起,他对南明政权已经绝望了。

只不过让福王和马士英这两个糊涂虫没有想到的是,给他们的尽情享乐带来保障的,正是保卫河山、英勇血战的史可法。

史可法一死,南明的长城轰然倒塌,不到一个月弘光政权就灭亡了。

英雄不遇明主,可悲!贤能却逢佞臣,可叹!后人瞻仰史可法墓,有感而发:“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结再世孤臣之局,过墓兴哀。”

当下一些无聊的文人说,如果史可法放弃抵抗,就不会有“扬州十日”,就可保全扬州几十万百姓,这种骨子里带着投降意识的论调,就像如果南京不抵抗,就不会有南京大屠杀一样荒谬而不值一驳。

南明政权的极度腐败和一盘散沙,导致无人可救史可法。

史可法的求援,终究是深夜里的一抹微光,不过是绝望中的自我安慰。但他那壮怀激烈的言辞,以身殉国的正气,却气吞山河,永留史册。

文 | 历史大学堂专栏作者:李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