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任何一本关于人类简史的“工具”一章,作者都会告诉你,人类文明发展与金属材质的挖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金属,人类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审美偏向(你总觉得它比塑料更具质感对么),所以当智能手机成为人类身体最大的外延,并未花太久时间,全金属一体化工艺便迅速普及。
但遗憾的是,常识是:金属材质对电磁信号影响很大,完美主义者诉求的完全密封一体化机身会屏蔽信号——七年之前,iPhone4横空出世,乔帮主金属机身一体化的设计便令其拥有了“死亡之握”的无奈戏谑。
必须承认,当智能手机日趋复杂,它也就逐渐变成一门妥协的艺术。为了信号,在大多数时候,厂商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增宽天线带——通俗解释版本就是:设计出那些有些辣眼睛的“大白条”。事实上,关于“白带异常”的怨念持续至今,只是人们习惯了用“手机和生活一样总有不如意的地方”聊以自慰。
不过时至今日,在一个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单纯的摩尔定律无法满足人们内在需求的时代,“颜值即正义”似乎愈发显得正确。不少厂商也在试图赶走白条,但充当角色更多是“改革派”,譬如改变白条的布局,以贴近人们的审美。
嗯,尽管技术与美感从来都处于平衡与博弈之中,但也会出现厌恶避重就轻的“激进派”。举个例子,受益于MSA微缝天线技术,三星Galaxy C9 Pro便以一种令人欣喜的方式消灭了白条,三道微不可见的细缝天线设计使其背部更具一体化,重要的是,还提高了信号强度——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这种革新做派称得上是一股清流。
不过在谈论新技术前,让我们先从这场“审美灾难”的历史谈起。
“白条”的前世今生
追溯历史,自手机诞生以来,天线设计就随时代变迁而变幻模样:八十年代末,在“大哥大”纵横天下的时代,那条露出的长长天线显得颇为霸气;在随后的功能机时代,天线外露的设计也有发生;不过当进入智能机时代,内置天线成为一种必然。
不过如前所述,内置天线必须保证电信号环境以及电磁兼容性,对于稍显廉价感的塑料机身这并非难事,但全金属化机身则会致使手机射频指标难以保障。而在产业链一端,在数控切割工艺“白菜化”之后,加之用户对金属的审美偏向,全金属设计日趋成为主流,各手机大佬也开始在发布会上赞叹这种材质。
只是“苦”了手机设计师。为了不削弱信号,他们的惯用技巧即是在手机的后背“开口”,用注塑工艺定型保证信号——填充物以白色居多,“白条”就这样被迫来到世间。当然了,为了最小化这场“视觉灾难”,各厂商设计师也尽可能将天线窗口留在手机底部,下沿和侧边等不惹眼的地方,却仍无法消弭用户的怨气。
事实上,尽管乔布斯曾表示“如果你把设计师当作艺术家,他们肯定更愿意将自己归为可以批量生产的艺术形式,就像唱片,或者像印刷品,而不是传统的美术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媒介向众人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我们的媒介就是科技和制造”——但关于与艺术渐行渐远的白条诞生史,没有比苹果更好的例子。
如开篇所言,在iPhone 4成为“死亡之握”之后,继任者iPhone 5便转而使用中框和后盖中间部分选择金属,后盖上下部分使用陶瓷的折中设计——不过到了iPhone 6,“白条”便粉墨登场,后面的故事你们就都知道了。
颜值:最大的溢价空间
尽管没有任何科技企业能违背一丝一毫的物理规律,但出于某种对美学的追求,有尊严的科技探索至少可以做到——以最优雅的姿态绕过它的存在。譬如C9 Pro就在消灭白条之路上迈出革命性一步。
不难发现,在这款手机上,过往宽度在1.5毫米甚至更宽的大白条,被3条仅为0.4毫米如琴弦一般的微缝式天线取代,毫无疑问,这种设计可以降低天线面积,并提高金属占比。而受益于两次TRI纳米注塑处理,缝隙几乎与金属部分同色,在特定角度或光照环境下,仅凭肉眼甚至无法发现缝隙的存在。
将技术仔细拆解,三星设计师将颇为复杂的CNC数控切割技术引入C9Pro的机壳加工中。无需赘言,这种细腻精致的工艺复杂程度非常高,一块特制航空铝合金胚料需要在精密数控机床上,被77把刀具切割加工方能成型,之后还要进两次TRI纳米注塑,自动打磨,喷砂,阳极氧化,镭雕等60道工序,整个加工过程超过10天——在这样一个追逐工业效率的时代,用十余天加工手机壳体,无疑需要强大的研发和制造底蕴支撑。
那么问题来了:颜值的提升是以牺牲信号为代价的么?当然不是。
不妨先看一组数据:外媒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所有科技公司之中,研发资金最多的就是三星,他们耗费超过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3亿元去投入创新(紧随其后的是英特尔,Alphabet以及微软);即便将榜单跨出科技界,三星的研发投入也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大众。所以可以想象,将成熟技术用于产品,这当然不是什么“妥协”——更何况妥协的对象是手机信号。事实上,三条微缝式天线通过智能信号分配技术各司其职,干扰反而更小。测试显示:这种设计在上网速度,信号稳定性和定位精度和速度等方面均有提升。
嗯,其实在任何领域,颜值担当都颇为不易,但出于对美学的追求,总会有人试图做到更多。当然,这种突破势必将迎来回报,有不少论者就认为,在通讯技术下一个转捩点来临之前,相比于参数上的“更高更快更强”,设计与美感才是未来智能手机最大的溢价空间。
毕竟,消灭白带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是“外貌协会”的忠诚会员。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