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镜子说我很棒,有用吗?

自我暗示法有没有用,要从人类的天生需求说起。虽然人类因为文化与环境的差异,很多需求变得很不一样,但是却还拥有几种共通的需求,其中之一是对身体接触和心智刺激的需要。

当小婴儿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就需求各种认可,不管是一个微笑,称赞,母亲的抚摸或者是辱骂,贬低,母亲的弃之不顾,这些都是对我们身体和心智的刺激,而这些刺激是对我们存在的一种认可。

一、TA(人际沟通分析疗法)将“安抚”作为认可的单位

人际沟通交互疗法的创始人伯恩认为,安抚既可以是正面的比如称赞,或者是有爱的抚摸,也可以是负面的,训斥或是虐待。按照安抚的正面或者是负面,可以将安抚分为正面安抚和负面安抚。

安抚根据有无条件又可以分为有条件安抚或无条件安抚。比如你做成了一件别人完成不了的事,别人夸奖了你,这是有条件的安抚。别人突然毫无原因的骂你是个SB,这是无条件的安抚。

安抚可以来自于自己,或者是来自于他人。

自我暗示就是属于无条件的自我安抚。那看上去很弱的没有什么条件的而且是来自于自身的“无条件自我安抚”会不会有用?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安抚经济观(虽然这个理论还有争议,但是也有一定的启发),即来自于父母或社会的关于“安抚”的种种教导。

他们不断地灌输观念:

“有人需要安抚时,不要给他。”

“自己需要安抚的时候,不可以向人要。”

“别人给你安抚的时候,虽然想要,也不可以接受。”

“别人给你安抚时,虽然不想要,也不可以拒绝。”

“不可以给自己安抚。”

安抚经济观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被表现出来,比如不去称赞别人,自己做好做成功一件事之后,很高兴的讲给别人听,他们却会告诉你不要炫耀,其实没什么。

因为安抚经济观的存在,“自我暗示”对某一些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安抚的人来说,这种“我很棒,我很自信,我很有魅力”对自己来说刚好是一种很好的正面安抚。不管是什么样的安抚,都比没有安抚要强。

而自我安抚也可以被储存在“安抚银行”之中,“安抚银行”是指我们储存安抚的地方(虽然这个地方不是真实存在,是属于长时记忆中的某一块记忆之中),当我们缺少安抚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安抚银行里调出以前的安抚来填补。

二、失效的“咒语”

但是相信很多人也有过这种感觉,连续好长时间都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但是发现自己还是很自卑,根本没有变得更加自信起来,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即使你给了自己很多“正面的自我安抚”,但是你却没有得到相关的正面的反馈,那么你只会觉得自己更加缺乏安抚。

当正面安抚不符合一个人的内在经验,他反而会因此觉得缺乏安抚,而一个人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安抚,就会进一步否认自己的需要。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给自己自我暗示:我很有能力,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你却一直没有做成什么事,那么“我很有能力”这句话只会让你觉得自己更加没有能力,从而会开始逃避,更不愿意去做需要挑战的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如果想要自我暗示变得有用,还需要我们去做一些能给以正面反馈的事。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教官在他的《无器械健身》一书中提到过,你开始健身,慢慢的会发现不仅仅是自己的肌肉加强了,同时自信心也加强了。

去做一些稍微有点挑战的,但是自己也清楚自己只要努力一下就能办成的事。如果你很长时间没有运动了,那么去慢跑半个小时,做成这些稍微有点难度的事会修正你的内在经验,让你的自我暗示变得更有意义。记得,这件事是稍微超出一点你的能力,而不是让你去做那些在能力之外的事。如果你长时间没有运动,突然决定明天去横渡某个海峡,那还是算了吧。

三、无所畏惧的自我实现者

于是问题也出现了,“道理我都知道,但是我就是不敢去做”。很多人明知道去做某一件事对自己会有好处,但就是拖着不肯去做。这是因为相比于我们真正要做的事,玩游戏,看电影,或者是收拾房间,发呆来得要更加可控一些,而且真正需要做的事它的反馈具有延时性。

就如一个骑行爱好者想骑行川藏线,相对于骑行川藏线,玩游戏的结果会可控很多,而且只有等你真的开始骑行了,这件事才可以给你反馈。

人们总是会怕未知的不稳定的事。

马斯洛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中说到过:“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他们从来不怕未知的事物,既然是未知的,那为什么要怕。“既然马斯洛眼中的真正的人类都不怕,那我们也可以试着去不怕。

相比于害怕结果的不稳定,去尝试所带来的正面反馈会让人变得更加符合自己的自我暗示。

所以自我暗示是不是有用,还是要看我们是不是在做让自己变得符合自我暗示的事。

(作者:万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