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省份,为何突然被撤掉

她是抗日剧中的明星省份,它的设立和撤销同样传奇,伴随着国家的形势变化而生灭,与民族、政治、军事、经济的变迁休戚相关。

她是热河省,塞北四省(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之一,历史上内蒙古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省份之一。

(图)热河

1 热河省设撤始末

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除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之外,其他省级单位基本沿袭了旧制。

我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蒙元时期。

鉴于疆域面积空前广阔,忽必烈为加强对各地的实际控制,在先前郡县制的基础上,开创行省制度,并打破先前依据山川之利据险而守对抗中央的不利局面,使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度空前加强,因此行省制度被后继的明清王朝接受并发扬光大。

今天的行省格局在明朝时期开始发展,清朝时期基本定型,我们常说的“汉地十八省”就是在清朝成为内地的基本格局。

相对于内地的相对稳定,在非内地区域,例如东北、塞北、新疆外蒙古、青藏高原等,则统治形式多变,政区划分亦多变。

其中,热河省的设立和撤销则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一项重大举措。

热河省省名的由来源于境内的武烈河,因为武烈河上游有温泉汇入,导致水温升高,寒冬时节,河面水汽弥漫,故而称为热河。

热河的地位是随着清朝统治者的思维转化逐渐强化。

(图)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是关外东北四省之一。

康熙皇帝相信:对于国防,经营蒙古各部,比经营长城防线更能发挥作用,蒙古各部的拱卫对于抵御沙俄侵略和防范准噶尔蒙古进犯京师意义重大。

因此,从康熙42年开始,清朝在承德地区陆续修建了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建筑,承德成为清朝统治蒙古等非汉地的中心,每年清朝统治者都会和蒙古王公、藏传喇嘛等在此地联谊,搞皇家围猎等促进双边关系的活动。

渐渐地,承德开始发展起来,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逃到避暑山庄并死在那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边疆烽烟再起,版图面积急剧缩水。

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的版图已经缩变为“海棠叶”。

在中华民国肇始的几年里,内忧仍频,外患不断,特别是袁世凯掌权后定都北京,沙俄煽动外蒙古宣布独立。

外蒙古的丢失使北京顿时丧失了战略纵深,此时外蒙古不断进犯内蒙,内蒙离心趋势加重,北京周边成为御敌最前沿。

鉴于此,先前热议的“蒙地建省”方案被提上日程。

1914年7月6日,根据北洋政府教令第九十三号公布,明确规定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并设置都统管辖,热河建省迈出第一步。

随后,在1928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将三特别行政区改为省。

可以说,热河省的设立是在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下成为现实的。

毫无疑问,建省对一个地区的管控作用可以说是相当强的,省领导直接受中央派遣,对外对内直接听命于中央,而且作为一个省级单位,省政府驻地驻军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例如1884年新疆建省抵御英国沙俄侵略,1885年台湾建省抵御日本染指都是这个效果,而热河省的设置毫无疑问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热河省地处传统意义的内蒙古境内,清朝以来,对蒙古地区实行的是羁縻统治,即保证蒙古王公们宣誓效忠大清皇帝就OK,但没有自己人直接管理总感觉心里不踏实,现在好了,热河省建立,中央在内蒙古终于安下了一个“钉子”。

热河省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向南连结北京和内地,向东紧邻东北三省,向北直面外蒙古和沙俄,向西通过察哈尔、绥远等省直通西北。

后来,9.18事变爆发,鬼子在抢占东三省之后,1933年马不停蹄地侵占热河省就说明了这一点。

(图)麗正門:避暑山庄丽正门

热河省在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一直被日本侵占,在此期间,蒙古各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共同抵御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同时期国民党军队基本在西南地区,对于内蒙古地区鞭长莫及。抗战胜利后,内蒙古民族领导人乌兰夫积极奔走,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1947年5月成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争取毛主席、周总理支持,不断为恢复内蒙古传统疆域而努力。

在中央的倾力支持下,内蒙古东西部逐渐走向一体,塞外四省逐渐被内蒙古自治区“吞并”。

1955年7月30日,热河省撤销,省域被周边的内蒙古、河北、辽宁省“肢解”,省会承德成为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热河省走向终结。

2 从热河省看我国内政外交的考量

热河省的设立背景是我国面临的深刻的民族危机,当危机解除,热河省似乎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被撤销,表面上如此,实际上另有原因。

政治考量

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无不重视对各地的实际控制,尤其是离北京如此进的内蒙古地区,所以,中央对内蒙古的治理可以说是深思熟虑。

一般说来,越是靠近中央的地区,省区划分应该越细小才对,因为这样各个地方的势力就相对较小,便于控制,不会对中央地区造成威胁。

美国华盛顿、墨西哥墨西哥城、法国巴黎莫不如此,只有中国首都的边上,赫然摆放着一个面积达面积占中国八分之一的省份,这明显是有另一层考虑。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话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思维参照,相信新中国的领导人也考量了这句话的分量。

所以真相就是:乌兰夫在争取恢复内蒙古疆域的同时,曾将首府放在乌兰浩特(兴安盟老爷庙)、张家口,乌兰浩特位置靠东暂且不论,张家口与北京的距离实在是近在咫尺。

我们知道,但凡一省驻地,军事力量也必然存在,若处理失当,势必就是对首都的严重威胁。

所以毛主席支持乌兰夫大举“西征”恢复内蒙古疆域,并将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首府。咫尺变天涯,首都的安全有了保障。

(图)热河省政府

所以我们也认为:出于政治考量,中央政府是不会容许北京周边出现省会的。所以,我们看今天的河北省,就会明白为什么只有石家庄才能成为省会,保定位置上合适,唐山经济上合理(天津为北京提供出海口,避免被河北全面围堵,因此升格为直辖市),但是,政治上PASS没商量。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热河省、察哈尔相继撤销,省会承德和张家口并入河北,使河北成为北京的周边屏障,北京周边再没有能够形成威胁的地方势力。

另外,新中国成立可谓百废待兴,撤销热河等塞北四省有利于简政集权,节省了财政开支。

军事考量

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处于帝国主义的全面包围之中,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时刻备战,为我国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地位。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交恶,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意图以大国沙文主义摧毁中国。曾经靠近苏联、便于沟通的北京一下子成为国门。这种芒刺在背的形势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在这段时期内,我国在张家口大青山附近地区驻扎重兵,防止苏联军队南下,即使八十年代百万大裁军,这里也仍然保持了庞大的军事存在。

从战争时期的经验来看,一旦发生战事,各部队服从指挥、协调作战是战略顺利执行并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图)避暑山庄珠源寺宗镜阁(铜殿)

试想一下,一旦北方发生战事,如果热河察哈尔等省继续存在,势必有出现协防不力、隔岸观火等诸多问题的可能,民国时期日本相继占领热河察哈尔等就说明了问题。

而一个统一的内蒙古存在,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屏障,可加强中国北部边疆的稳固。

一旦发生战事,可以形成全攻全守的战略布局,这对于保障国土安全、取得战争胜利意义重大。

经济考量

毫无疑问,将内蒙古传统疆域进行统一整合,对于发展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是有重大意义的。

若保持塞外四省等省份,势必会导致靠近东部发达地区的、气候适宜的东部省份率先发展起来。

而位于内陆、常年气候干燥的省份,土地荒漠化,人口较少,势必会迅速落伍。长期下去,对于整个内蒙古民族而言,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会影响北部边疆的安全。

内蒙古地区在清朝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长期的历史定界产生了难以逆转的历史惯性,所以恢复内蒙古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我们看到:内蒙古恢复自然疆界后,虽然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存在,但是首府西迁,便于重心西移。同时这样的差距已经转化为省内的内部矛盾,问题会容易解决地多。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份,而且内蒙古的边界大部分和外蒙古相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的经济突飞猛进,人口增长到两千多万。而同时期的外蒙古,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长期停留在二百万左右且经济贫困。两者相较,高下立判。

(图)避暑山庄金山亭

我们参考国内外的具体案例,例如德国统一前,资本主义西德经济长期领先,成为世界第三,而社会主义东德则长期受苏联影响,经济停滞不前,最终西德“吃掉”了东德;同样的,八十年代国家在香港北部的深圳、澳门北部的珠海搞经济特区,二十世纪初在福建搞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带,无不是以经济手段达到促进两地融合的目的。

这一点上,内蒙古一直在做。

我们也知道,外蒙古地区长期投靠苏联,冷战后又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马前卒,成为反Hua的急先锋。

但是我们都明白,意识形态从来不是无基础的存在,驱使意识形态的,是经济基础,所以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会失败。

冷战时期的东西德国水火不容,但是,最终还是走向了统一。

我们坚信:一个繁荣而统一的内蒙古,会是蒙古未来的希望。

热河省,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符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印记,历史会记住她的功勋,她的名字将和中华民族共同走向辉煌的未来。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