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拟强化金融资管新规统一监管

中国资管行业近年来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亦积聚重重风险。中国央行有意在去杠杆及防风险思路下,统一监管资管行业,强化资管业务的宏观审慎管理,强调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明确要求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市场人士表示,央行正在草拟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文件,并已向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部委征求意见,但其中相关条款迈出的步子很大,未来可能面临监管部门间的博弈,讨论空间较大,而大方向是拉平资管机构的水位,抹平监管套利空间。

央行草拟中的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指出,当前各类资管产品中均存在刚性兑付问题,这造成信用风险在银行体系累积,金融机构应逐步有序打破刚兑。

资产管理业务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靠微观审慎监管不能有效防控可能形成的系统性风险,要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建立资产管理业务等影子银行活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政策工具。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收益和风险均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而实践中各类资管产品都存在一定的刚性兑付问题,其中,银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较为突出,导致实质属于银行负债的理财资金却被移至表外,不计提资本和风险拨备。即使采用浮动收益率的资管产品,一旦出现投资损失,银行业往往以自有资金或资金池资金保证兑付。

央行草拟的意见并认为,这不仅造成信用风险在银行体系累积,也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扭曲了资金价格,影响了金融市场配置效率。

金融机构应当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在产品分类方面,意见将资管产品进行分为公募、私募两大类,并前瞻性设计了一种小额和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的小公募产品,允许依法豁免注册许可。

央行称,小公募作为公募和私募之间的一种资金募集形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层次投融资需要。待证券法作相应修改后,小公募产品除依法豁免公开发行的注册要求外,与公募产品的监管标准一致,不会催生新的监管套利。

西南财经大学与普益标准近期发布的2016年银行理财报告称,2016年中国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扩展增速虽有放缓,但相对其它行业增速仍然较高,预计当年存续规模能够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较2015年底同比增幅达27.66%。

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1.79万亿元,较上季末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