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标中大数据分析的运用给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随着建筑行业的互联网化,建筑业已经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工业化,标准化,全球化,一体化等代名词。大型建筑企业已经不再满足本区域,本地方的属地业务承揽,而是把自身的经营范围着眼于全国和全球的范围去思考,着眼于“一带一路”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些重要的经济增长,大力拓展外埠市场。传统的区域属地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建筑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新的开放市场应该有序引导外埠施工企业参与本地竞争,并为竞争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市场环境,而作为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如何评判和识别外埠施工企业的资质、人员、业绩和资信等情况也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这就需要行业主管部门把全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的录入和适时动态的管理,以确保信息的对称和公开,因此大数据的时代必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宰者,成为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大数据是“四库一平台”的基础

先普及一下,什么是“四库一平台”?

“四库一平台”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发布平台,包括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四库互联互通,以身份证可以查人员,以单位名可以查人员,以人员可查单位。作用是解决数据多头采集、重复录入、真实性核实、项目数据缺失、诚信信息难以采集、市场监管与行政审批脱离、“市场与现场”两场无法联动等问题,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动态性,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四库一平台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大数据,要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动态性;要通过这些数据动态记录工程项目各方主体市场和现场行为,有效实现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管的联动,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大数据为招投标领域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大数据在招标投标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利用大数据建立动态采购信息数据库,包含招标人、投标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招标人查找到类似项目的招标方案、评标方法、合同条件等内容。同时,数据库还可以提供相关项目以往的合同条件及当前的各种报价,方便了解市场状况。

其次,大数据为评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传统的评标方法难以掌握各种评标方法以及不同的评标因素及其权重设置对合同履行所带来的后果。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招标人的采购需求延伸到承包商的供应链,分析出不同的评标方法、评标因素等对最终招标效果的影响,实现招标人采购、评标委员会评标、承包商履约的一体化管理,为最优化的评标提供支撑,降低评标的机会成本。

第三,以大数据思想建立承包商履约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两类信息,即承包商的基本信息和承包商的诚信档案。上述信息通过联网方式从其他政府部门或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平台中获得,并成为重要的评审因素。

通过大数据实现全国统一的竞争环境

要让大数据成为公平竞争的前提

真实性、准确性和包容性是大数据使用的前提,这里应包含二层含义。

要确保信息的相对全覆盖

一方面要加强施工企业对于大数据的认识高度,加强对住建部“四库一平台”的重视程度,切实认识到信息填报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各企业要如实准确的进行相关信息的填报;另一方面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切实做到谁审核谁负责,谁负责谁担当。加强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核实,确保数据不漏报,不虚报,不瞒报。

要确保信息的横向关联性

大数据就是要实现信息的互通性和互动性,实现数据在各个行业的联动。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实现施工现场和市场的“两场联动”;另一方面要实现住建部“四库一平台”与相关部门数据的交流,充分发挥行政、司法、金融、社会等领域的综合监管效能,在市场准入和招标投标环节充分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形成一张对企业数据全覆盖的“天网”,实现相关行业部门数据的横向联通,纵向贯通。

要让大数据公开透明阳光运行

要让数据公开,服务各方。要通过企业数据的公开,逐步实现建筑市场的统一。建筑行业的大数据挖掘,存在天然的行业壁垒。首先是数据维度比较复杂,既有建筑类的数据还有管理类数据;其次是我国各个省市的建筑行业法律法规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行业的大数据挖掘成了一个高门槛的行业。大数据就是要打破传统建筑行业的相对封闭壁垒,打破彼此间独立的企业和项目关系。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介入,随着建筑业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体系的逐渐建立,必将会打破地区,企业,人员和业绩之间的壁垒,实现建筑市场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相互间的链接和沟通,从而实现数据的相对公开服务各方。

要让数据精准,阳光运行

数据精准是公正竞争的基础。这里所指的数据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的申报和提交,另一方面来源于交易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两者构成了大数据的基础。确保数据的精准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的责任感和行业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大数据不是一蹴而就,一潭死水,更不是“死”数据和僵化数据,而是要通过不断地调整、更新、互动,完善信息库内容,实现对企业实施动态管理的数据库,要把企业和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奖惩,信用,履约等情况及时、准确的在系统平台上有所体现。真正做到让违法违规企业和人员一步失信,寸步难行。

通过大数据实现建筑企业的管理提升

从2014年建筑业深化改革全面启动,到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两年时间里建筑业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建筑业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如何在经济下行趋势中把握改革转折点。

颠覆固化思维

未来建筑业的数据价值和重要性将逐步体现,建筑企业管理的资质数据、人员数据,财务数据,材料采购的价格数据、设备的产品数据、产品的安全质量评估数据等纷繁复杂、浩如烟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大数据”思维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决策水平,大数据也必将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企业主营业务、核心技术和管理信息全面实现数据化。这也是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思维方式、决策方法,充分运用大数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战略决策。

实现管理升级

互联网、大数据使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以全球性大视野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变得十分必要。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特别是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利用互联网拓展视野,显得尤其重要。改变流程、改变思维、改变管理和生产方式是建筑人、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出路。目前建筑企业已经开始了对信息化的建设和初步应用,北京住总集团从2005年已经开始了这方面工作和尝试,但是还缺乏对信息化的全面有效应用和整合,无法通过传统方法管理海量工程数据,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分析。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建筑行业大数据应用和BIM普及的核心,是基于企业核心数据的积累、存储和管理。

通过大数据实现对建筑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信息化的时代,大数据的服务和监管优势就更为突出。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文件精神,强调要通过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运用大数据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体现服务意识

传统的数据由于受限于特定目的和客观条件,导致政府信息呈现出“系统林立”和分裂状态,往往各自为战、相互协调与沟通不充分,以致所形成的各类数据存在参照不一致、不规范、不协调等缺陷和不足。在后续使用中出现数据相互割裂,难以集成利用等问题,因此就会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参与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往往要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多个职能部室重复报送资料。大数据就是要打破政府体制分割和信息壁垒设置了的藩篱和障碍,就是要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和分析,进行横向纵向整合,构建统一的、共享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标准、格式的统一和共享。

强化监管职能

减少人为因素,运用大数据进行市场监管,是未来市场监管发展的必经趋势。长期以来,建筑市场的信用失信现象较为突出,企业围标串标、违法转包分包工程、关键技术岗位备案人员与实际到岗人员不一致等。“大数据”时代,一体化平台能够动态记录,通过系统间平台的开放和数据共享,通过建筑市场管理和施工现场监管有效联动,真正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企业违法违规和企业基础资料(资质、人员和数据)查询以及实现围标串标、投标报价的评标、清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