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统一大业险些被一个楚国间谍毁于一旦

公元前230年,在秦王嬴政的决策下,秦国展开了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精锐的秦军在攻打其余五国时可谓是所向披靡,只有在对楚国的战争中受到了极大的挫败,共有七名都尉阵亡。虽然后来秦王加派了雄厚的六十万兵力,暂且击退了楚军主力。可是北至徐淮,南至江南,反抗秦军的战斗此起彼伏。而秦军的挫败和楚国境内的反抗都和昌平君的间谍行为的功劳是分割不开的。

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和近代学者李开元认为,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司马贞《史记索隐》:“楚捍有母弟犹,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李开元据此进一步推测:楚考烈王为楚国太子时曾在秦国为质,娶秦宗室女生昌平君;而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田余庆在《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中,则只是小心翼翼的推测了一下昌平君或是楚怀王留于秦国的后裔,或以他故留秦的楚公子;而学者骆科强则《昌平君和昌文君事迹辨析及其身份推测》一文中认为,昌平君和昌文君二人均为楚考烈王的庶弟;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昌平君只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封号,秦国的昌平君和楚国的昌平君可能根本就是两个人。但无论这些推测是否有道理,昌平君就是具有楚国王室血统的贵族公子这一观点,还是被国内绝大多数研究秦汉史的专家所接受的,昌平君姓氏是楚国王室的熊姓芈氏也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多争议的。

至于昌文君到底叫什么名字,在史学刊物《文物》1986年第3期刊登的《新发现的“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一文中,作者田凤岭、陈雍根据一件出土的秦戈铭文推测,昌文君的名字就是熊启。

而昌平君熊启作为楚国的贵族,甚至有可能是楚考烈王的庶子,他从出生起就和秦国扯上了难解难分的关系。若按照学者李开元的观点,昌平君熊启本身就是一个兼有秦国王室血统的“混血儿”。楚倾襄王二十七年,秦国和楚国和好,楚国派遣太子熊元(即后来的楚考烈王)到秦国作人质,被留在秦国十年之久。熊启出生于秦国,他的母亲应当是秦昭王的女儿。实际上,如果按照秦楚两国王室通婚至少十八代的传统来看,李开元先生的推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昌平君影视形象

昌平君熊启的父亲回国当上楚王后,熊启和母亲一道留在秦国,亲近舅母华阳太后。而华阳太后正是当时在秦国拥有庞大政治势力的楚系集团的核心人物。应该说,从那时起,作为一个远在异乡生活的楚国贵族熊启就被灌输了大量的效忠故国的思想。随着熊启一点一点长大,他作为一个生长在秦国的楚王室的男丁,被楚系集团寄予了厚望。楚系集团的成员都期望着熊启能够步入秦国政界的核心,完成壮大楚系势力的任务。实际上,熊启也将这份任务完成的相当出色。在熊启步入秦国政界的时候,楚系集团依靠和赢楚、吕不韦的合作,成功夺取了秦国的大权。而熊启也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姻亲关系在这个时候受封为昌平君。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昌平君熊启虽然是楚系集团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还没有完全成为在秦楚两国之间进行重要间谍活动的国际间谍。他只是对在秦国境内发展的楚系集团直接负责。而且由于楚系势力在赢楚继位以后一直掌握着大权,所以熊启在那些日子里也算是高枕无忧了。

▲战国时代的戈

可是,随着秦庄襄王赢楚去世之后,秦国的政局渐渐发生了变化。以赵太后及其面首嫪毐为首的赵系势力迅速崛起,威胁到了原本一家独大的楚系政治集团。昌平君作为楚系集团的核心人物,一直在暗中为除掉赵系势力而准备着。到了秦王政九年的时候,嬴政在雍城举行冠礼,,在赵太后的支持下,长信侯嫪毐在咸阳悍然发动了武装政变,其目标当然不是赵太后的亲生儿子嬴政,而是拥有庞大势力的楚系集团。

为了防止楚系集团的覆灭,昌平君选择了和秦王嬴政来进行合作。因为嫪毐平时说话极其不检点,甚至在酒后对别人说出自己与赵太后的私情,甚至还以嬴政的继父自居。在昌平君看来,这无疑会使得好面子的嬴政对嫪毐欲杀之而后快,因此嬴政一定会站在楚系集团这一边。可是,昌平君低估了嬴政,嬴政固然对嫪毐的做法感到厌恶,但是城府极深的嬴政更希望楚系、赵系两大集团能够拼个两败俱伤,自己好渔翁得利,收回大权。

在楚系集团的核心人物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消灭了嫪毐集团后,嬴政便主持朝政,罢黜了吕不韦,乃至将其逼死。虽然昌平君立了大功,甚至可能因此功劳被升任丞相(学者李开元认为,在嫪毐之乱前,昌平君熊启的官职是御史大夫,在吕不韦罢相后,由他接替吕不韦为丞相),但是实际上昌平君、昌文君等楚系集团的元老却一直不受重用,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内一直没有什么事迹值得写入史书,如同在人间蒸发了一样。

权力的失去以及秦楚两国长期以来的仇怨使得昌平君渐渐对秦国失去了信心,他开始慢慢怀念起那个远在南方的祖国,而此时的楚国却一直被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所欺压着,这使得昌平君更加怨恨秦王嬴政领导下的秦国。于是从这时起,昌平君熊启开始向一名间谍的身份转变。

秦王政十九年时,嬴政便下令与楚国毗邻的南郡全境戒严。二十年,复被任命为南郡郡守的内史腾又按照指示发布《语书》,告诫全郡吏民守法律,去淫僻、除恶俗等等。二十一年,嬴政命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领大军攻楚,初步试探一下楚军的实力,结果王贲轻而易举的就攻取了十几座城池。这次战役导致秦国上至秦王下至诸将均盲目乐观,认为灭掉楚国十分容易。尤其是秦军少壮派代表李信,居然豪言二十万之军足可以灭楚。可是刚刚灭掉赵国、平定燕蓟的宿将王翦却认为不能低估楚国的实力,若想灭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嬴政不信任王翦,认为其过于保守,罢归家居。嬴政遂于二十二年命令少壮派将领李信、蒙武(《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误记为蒙恬)率领大军南下正式展开灭楚之战。

李信、蒙武大军经过郢陈,昌平君必然是做足了戏,通过出色的表演骗过了李信、蒙武,使得他们放心去攻打楚国。李信蒙武的计划是,李信率军攻平舆,蒙武同时攻寝,最后合力攻楚都寿春。由于秦军已经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准备,所以在战争伊始,楚军连连退却,平舆、寝二地均告沦陷。

就当秦军势如破竹,正欲一鼓作气灭掉楚国时,深入前线的李信突然接到了大军后方的郢陈一带发生了大规模叛乱的消息。年轻气盛的李信没有料想到自己的后方能够出现动摇,他甚至都想象不出究竟是谁发动的叛乱。而他自己当初轻易允诺的二十万军力根本无法做到两线作战,如果不紧急将军队撤回,那么自己的这点兵力将会面临着遭到围歼的危险。

所幸前线的楚军已经被压制住了,一时半刻还不敢出兵同秦军正面纠缠。于是李信集中兵力开始急速后撤,撤至郢陈时,方知道反叛者居然是事秦已久、建功无数的昌平君。吃惊之余,李信组织精锐部队反击昌平君的叛军。但是昌平君的军队却不与秦军做过多的纠缠,而是且战且退,甚至连大本营郢陈都拱手让出。就当李信稍稍松了口气,进入郢陈之后,大后方又传来让他更加惊慌失措的战报——去年刚刚平息的韩地又爆发了反秦叛乱。李信自知如果颍川郡全面失手,那么就算他占领了郢陈之地,还会依然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李信立刻放弃了刚刚占领的郢陈,与蒙武相约在颍川的父城(《史记》原文为城父。张守节《正义》认为城父当作父城,在唐汝州郏城县东,于秦属颍川郡。城父于郢陈为东,但父城于郢陈为西。父城、城父二名,旧籍多有误写。)会师。如果秦军能够迅速平定颍川之乱,那么秦军就会避免两线作战,李信的这场战争就还会有转机。

不过,谋划已久的昌平君早已摸清了李信的想法,他之前轻易让出郢陈就是为了保存实力,静静等待颍川韩军的呼应。昌平君知道李信必然会匆忙的赶往颍川郡,而他则率领大军迅速击其后侧,配合秦军前方的韩军,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场战役是昌平君一生当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他多年来的忍辱负重,苦心策划终于有了回报。曾经虎视天下,不可一世的秦军一心想快速奔往颍川,而昌平君则率领大军穷追不舍,三天三夜,毫不停歇,终于追上了秦军。双方展开激战,战斗结果是秦军损失惨重,二壁遭破,七个都尉被斩杀,全军溃散,数十年以来,这可是秦军所遭到的最重大的失败。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