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口多在6千万以下唯独这两个朝代骤增过亿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曾经这句豪言壮语响彻神州,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总量仍居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体量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为我国成为全球性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有文明开始,我国的人口就开始了持续而漫长的增长。

除去战乱影响,人口基本都在增长,遇到“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这样的大一统局面人口能出现一个大的高峰,但是纵观人口的增长趋势、不得不承认的是,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有着一个极限峰值,这个数值始终无法突破6000万。

.

商朝时期我国的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动荡后,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境内总人口规模达到2000多万。

汉朝是中国人口增长的一个峰值,王莽替汉,中国人口达到5900多万,东汉末年再次达到5600多万人口的庞大规模,成为人口的第一个峰值。

但随后中国陷入了南北朝的长期战乱,人口损失严重。

人口的第二个峰值出现在隋唐时期,经过南北朝三个多世纪的动荡,海内承平,政治开明,人口开始大规模增长,唐朝从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内地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和平局面使人口大规模增长,人口最高时达到6000万。

宋朝领土面积比前朝大幅缩水,同时宋朝鼓励商业发展,导致人口增长加快,宋朝人口最多达到4600多万。

元朝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历史倒车,同时高强度的压迫使得元朝内地人口增长缓慢,但由于其庞大的国土面积,元朝人口规模一度接近6000万,但仍然无法突破瓶颈。

但是,人口的瓶颈在明朝之后开始逆转,至明朝灭亡人口一度接近两亿。

要知道,在人口普查如此“不严谨”的古代,不知道有多少人躲在深山老林隐居,过着陶渊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黑户众多如此,至于到海外务工的人员就更没办法计算了。

就是这样,中国的人口规模也达到了如此庞大的规模,但是随着明朝覆亡,人口再度遭遇巨大损失。

(图)宋代风俗画,秋社

清朝作为中国大地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一个让国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清朝在维护疆域,保障巨大战略空间上做出了坚实努力,同时在人口保有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过改朝换代的战乱,至顺治十二年(1655年)全国人口为7000万,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达到1亿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人口达到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超过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形成中国人口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鸦片战争爆发后,人口出现大幅波动,但仍出现缓慢增长,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人口保有量达到5.4亿。

同样是封建王朝,明清为何会有人口的剧烈膨胀,尤其是清朝,是什么原因让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样的人口奇迹,谁应该为人口的“爆炸”负责?

(图)大清全图

1、海内承平,空间拓展

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几十年动荡,清朝迎来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康乾盛世”,在这个盛世期间,除早期三藩之乱对内地破坏较大外,内地再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事。

战火在蒙古高原、西北、青藏高原等地爆发,战后这些地区相继成为清朝统治区。

紧接着,清朝开始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关外东北乃龙兴之地除外),出现“湖广填四川”浪潮,民间“走西口”、“走东口”等大量出现。

继承明朝地方政策,清朝继续在云贵川等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并迁入人口实施开发,人口活动范围空前扩展。

台湾平定后,清朝终于废除迁界禁海,大量沿海土地重新被利用,加上围海、围湖造田的进行,耕地大幅增加。

2、政治高压,民族分隔

清朝的中央集权是前所未有的,具体到地方上就是将统治势力延伸到乡村,保甲法的推行使民众丧失了揭竿而起的条件,谁家有个风吹草动大兵立刻就能招来大批官兵。

时人言保甲制“耳目无不照,善恶无所匿”。

民族政策上,清朝实行严格的民族分离。

汉人不能随意越过长城去种地,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也不能随意流动。

清朝入主中原初期,实行种族隔离措施,设置汉族和满族隔离区。

虽然此举不利于民族融合,但客观上消除了流行疾病传染的条件,为保留人口创造了条件。

(图)剃发易服

3、科技进步,疾病可控

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周边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鼠疫,直接导致大明直隶地区军队精锐尽失,同时华北地区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白骨暴野,国本动摇。

很快,李自成自西安席卷北京,明朝灭亡。

但很快,李自成的起义军也深受鼠疫之害,战斗力顿失,为清朝趁机入关提供了可能。

清朝入关后,实行人口隔离,暂时减轻了鼠疫危害。

但随后几年,北京地区天花等疾病接连爆发,顺治皇帝更是染天花去世(此处存疑)。

天花也改变了清朝的命运,从天花死里逃生的康熙皇帝成为清朝最高统治者。

明中期开始,大批西方传教士到来,为我国带来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医,使医疗条件取得较大进步。

明朝隆庆年间,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清朝开始大规模推广,传染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4、冰期结束,万物复苏

明万历八年到清顺治七年(1580-1650年),小冰期到来,气温下降导致雨带偏移,水旱灾害频发,进而导致粮食减产,瘟疫频发,社会动荡。

崇祯年间陕甘地区更是几年滴水未降,直接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烽火,最终埋葬了大明王朝。

清朝伊始,气温开始稳中缓升,中原大地开始逐渐恢复生机,大量的土地得以重新开垦。

(图)明清时期天津兴旺的运河漕运

5、政策得力,人地脱钩

针对土地和人口挂钩,人头多就要多缴税的情况,地主积极虚报瞒报,农民则纷纷隐匿深山老林,于是人口大减,税收减少,严重伤害了统治者的钱和感情。

于是清朝领导人转变思路,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做起了换汤不换药的把戏,但是这样做也收到了巨大成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帝宣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从此人口不再是征税的根据。

于是地主实事求是了,农民也纷纷走上了种地岗位,而且从此生孩子也开始放得开了,人口迅速增加。

6、作物给力,农制革新

促成明朝人口大增的一个重要推手就是高产作物的引进。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开始被欧洲殖民者劫掠,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开始在全世界传播,最终通过南洋商人的“偷渡”进入中国并迅速扩散。

以玉米为例,1531年出现在广西,到明朝灭亡已经推进到黄淮流域。清朝继承这一基础,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除玉米外,同时期土豆、红薯、木薯等作物也纷纷落户中国,这类外来作物的共同特点是适应性强且高产,特别是水土贫瘠的山地,使得可利用土地大量增加,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还着手改进农作制度,在温度较高的两广两江地区推广双季稻,两广地区“一年三熟”制度基本成型。

这使得土地利用率提升,保证了粮食增产。

(图)清末广州十三行

7、水患得治,耕地激增

宋以前,中原帝国长期定都关中,导致黄土高原开发过度,水土流失加重,黄河水患开始频发。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严重危害两岸,因此各朝对黄河的治理都非常重视。

顺治元年(1644年),黄河再次改道,下游南下夺淮河入海,导致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这些传统农业区深受其害。

同时漕运受阻,威胁国家命脉。

鉴于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起用靳辅治理黄河,很快收到成效。

同时康熙皇帝还经常到第一线慰问治河群众,听取治河情况。

由于上下齐心,很快黄河水患减轻,同时淮河、海河流域等也得到治理,东部平原地区再度成为农耕乐土。

后期清朝政府对黄河治理也非常重视,黄河水患终于得到控制。

8、历史倒车,因祸得福

清朝继承了很多明朝政策。

但是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清朝也被做了很多改变,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闭关锁国。明朝“隆庆开关”后,清朝重新关上了外贸大门,只留广州作为世界之窗。很快,清朝的落后无法挽回。外贸的打压带来的是商业的徘徊不前,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已经开始,但是清朝仍在破土。商业的萎靡造成物资匮乏,人民长期贫困。同时统治者继续将“重农抑商”推向极致,种地成为天底下最大的事,农民劳动最光荣。通过对商业的打压,农业获得发展。

思想奴役。清朝统治者歪曲儒家思想,变成思想役使的工具,渐渐地,人民素质大幅度下滑,种地成了生活的全部。大家不再谈诗论道,见面只问:“收成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社会风俗。

自明朝开始,“宵禁制度”死灰复燃,清朝继续发扬,宋朝开始的绚烂夜空重新暗淡。

虽然,宵禁制度的存在压制了商业的繁荣,但是漫漫长夜也为人口的创造提供了条件。

(图)外国鸦片由上海入口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国大地重新陷入战火,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存在,人口仍然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清末以来的“闯关东”等活动使东北地区人口出现剧增。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再次来临,人口再次骤增。

除去改革开放后落实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已经达到14亿的庞大规模。

今天我们看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时,总习惯归咎于人口规模的庞大。

殊不知,正是由于庞大的人口规模,才使得我们在战胜了帝国主义的绞杀后,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今天,这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度是一个可怕的存在,是国家独立自主和繁荣昌盛的有力保证。

在这一点上,我们除了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应该感谢清朝以来人口骤增带来的巨大人口基础。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