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传身教谈开去

谈到教育我们自然会想到父母或老师,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就耳提面命,常常唠叨不已,特别是受孔子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影响,即便知道孩子的目标眼下不能达成,也要时刻提醒TA更高的目标,就算这个目标在孩子的环境中似乎没有标杆           

这不,有位母亲抱怨自己4岁的儿子,脾气很差,总是暴怒、非常容易动手打人;而且不分对象也不分场合,像是有暴力倾向。她说自己花了很多心思,常常教育儿子要做个文雅、彬彬有礼的好孩子,对他每次犯错都有指正,严重时也体罚,该说的该做的都做了,就是没有一点改变,很是苦恼。

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妈妈的自述中对孩子也不少使用语言和肢体暴力,在这个信号的启迪下,我问她丈夫是怎样的性格的人,她便开始大倒苦水,爸爸原来就是个脾气暴躁,爱动粗的“野蛮人”,并且对孩子也极没耐心。这些都意味着孩子最紧密的关系中,没有人是符合妈妈要求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性器期”也就是“俄替普斯期”,就是孩子3岁起进入的长达3年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有了性别意识,特别有对异性父母渴望占有,与同性父母竞争的欲望;这样若父母关系很好,自然同性父母就成了学习模仿的榜样,甚至还要胜之来达到获胜的目的。偶尔若父母关系不好,为争夺同性父母的爱,异性父母的言行举止也成了孩子的学习对象,另外,在性器期很容易发生力比多(自然状态的性欲)的停滞,以致造成许多行为问题,如攻击和各式各样的性偏离等。

故而在以上的案例中,不论从何种角度说,这位4岁男孩都不具备成为个文雅又彬彬有礼孩子的条件。父母不理解其年龄特征也没有示范效应,暴力倾向自然而然就发生并固化下来了。在儿童甚至青少年出现异常状态时,除了生理病变,大多都是家庭问题、父母性格弱点及与他们相处模式问题的集中反映。若这位妈妈想彻底改变孩子的暴躁脾气,那么首先要到做的是:

-与父亲统一教育理念,确立要孩子成为文雅有彬彬有礼的标准;

-与父亲共同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以身作则;

-与父亲的意见不合或不可避免的争吵时,需要及时回避孩子;    

-若无法回避,事后要向孩子解释缘由,并对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情感或情绪的伤害表示歉意;

 -正面管教(正向刺激)要优于负面教导。

  言传不如身教,不仅仅局限于亲子关系,还适用于成年人的社交之中。当我们想改变或影响其他人时,自己默默地付出示范比长篇累牍的絮叨有效得多,也许就是“you can you up”的起源吧。为此孔子早就教导我们“敏于事而慎于言”,即行动要迅速而发言要谨慎;其背后是对己对人标准统一的证明,更是胸怀坦荡的表现,最终方能取信于人而后才能影响改变他人。

 唯有在心理咨询领域情况有了改变,言传身教是隔离的,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是限定其私人非专业信息的暴露,咨询只限于言传。这是提供给来访者纯粹的“镜子”来忠实反映给他们自身的状态的需要,也是防范来访者比较质疑咨询师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咨询内容及状态的不同,以免给咨询效果带来负面的影响。

同样在教育行业,老师们的私人生活工作信息最好也是免于暴露,以免动摇他们在学生间的威信。譬如有的学生抱怨说“又骂我们,还不是这次年度优秀教师没评上闹的,来我们这撒撒气”,“老师的孩子上次考试还作弊被逮住了,他凭什么管我们?”等等,都是老师个人信息广泛泄露造成的不良后果。但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比咨询师和来访者更多更频繁,甚至还有入室弟子的出现,那么无形中对老师除了学识外,对其个人品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又不可避免地回到了要求老师们也要像父母一样能做到“言传身教”的高标准,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由此而来,这其中不光是说弟子学生,还道出了为人师的真谛。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需要时刻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前辈们克己为人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