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他辛勤耕耘,为推动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之一,他坚持不懈,使我国的湿法冶金在很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诲人不倦,为科研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他是默默奉献的学者,他是奋战“一线”的科研人,他就是陈家镛。
1922年2月17日,陈家镛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的一个读书世家。他的父亲陈松谱曾开办过私塾。陈家镛自幼奋发读书。读书时,中国受外强压迫、国土丧失的惨状激发了他以科学和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中学毕业后,陈家镛考入当时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并于194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47年,陈家镛赴美留学,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和伊利诺大学博士副研究员。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家镛和他的夫人像许多海外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自己的祖国,时时刻刻想着回国参加建设。他们婉言谢绝了美国公司的热情挽留,放弃了功成名就的事业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举家归国,开始他的报效祖国之路。
陈家镛在化学工程方面很多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突破意义和贡献。他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归国后,他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期间,在用湿法冶金方法处理我国难选金属矿,制备新型复合涂层粉末,多相反应工程以及金属、抗生素及酶的分离原理、技术及方法等方面,长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及开发工作。比如,他研究出了高效萃取分离钒与铬、铼与钼等的新过程。而且,他还长期坚持生产自己研究成功的多种复合涂层粉末,满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需要。
多年来,陈家镛十分关注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生,其中毛在砂、刘会洲、鲍晓军等都已经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承担了国家的重点科研任务,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陈家镛放弃优厚的待遇,选择报效国家。在这条并不平坦的科研路上,燃烧着自己的爱国心,报国情,他用沉甸甸的成果,默默无闻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风范。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