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谋杀喜用毒药,到底又是什么毒?

这两天,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新闻中,恐怕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发生在吉隆坡机场的那件命案了。由于死者金正男与神秘国度朝鲜之间的特殊关系,也许很多扑朔迷离的细节永远都不会大白于天下,但还是止不住令人浮想联翩,比如,为什么间谍刺杀选择了用毒,又是什么毒会如此高效?

在众多的谋杀手段中,用毒一直都是最具威慑力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办法可以忽略体力上的差距,哪怕你是世界武打冠军,中了毒也一样逃脱不了武大的下场。同时,这种谋杀方式往往极为阴险,躲在暗处便害人于无形,给案件侦破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投毒案往往也能令人格外关注,尤其是案情还发生在以“高智商”为标签的一些著名学府时。作为高智商与黑暗面的代表职业,间谍喜用毒药,实在是再正常不过——当然,这也是因为随身带着毒,暴露时也能快速做个了断,这几年荧屏流行的谍战剧可没少用这个桥段。

不过,说到用什么毒,这个话题可就众说纷纭了。


图片来自网络

氰化物:现代版的“一日丧命散”

在著名的无限连载动漫《名侦探柯南》中,但凡是出现投毒谋杀案,嫌疑犯几乎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鼎鼎大名的氰化物。尽管这看起来有些偷懒,但不得不说作者的设计是合理的。作为一种神经毒剂,氰化物具有毒发迅速的显著特征,几分钟即可致人休克,并且几乎无药可医——关键是氰化物进入血液后便会迅速让血红细胞停止工作,实在来不及让灵丹妙药发挥作用。因此,尽管氰化物的半数致死量不算很低,通常需要0.5克以上的量可确保致人死亡,但它绝对可以被称作是现代版的“一日丧命散”,拔得毒药榜头筹。

所幸的是,氰化物威名太响,早已被层层把控,比方说高校或研究所需要用氰化物做实验,那么必定要求同时两个人取料,两个人投料,残余多少药品也得如数回收,严防死守不允许有一点氰化物流出。至于会用到氰化物的企业,那更是被监管的重点对象——当然,用氰化物最多的莫过于黄金冶炼行业,就算不用这原料也免不了被监管。因此,通常情况下,要想能够拥有这种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常备良药,还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对于间谍而言,拥有此法宝必不在话下,因此当金正男事件一爆发,便有说法认为是死于山埃,也就是氰化钾。



图片来自网络

琥珀胆碱:常被用来偷狗的毒药

别看氰化物这么难获取,我们生活中倒还有些人削尖了脑袋并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搜寻,为的是将它们灌到飞镖里偷狗。

近年来,毒镖偷狗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公害,误伤人类致死的案件屡有发生,偷狗不成故意射伤人群的事件也不罕见。如此大量的毒液流入市场,难道我们的氰化物拦阻机制形同虚设了吗?

实际上,近些年常被用来偷狗的毒药是一类叫做琥珀胆碱的物质,它比氰化物的毒性更高,0.1克左右即可致死,毒发速度也不亚于氰化物。在进入人体之后,它快速让骨骼肌肉缴械投降,身体于是开始僵硬,麻醉的效果导致呼吸都会终止。由于临床上琥珀胆碱真的是一种良药,所以还无法从源头阻隔这种物质的生产,彻底遏制这种毒剂的扩散。同时,由于它的被监管力度远小于氰化物,如今已经蔓延成一股毒药界的邪恶势力。


图片来自网络

百草枯:令人闻风丧胆的“毒犯”

有速效毒,当然就有慢性毒,我们日常生活中还真不能太小看这些杀手的存在。近些年来江湖上还有个刺客须得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商业名为“百草枯”的一种农药。

农药有毒,是过去老一辈人的传统认识,因为一时想不开便喝药寻死觅活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传统农药都是有机磷化合物,这类物质多数都自带剧毒性,不过所幸的是,大多数农药见效不快,都可以通过洗胃的方式救治,很多喝过农药的人,他们最后又都活下来了。

又不知从何开始,不少人觉得,农药如果是杀虫的,肯定对人危害大,如果是除草的,其实就没什么事。别的不说,这几年因为和转基因有关联而名彻全球的草甘膦,毒性其实就很低。这种说法其实毫无道理,同为除草剂,百草枯就是完全不同的性格,它的狡诈程度甚至远高于那些除虫的农药。当人喝下一点百草枯,自以为洗过胃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时候,它才开始慢悠悠地发挥作用,一点点地激发出过氧离子,侵蚀着体内的各种器官,尤其是主管呼吸的肺部,而代谢系统却拿它没办法,眼睁睁地看着它把身体掏空,整个过程可以持续数天乃至数十天,中毒者的痛苦不言而喻。也许,只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才会让谋杀者用上这个武器吧。

由于百草枯的这一恶劣脾气,全球很多国家都已经把它拉入了黑名单,我国也在去年最终关闭了百草枯生产、流通、配制的所有渠道,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毒犯”或许再也不能危害人间了。


图片来自网络

若皮肤不小心接触到了有毒物质,怎么办?

或许说到这里,我们会想一个问题,对于有毒的东西,能够做到不吸入、不喝下,小心躲开那些藏在草丛中的弓弩针镖,是不是就不会中毒了?如果这么想,那就实在太幼稚了,因为多数毒药还有一项独门秘籍——经皮肤吸收。

尽管这个过程比直接吸入或吞服要缓慢,但的确很多谋杀案也选择了这种投毒方式,通过反复在内衣物上喷毒实现目的,毕竟这样的隐蔽程度需要一副火眼金睛才能察觉。

远的不说,几年前发生在山东的那场“夺命快递”,至今还令不少人闻之色变,而那个案子的凶手叫“氟乙酸甲酯”。不过,它如果会说话一定会申冤,举报它背后那个唤做“监管不力”的主谋。

当然,对于间谍而言,这种方法往往不能确保目标当场死亡,也就不会作为首选。可是毒剂的这一特征倒是给我们自己提了个醒,如果皮肤接触到了有毒物质,千万别大意,立即清洗干净然后就医,这才是最妥当的办法。

由于生产作业及医疗等领域的缘由,剧毒物质恐怕永远都是我们如影随形的伙伴,我们也在建立各种防火墙试图管住它们,无论是预防性的规章法律还是善后性的医治方案,但即便如此,总还有一些意外会发生,大多数人或许都没有那么大的政治价值引来间谍们的青睐,平时也不至于那么不幸遇上投毒的恶人,但多一些对毒物的防范,多一些自救的意识,恐怕才是对金正男同志的牺牲最好的慰藉。

编辑:纪阿黎

(专家:孙亚飞,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科普作者,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