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在地铁里险些被迷药迷倒的说法。当事人的描述基本都具有以下特征:被下药的过程神不知鬼不觉,下药的人没有明显的动作,迷药也没有明显的气味,只是隐约感觉到有些香味。当事人在闻到这种气味以后很快就出现了无力眩晕的症状,但周围的其他人都没有受到影响。这样的药物真的存在吗?
1.传说中的地铁迷药根本不存在
网上流言对这种“迷药拐卖”的描述有很多,总结其“迷药”的特点无外是几条:几乎无味、一嗅即迷,通常不会影响到附近的其他人……检讨现有的麻醉药物,最符合流言描述的物质,是医用的吸入性麻醉剂。这类的麻醉剂主要是挥发性的液体,使用的时候病人经呼吸系统吸入这些挥发的气体,一段时间后产生昏迷的效果。从网络描述来看,当事人往往没有察觉或是隐约闻到些气味就很快感觉无力眩晕。不过,即便是目前临床所用麻醉药物中效果最强的氟烷,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2.“地铁迷药说”不成立的原因
(1)麻醉效果:想要迷倒人,要让他吸入足够量,且3——5分钟才能起效。
想让麻醉剂发挥作用,一定要吸入足够的量。而在医院,要让一个人进入麻醉状态,也需要好几个医生 “齐心协力”。比如要做气管插管,保证麻醉医生能将吸入性麻醉剂“吹”入患者气管,使他保持持续麻醉状态。这就是为了保证能有效的吸入足够量的麻醉剂。当然,也有直接面罩吸入麻醉气体“诱导”病人进入麻醉状态。但它们主要针对幼儿、新生儿。这种做法速度太慢,必须持续三五分钟才会起效。
(2)扩散:要迷迷倒一大片,只对一个人下手是不可能的。
地铁车厢、车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这里,吸入性麻醉剂几乎不可能达到足够的浓度,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吸入足够量的麻醉剂,将人迷倒。事实上,麻醉医师在手术前准备麻醉设备的过程中都会伴有麻醉剂泄漏的问题。但麻醉医师也不会因此感到不适甚至晕倒——原因就是剂量不足。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没 有气管插管和面罩的情况下,气体会自由扩散,不可能对别的人(不仅是“作案者”,还包括周围的路人)完全没影响,而你已经“中毒”颇深的情况。
(3)气味:“迷药”气味儿很难闻,想不被察觉是不可能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些吸入性麻醉剂都有明显气味。尽管教科书上说氟烷的气味是苹果香,七氟烷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但就麻醉医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来看,这些麻醉气体的味道,压根就不好闻,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甚至对有些人来说,那味道闻上去有点恶心,会让人产生一种生理反感。神不知鬼不觉地人就被迷倒了的情节只能出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
3.气味迷药虽然没有,但口服迷药确实存在。
虽然气味迷药没有存在的条件,但不能排除有人试图利用麻醉药物实施类似的人参侵犯行为。口服的迷药的确有,比如三唑仑。对此最好的防护措施就是,在娱乐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请谨慎接受陌生人递来的饮料。
关注百度知道《真相问答机》,更多精彩给你好看>> https://zhidao.baidu.com/liu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