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都羡慕的职业,古代“大侠”到底都是什么人

“侠”这一概念最早出自韩非子的《五蠢》:“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因此韩非子主张对侠进行打击。太史公司马迁则是为“侠”作传的第一人。他在《游侠列传》中这样写道:“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汉魏以降,虽然当权者对“侠”一直采取压制打击的政策,但是“侠”始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曹植的《白马篇》中就曾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

▲电影《聂隐娘》剧照

不过“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很难以善恶轻易为之分类。一方面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继承了两汉以来的名士风节,以抗暴复仇为己任;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是肆意妄为,横行无忌,“行剑攻杀,活贼匿奸”,视律法为无物。

由于“侠”蔑视律法,又有一定的武力,若意气相投,便会义无反顾,因此往往成为野心家的拉拢对象。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便活跃着无数“侠”的身影。李世民在隋末便是“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效死力。”李渊入长安时,更是得到了豪侠们的鼎立支持,“侠少良家之子弟,……,争求立效。”

▲李世民

帝王的崇侠养士,对唐代的任侠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侠风激荡之下,时人均已任侠为荣。史书上记载这些人,“轻死重义,结党联群,喑呜则弯弓,睚眦则挺剑”。即使像大诗人陈子昂那样体弱多病之人,也是“驱侠使气”,“意气一合,虽白刃不可夺也”。

唐人的诗歌里不乏歌颂描写豪侠少年的篇章。杜甫也曾这样抒发情怀:“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李白的那首《侠客行》更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在千年之后仍脍炙人口。

其实李白本人也是豪侠之士,自称“十五好剑术”,“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他本人虽一生坎坷,但任侠之心始终未变,有“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之咏叹。唐代侠风的盛行,一方面固然源于先秦以来质朴强劲的遗风,另一方面也与当时胡风之浸染有关。李唐王室上承西魏八柱国体系,本就带有浓烈的胡人色彩。唐帝国建国以来,国势强盛,四夷宾服,在其包容开放的政策吸引下,许多胡人慕名前来。他们将游牧民族原本的那种刚强气质一并带来,使得当时人发出了“长安中有胡心矣”的感叹。《聂隐娘》电影中的空空儿形象便是一位胡人。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