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2月,根据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成名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科幻电影《降临》,以其“脑洞大开”的情节和画面,成为令人惊叹的力作。作为一部以外星语言为“戏核”,而且结构较为特殊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曾被认为是不太可能搬上大银幕的作品。
《降临》中对外星来客“七肢桶”及其独特文字的成功刻画,成为令影片出彩的因素之一;以影片中水墨画般的环状“外星文字”写成的鸡的“五德”,也在今年春节期间,成为一些科幻迷用来拜年的独特“颜文字”。
(用《降临》影片中水墨画般的环状“外星文字”写成的鸡的“五德”)
按照《你一生的故事》原著的设定,“七肢桶”是一种辐射对称的智慧生命,有着同步并举式的思维模式,而不像人类这样强调事件的因果。所以,“七肢桶”的书面语言和口语彼此独立,类似于人类用五线谱记录音乐的模式。
而且,在“七肢桶”的口语里,词汇的排列顺序没有一定之规,只求尽快把意思表达清楚,减少口头表达中难以避免的发音先后顺序对表意的影响;书面语言则充分适应“七肢桶”的思维模式,不仅消弭了时态,而且在同一时间写成,可以让所有的事项一次性“尽收眼底”。
由于这种文字可以说包含了所有的时间信息,因此当地球人类掌握这种文字(书面语言)并以它来思考的时候,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会同时在眼前展开。
正如“掌握一门外语就相当于拥有一个新灵魂”这句西方格言所说,在《降临》的影片情节里,“七肢桶”的书面语言让人类得以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者,按照“七肢桶”的话来说,得到了自由穿梭于时间之中的“武器”(本意其实可能是“工具”)。
女主角由此预知自己会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命运,而且在一次次以外星语言思考的时候,“看到”了未来母女相处的诸多片段。
像《你一生的故事》这样,对外星语言进行详尽的刻画,乃至以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科幻作品,称得上是“剑走偏锋”。事实上,在描绘星际间不同智慧种族交往,或是人类星际殖民的科幻作品中,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回避语言隔阂的问题。
尽管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就存在着大约7000余种不同的语言,而地球在宇宙中甚至都不够“沧海一粟”的级别;但在相当多的科幻经典作品中,我们却可以看到所有的人类角色和外星智慧生命都在讲同一种语言。如果仔细思量,这其实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降临》电影截图)
《不锈钢老鼠》:通用世界语的未来人类社会
为了避免“违和感”,有一些科幻作品会特意解释“沟通顺畅无阻”这种现象的成因。除了“通译机”“脑波交流”一类比较常见的设定之外,还有一些统一语言的设定,仔细想来其实相当有趣。
比如说,美国科幻作家哈里·哈里森是世界语专家,并坚信这种由波兰医生拉扎鲁·柴门霍夫设计的人造语言,会在人类进行星际殖民的时代,因为语法规则简单、易于记忆而大行其道。
因此,哈里森在以高科技犯罪和特种作战为主题的《不锈钢老鼠》系列幽默科幻小说里,设计了一个通用世界语的未来人类社会,不过世界语则被认为是极为粗鄙的标志。
(《星球大战》系列科幻作品中的黑帮头子赫特人贾巴)
《星球大战》系列:“标准语”并非“全覆盖”
著名的《星球大战》系列科幻作品,也设定了一种在星际间通用的“标准语”。这种语言为大多数智慧种族所接受,而在从电影到电子游戏的各类作品中,则以英语来代替“标准语”,以展开故事情节。
不过,这个虚拟世界里也生活着一些不会或不愿接受“标准语”的智慧生物。除了韩·索罗翻译人猿丘巴卡有独特音调的叫声这种特殊情况,一些智慧生物的“母语”,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小语种,经过巧妙的重构来得到的。
比如说,在沙漠星球塔图因上,酷似蛞蝓和青蛙混合体的黑帮头子赫特人贾巴(Jabba the Hutt),就不使用“标准语”而坚持用赫特语(Huttese)以宣示尊严。这种语言其实是以盖丘克印第安语的发音来读美式英语,以营造出特别的音调扭曲效果。
而在每个有赫特人贾巴出现的场合,他的礼仪机器人会再将赫特语翻译成“标准语”。《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中隐居于森林的伊渥克人,也不使用“标准语”。他们具有东方韵味的语言,实际上是由中国的藏语和卫拉特语(蒙古语卫拉特方言)混合而成的。但在影片中,经由礼仪机器人C-3PO的翻译,伊渥克人也可以和义军沟通。
(《星际迷航》中的战斗种族克林贡人)
《星际迷航》系列:世界闻名的克林贡语
除了混合并且“微调”人类已有的语言,还有一些科幻作品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做法,那就是请语言学专家“从头做起”,为外星智慧生命设计人造语言。
比如说,在与《星球大战》齐名的《星际迷航》系列科幻作品中,战斗种族克林贡人的语言,便是一种为科幻剧集和电影专门设计的人造语言。
设计克林贡语的语言学家从古代阿兹特克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得到灵感,为克林贡语选择了自然语言中罕见的“宾—谓—主”语序,和大多数人习惯的“主—谓—宾”语序正好相反,以营造出“外星语言”的疏离感。
经过语言学界和科幻爱好者们持续数十年的完善,克林贡语如今已经是成熟的人造语言,不仅有专门的词典和谷歌翻译选项,甚至莎士比亚剧本等经典文学作品也有克林贡语译本。
(《阿凡达》电影截图)
《阿凡达》和《质量效应》:异星语言难知精髓
加拿大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伦在筹拍《阿凡达》过程中,邀请语言学家为影片中的纳美人创造的纳美语,则是人造语言的后起之秀。纳美语的语序和词性富于变化,数词则由于纳美人共有8根手指而采用8进制。
按照《阿凡达》的情节设定,纳美人可以通过将“发辫”(实际上是神经丛)与圣树连接,把母语“下载”到自己的头脑中;而人类则只能以传统的方式学习纳美语,不仅效率很低,而且难以体会这种语言中最为精髓的部分。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科幻题材的电子游戏《质量效应》系列里。在游戏中,长相有些像海豹和大象合体的艾柯人(Elcor),会使用一种由声音和气味混合的语言,以声音陈述事项,气味表达欣喜、厌恶等不同的态度。但人类的感官和信息解译设备只能识别声音的部分,因而艾柯人不得不口头解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导致谈话节奏常被打乱。
《阿凡达》和《质量效应》里人类理解异星语言的难题,其实更有可能是星际交流中的“常态”。相比于人类,异星智慧生命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环境,有着人类难以理解的文化,自然也可能发展出与人类语言的模式、机制完全不同的语言。
(《质量效应》系列中的艾柯人,游戏截图)
《来自河口》:异星语言的致命“内核”
我们甚至可以推想,研究(破译)外星语言,继而了解外星文化的过程,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事件,而这可能会成为匠心独运的故事情节生长的土壤。美国女科幻作家雪拉·芬奇的语言学科幻名作《来自河口》即是如此。
在这篇科幻小说里,人类与名为维拉提克赛的异星智慧种族交战。维拉提克赛人表现出极为强烈却又毫无来由的敌意,破解维拉提克赛语成为和平的关键;但这种语言含有大量的同音异义词,其中一些词带有完全相反的涵义,令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手段徒劳无功。
于是,人类派出最好的语言学家“苍鹭”来抚养维拉提克赛婴儿提’比阿克,让他与人类女婴凯莉一起成长,以便得到一个懂英语的维拉提克赛孩子来进行研究。
然而,维拉提克赛人可以通过记忆遗传的方式,将语言传给下一代,只需等待头脑成熟即可自动掌握母语,其效率远远高于人类后天习得语言的方式。
于是,人类女孩凯莉反而学会了维拉提克赛语,并且拥有了维拉提克赛人的思维方式,变得冷酷而嗜血;还只是孩子的提’比阿克则不断虐杀各种小动物,最终残忍杀害了“苍鹭”的女搭档艾莎。
在付出令人难以接受的惨重代价之后,“苍鹭”终于发现了真相:原来,“爱”和“死亡”在维拉提克赛语中是一对同音异义词,也是这种语言的基础;维拉提克赛人表现出的残忍,竟然是他们对其他生命表达热爱的方式!这种星际文化交流中“冰火两重天”式的致命情境,为读者留下了值得深思的余韵。
(作者:马之恒,科普与科幻作家,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公众号)
编辑:刘伟琼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jial@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