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称霸北方的基础。
历史上,袁绍其实有更大的机会去挟天子,但他却最终没有实行。
真的是因为他目光短浅、昏庸无能吗?
1曹操是如何得到天子的?
诸葛亮在隆中之对时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可见当时大家就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因素。
不过曹操能够迎回天子,有一定的偶然性。
公元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汉献帝一行人逃出长安落到洛阳,不过这一路并不轻松。一方面有李傕郭汜的追兵,而己方的军队实力不足。另一方面护送汉献帝的杨奉等人,是黄巾出身,士兵军纪很乱,对王公大臣常有骚扰。
起初,汉献帝想召吕布来勤王。
为什么呢?
因为当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长安时,是吕布和王允联合除掉董卓,扶持献帝的。不过后来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时,吕布不敌败走了。这对吕布当然是个好消息,可惜的是他当时苦于没有粮草,无法成行。
后来终于回到了洛阳,但是经过董卓的一把火,洛阳已成废墟。雪上加霜的是,又有了灾荒,粮食歉收,很多大臣都要外出采摘食物,不少人是饥饿而死,加上士兵军纪混乱,无法无天,献帝此时可谓窘迫至极。
这种情况下,势必要召诸侯来勤王。
此时在洛阳的董昭,与袁绍一直不和。于是他一面私下派人联络曹操让他赶快来勤王,一面假冒曹操的名义安抚杨奉,许以好处。
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曹操得以顺利抵达洛阳,并将汉献帝迎回许昌。
(图)影视形象,汉献帝
2 袁绍更有机会去挟天子
不过在曹操之前,沮授也曾经向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时间是在公元195年。
此时的袁绍,相比曹操,无论是名望还是实力,都是迎接汉献帝的最佳人选。
一方面袁家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
一方面袁绍已经站稳了冀州,并且对周边的并州、幽州、青州都有所染指。
在当时的关东军阀中,实力相当雄厚。相比之下,曹操这边前一年刚发生了陈宫的叛变,差一点丧失了自己的地盘。
沮授上言,建议袁绍“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
在他看来,虽然汉室衰微,但天子的仍然是天下共主。一旦将天子掌握在手,便握有朝廷大义,以后讨伐诸侯抢地盘便可以名正言顺,事半功倍。
但袁绍最终没有听从。
因此有人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明显的战略都不采用,错失大好机会,乃至于让曹操捷足先登。
可见真的是目光短浅、昏庸无能,后来官渡战败输给曹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图)影视形象,袁绍
3袁绍其人到底如何?
对袁绍常见的批判是,外宽内忌、多谋少断以及不善用人。
其实后人评价司马懿也是说他“外宽内忌”。而不善用人,是相对于曹操的唯才是举而言,但其实曹操才是异类。
汉朝的用人标准是依照儒家观念的,以德为先,有德无才根本不能采用。
后来魏晋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人才的衡量标准更是以人品为中心。所以袁绍的性格,是当时世家大族常见的,并不是多大的缺点。
反而是,从公元190年到195年,袁绍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占据冀州、打败公孙瓒与青州黑山贼,一跃成为关东诸侯中最有实力的军阀,不过四五年间,说明他的武功谋略是不凡的。怎么可能如三国演义里所塑造的那般无能呢。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袁绍没有把握机会去洛阳迎接汉献帝,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三国志》里说,因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不是正统,不合袁绍的本意,所以袁绍不愿意去迎接汉献帝。这倒是事实。
当初董卓废汉少帝刘辩而立刘协为帝时,袁绍便想要联合袁术、曹操一道另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
尽管袁术与曹操都不同意,袁绍仍坚持己见。但刘虞自知实力不足,当皇帝也只是个傀儡,所以坚决不同意,袁绍无奈只好作罢。
所以所谓不和本意,大抵不过一个借口。他当初之所以想立刘虞,不过是因为刘虞实力不足,离自己又近,方便掌控罢了。而且后来他讨伐曹操时,是认可了汉献帝的合法性的。
(图)影视形象,董卓
4挟天子真的能令诸侯吗?
袁绍之所以不愿挟天子,主要原因是他不相信挟天子可以号令诸侯。
挟天子政策最早的执行者其实是董卓。
公元189年,灵帝死少帝立,袁绍劝何进杀宦官,但何太后不许,何进便没有执行。袁绍出主意,可以召董卓进京,意图借用外部武力震慑何太后。结果董卓还没进京,何进便给宦官杀死了,袁绍也借机清除了宦官势力。
董卓进京后,宦官外戚两大势力都是一空,凭借武力控制了朝廷。
他首先便是废除了皇帝,另立刘协,就是汉献帝。其后他又自领相国,同时为当初受党锢之争迫害的人恢复名誉,拉拢一些士族清流,如蔡邕。
董卓的种种手段,正是打算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而各路豪强并不买账,所以才有了袁绍、袁术、曹操等盟军讨伐。
后来董卓被杀,部下李傕郭汜打算投降,但王允不许。
在贾诩的建议下,他们率军进军长安,打败了吕布,再次挟持了汉献帝。不过不久便陷入内斗中,这次挟天子对他们而言也没有带来太多好处。
如果说董卓、李傕是因为自己作死,挟天子政策并没有很好的实施,那我们就看看曹操这边。
建安元年,曹操从洛阳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这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开端。然而,有诸侯因之依附的吗?
并没有。
反而是,不到半年,袁术称帝。
建安四年,袁绍就图谋攻打许都,随之发生了官渡之战。
同一年,依附曹操的刘备,袭杀了徐州刺史,再一次入主徐州。
建安五年,鲁肃初见孙权时,直截了当说,汉朝不可复兴,你应当称帝来争霸天下。
当然,要说一个没有归附倒也不是。
建安二年,张绣就第一次投降了曹操。但建议他投降的贾诩,给的理由是,袁绍势力强,曹操势力弱,投靠袁绍不一定被重视,不如投降曹操。这跟曹操是否有天子无关。
不仅没有令诸侯归顺,反而使得内部动乱多多,越到后期问题越大。
建安四年到五年,爆发了衣带诏事件,董承试图除掉曹操但未遂。
(图)影视形象,袁术
5曹操为何挟天子?
乱世之中,实力最重要,这点曹操自然明白。曹操之所以下决心去奉迎天子,核心不是号令诸侯,而是想要利用汉天子残余的权威结交世家大族。
东汉以来,士族成为新兴的一股势力,一方面这些是时代读书的知识人,一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财产,掌握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想要在军阀混战中取胜,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非常重要。
然而曹操出身不好,父亲曹嵩是宦官养子。
这一出身,如同陈琳在讨伐曹操的缴文里所骂的,是“赘阉遗丑”。很多士族根本瞧不上他,曹操自己也因而很自卑。
在军阀争霸中,曹操一方面唯才是举,大量依靠寒门庶族之人,像郭嘉,许褚等。一方面也尽量拉拢世家大族之人,如荀彧、程昱等,但他跟世家大族的关系处理的并不好,士族对他的支持有限。
所以当得知汉献帝出逃长安,出身世家的荀彧就力主他去奉迎天子时,虽然内部分歧很大,但曹操最终还是听从了荀彧的建议。
挟天子其实就是他拉拢世家大族的一个重要手段。
(图)影视形象,曹操
6不以成败论英雄
对于袁绍而言,依靠袁家本身的影响力,已经有大量的士族来投靠,奉迎天子并没有明显的好处。反而把天子请回来,就是给自己请一尊神回来,行事不免束手束脚。所以袁绍最终没有迎天子,这也是当时很多军阀的选择。
只是没想到后来曹操靠着挟天子及自身谋略异军突起,并且因为占有朝廷大义,经常给袁绍带来了不少麻烦。而当他发现这些不利后,就已经在积极筹备把天子夺回了。建安元年,他便上书要奉天子到邺城,曹操当然不准。后来建元4年刚消灭公孙瓒,他便打算讨伐曹操,迎回汉献帝。
我们知道,官渡之前很多人并不看好曹操,多数都暗地里打算投降袁绍。只不过后来官渡之战,曹操最终胜利,打败了袁绍,真正做大了实力。但这些是军事的胜败,与挟天子与否关系不大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河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