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你应该过一个有科技含量的情人节


       如你所知,或许是基因的本能驱使,纵观文明史,人类(尤其男性)总偏向于在“求偶”技巧上调动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进化心理学上剖析,就像贾雷德·戴蒙德在《第三种黑猩猩》中所论述的那样:甚至包括诗歌在内,人类创造的“技术元素”多少都与潜意识里的求偶机制相关。翻译成通俗版本就是:人们总喜欢在“求偶”技巧上使出更多“花招”。

这一结论在情人节显得颇为应景。而你得承认,无论是讨得异性欢心,还是完成自我价值的确认,在即将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若要营造更多惊喜,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这种“花招”都需要更多的技术性。

于是在情人节这天,也就不难理解技术型公司的巧妙借势。譬如百度就利用人脸识别和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上线了一场名为“情人节用脸撩,开启桃花运”活动:点击“拍照”自拍/上传一张照片或者语音搜索“开启桃花运”就可以进入活动页面。无论自拍还是上传照片,人脸识别技术都会综合评估出你的“撩妹/撩汉指数”,并智能生成情人节个性化专属宝典;除此之外,输入指定姓名或文字,系统还会迅速吟出专属情诗一首,对于那些朴讷诚笃的单身狗们,这算是技术在解决个人问题上的一种另类福祉。

抛去娱乐精神不谈,将直觉上颇为高冷的人工智能用于单身狗求偶的“小把戏”,倒不失为一次教育市场,提升用户认知的有效路径,用学者沈向洋的话说:“人工智能在改变计算机科学研究原有次序的同时,也正在让研究与产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人工智能真正有用的创新不会出自研究院实验室的象牙塔,会来自集跨界综合创新之大成,是大规模生产任务与算法,系统和体验各方面研究成果的深度技术结合。”

而在我看来,在人工智能与人类爱情的协作关系上,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太多故事可讲。

人脸识别:未来的身份认证

不妨先从这次活动讲起。

事实上,为了在欢愉节日中博您一笑,所谓“撩妹/撩汉指数”身后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强大支持——直觉便知,识别面孔并非易事:首先,若以某“局外人”视角,人类脸部结构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人类自身之所以觉得轻松,受益于祖先社交需求而带来的基因演化,属于卡尼曼笔下无需调动理性的“快系统”;此外,人类表情存在易变性,真实世界,每个人都拥有远比表情包更丰富的表情……且在不同观察视角视觉反差很大,并受光照和遮盖物等客观因素影响。

而作为图像识别的分支,人脸识别技术试图解决上述问题。后者集成了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等多种技术。譬如百度人脸识别就提供了包括人脸检测,人脸识别,关键点定位,属性识别和活体检测等一整套技术方案。具体来看,识别系统能将每个人的脸部图像进行多轮处理,如轮廓定位态校正,全局粗定位,局部精细定位,跟踪人脸72个关键点的特征(脸型,眉毛,眼睛,鼻子等轮廓信息称之为关键点),最后组合成一个面部表情网,以识别每个人的表情和相貌特征。

就像机器在其他领域的跃进,人脸识别的精准性(百度人脸识别系统在全球权威的人脸验证LFW数据集上错误率仅有0.23%)得益于在海量数据加持下的深度学习:当它“看”了上亿次的人类脸庞,自然会对你的“撩妹/撩汉指数”拥有一定发言权(此处可脑补它偷笑的神情……)。

当然,娱乐之于人脸识别只不过是一次讨巧的普及过程,事实上,百度已将这项技术用于更实用的市场。譬如让金融企业在关键交易中用人脸识别来“刷脸”支付,控制风险;甚至用于自家的自动驾驶汽车上,汽车可自行对人脸检测,以有效做出避让和减速等操作。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人脸识别将成为人类分身数字世界和虚拟空间的身份认证。毕竟,当万物互联时代来临,数据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都在企盼一种与机器更安全的交互方式。在告知机器“我是谁”这件事上,人类经历了各种密码,数字证书,硬件KEY(譬如U盾)等多种方式,有理由相信,身份识别的下一幕将由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完成。

为你写诗

相比于“自拍测桃花运”,对单身狗们而言,页面下方“为你写情诗”功能无疑更加实用:输入Ta的名字,系统立刻文思泉涌,作出一首藏头诗,从拟人到对偶,从五律到七绝皆可完成。

人类试图用机器作诗的冀望由来已久。从最原始的“词语沙拉法”,到基于模板和模式,基于遗传算法,再到基于摘要生成和基于统计机器翻译,为了让机器创作的“诗歌”更像诗歌,人类可谓用心良苦——如今,受益于深度学习,机器写诗水准突飞猛进,甚至以假乱真。

其实无论是藏头诗抑或任何query写诗,都是基于计算机海量存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支持,对用户表达深度分析和联想,预先规划每一行诗歌的主题,强化诗歌与主题的相关性。拆解来看,通过数据优势,百度首先获取到海量古体诗歌(包括网上的模仿作品),再利用大规模 GPU 集群构建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学习,系统自动学会对仗,押韵,比兴等技巧。

我参加过几次百度在现场进行的类似“图灵测试”的活动:同一主题,两首诗分别出自机器与某位大家,对于大多数人,明辨二者颇为艰难。

嗯,也正因如此,我个人建议,当你把用机器写的藏头诗赠予Ta时,最好还是如实招来……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你写诗”确实是“不可能的事”。

人工智能:中国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测桃花运”还是“为你写诗”,本质上都是人工智能更宏大未来的两个相对微小的脚注。

如你所知,不久之前,《纽约时报》在采访大量美国政府官员和硅谷精英后得出结论:中国的AI将与美国齐头并进。其实在业内,这并非是一个多么令人错愕的判断,几乎达成的共识是——中国确实拥有孕育人工智能温润的社会土壤。

譬如李开复就认为:首先,中国每年毕业上百万的工程师,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做到这一点——要知道,在全世界人工智能的论文作者中,43%是中国人;“其次,中国社会可以快速训练勤奋的年轻人,一名特别优秀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经过6个月培训,就可以进入人工智能行业,成为合格的人工智能工程师。”

另一方面,就像中国“互联网+”的市场红利正是“得益于”传统基础产业的赢弱,人工智能亦如此。中国有很多传统企业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完成产品升级,“如果有AI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想卖给美国银行,可能它们已经打磨的很好了,但是在中国的很多银行,却能够非常快速的产生价值,帮助他们赚几千万上亿的营收,他们当然愿意花钱来买这样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数据的获取相对容易,罗振宇就曾在跨年演讲中感叹到:“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像我们中国人一样乐于向互联网贡献数据。”——而这一轮人工智能的主战场正在切换到大数据上,在深度神经网络的帮助下,人们发现,机器可以用对数据的广度解决人类认知的深度。而根据收益递增原则,以数据为血液的人工智能产品,越多人使用它,它就越聪明,从而就有更多人使用。

这正是百度这种科技巨头在未来的最大机会。事实上,在语音技术,自然语言,用户画像,机器学习,增强现实,自动驾驶等诸多方面,百度都有着广泛且深度的布局。通过多年深耕,这家巨头已建成超大规模神经网络,拥有万亿级参数,千亿样本,千亿特征训练,从底层数据和算法架构等方面均已成为人工智能领跑者。

在更乐观的期许中,所有从业者都希望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能够在正在来临的人工智能革命中弯道超车。

未来的“爱情”

最后,在情人节这一天,让我们说回诗歌和爱情本身。

如前所述,至少从结果来看,机器作诗已难辨真伪,但倘若“诛心”,必须承认,“数据规律”和“理解诗意”是两个意思。作家刘慈欣甚至为此写过一篇名为《诗云》的科幻小说:一个热爱艺术的超级文明为了写出比李白更动人心魄的诗歌,将穷举法推至极致,不惜摧毁太阳系,排列所有汉字组合,最后却悲伤地宣布:超过李白的诗歌已经诞生,但我找不出来。

嗯,现阶段的共识是:机器还无法理解人类细腻的感情。虽然诗歌形式可以简化为算法与数据,但“爱情”似乎不能。但是,未来呢?要知道,《未来简史》就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一切皆算法(当然包括“爱情”)的世界,到那时,依托于更大的数据关联,如百度这样的人工智能巨头,又将怎样改变你的爱情?

就拿择偶举例。在中世纪,牧师与父辈有权决定你的伴侣;在人文主义充当主流的现代社会,择偶权力拥有者是“你的内心”,但在《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看来:就在本世纪,“数据主义(Dataism)”极有可能替代“自由主义”成为人类信奉的“新宗教”,在数据主义的大纲里,当采集到海量数据(尤其是人类生物数据),加之日趋强大的计算能力,外部力量将比“你的内心”更了解你——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在择偶对象选择上将变得更有发言权。

而合理的想象是,在未来,弹出的就不是“撩妹/撩汉指数”,而是系统推荐的真实的单身对象——机器会笃定地说:信不信由你,Ta就是茫茫人海中最适合你的伴侣。

那么,你喜欢这样的未来么?那个时候,“爱情”又将被如何定义?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