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除了煮上一碗香喷喷的汤圆之外,没晚会看、没手机玩的古人们都是如何度过这所谓的春节最后一天的?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夜晚不比现在灯红酒绿,没电灯的冬夜里照明取暖基本都是靠火,要搁平常时候,一咬牙一跺脚眼睛一闭一睁一个晚上也就过去了,但这元宵节可还是在过年啊,必须开个好头才行!那怎么办呢?看看屋里,再看看屋外,再看看屋里……打住!还是别看了,热闹都在外面呢,果断点出去浪吧~
但是!先祭完门、户再走也不迟——
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种。祭祀方法就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阵仗摆完就该出门了,可问题又来了,街上人挤人的,要怎么走、怎么逛?这是不妨“抄袭”一下老祖宗们的元宵节逛街法——“走百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中国人爱看热闹,不敲敲打打的造出点声响,那根本就不叫热闹!所以街上一定会有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也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龙身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龙舞狮看腻了?没关系,街上还会有人演绎“你咋不上天呢”现实「打脸」表演——
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不怕你看不见我,提前跟你报备!
有的看没的吃?那一定不是我大吃货国的人会干的事。据说寂寞寒冷的冬夜里,热乎乎的汤圆和吃货更配哦!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这种美味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最早被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另外汤圆是可荤可素,可汤煮、油炸、蒸食,风味各异,任君挑选。#又到了甜咸党一较高下的时候了吗?
一碗汤圆下肚是吃饱喝足了,但有得吃不够,还要有得拿才行!有得拿不够,还得不花钱才行!所以大家一起去“偷菜节”如何?
偷菜节
偷菜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苗族一带,正月十五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白菜,但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会责怪
只进不出那是铁公鸡做的事,大过年的可不能这么抠!所以要送点什么呢?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另外,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既然已经提到“灯下走”,那就不得不说花灯了。元宵节的英文为the Lantern Festival(灯笼节),而在我们的认知里,赏花灯也是除了汤圆以外,元宵节的最大标志之一。
赏花灯
相传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汉代之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至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到了宋代,元宵灯会不仅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胜过唐代,其活动也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此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如果说看花灯是视觉的享受,那么猜灯谜就是智力的碰撞了,吃饱喝足、热闹看完,才子佳人蓦然回首中,此时不秀智商更待何时?
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借灯谜来期望今年喜气洋洋、平平安安,也因为谜语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然而有一点“弊端”就是——
当你取下了灯谜却回答不出来,你就会被周围人投射有色眼光;总被有色眼光看,你就会认为自己智商低;认为自己智商低,你会开始感到自卑;你自卑了就会变得患得患失、畏手畏脚;你总是畏首畏脚就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要让猜灯谜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打开33IQ,海量灯谜让你挑!
33IQ,在线思维训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