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司伪造了马化腾的签名,为何马云却要告它?

李鬼李逵总是傻傻分不清。不怕李鬼会打架,就怕李鬼有文化。当李鬼利用法律的盲点、钻法律空子绑架知识产权的时候,行业往往会因此搅得混乱,最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一场因伪造马化腾签名引发的“血案”

这些天有条消息很有意思,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道称,一家名为“网卫”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恶意利用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行投诉,以此进行敲诈勒索,遭到阿里巴巴“封杀”。

在商家群体中,“网卫”们被称为“知识产权流氓”。有些知识产权流氓不仅虚假举报扰乱打假环境,甚至伪造微信商标权益证明和马化腾签名、抢注NIKE商标投诉官方旗舰店、建立知名品牌虚假官方网站投诉商家图片侵权等等。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大数据显示,以某运动品牌为例,“网卫”为其代理的整体投诉不准确率高达24.72%,而另一家正规知产代理公司代理的整体投诉不准确率仅为2.39%。在针对假货的投诉不准确率上,“网卫”代理不准确率高达17.81%,另一家代理为0%。2015年以来,“网卫”投诉遭卖家申诉后,“主动撤销投诉率即超过60%,远超正常值。

目前,阿里已经决定在全平台停止受理这家代理公司发起的任何知产投诉,也公开呼吁品牌权利人与该公司终止合作。

这一事件最新的进展是,“网卫”在自家官网挂出了声明称,“从未趁机勒索商家,更未有胁迫商家收取保护费。从未恶意抢注商标,也没有开展商标代理业务。”不过,阿里方面却表示,将披露更多“知产流氓”勒索商家扰乱市场的恶行,并表示正在对“网卫”进行诉讼准备工作。

知识产权流氓们的黑暗一角已经被揭开

知识产权流氓在国内屡见不鲜。有不少知识产权流氓,专门在特定的节假日,双十一、圣诞节、春节期间发送恶意侵权通知,从而借此牟利。

知识产权流氓的存在又需要谈到法律层面的一些争议和盲点问题。

这里不得不说到国内知识产权领域非常有名的“通知删除”规则。早在2016年4月26日知识产权日,法治周末就曾组织过一场有关“通知删除”规则的讨论,专门研究如何既保护知识产权,又防范滥用知识产权,平衡商家合法经营权。

所谓的“通知删除”规则来源于《侵权责任法》,其中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然而,在实践过程之中,如果过分信任投诉人,投诉人的一纸通知就会直接将电商店铺的商品下架,很可能让卖家失去抗辩和举证的机会,误伤商家的正常经营权。而如果确系侵权,电商平台则又可能因为侵害后果加大而要承担连带责任。

所以在当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的朱巍认为,当前“通知删除”的情况比较乱,存在大量的虚假投诉,很多投诉是没有理由的,一下子就把电商平台的成本提高了,效率降低了。

过去在操作过程之中,电商平台一直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而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又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钻法律空子,形成了靠知识产权流氓行径牟利的黑色产业,这种黑色产业链甚至有越演愈烈的倾向。

比如说,有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在箱包类别抢注NIKE的Y型图案,甚至对NIKE官方旗舰店和官方授权店铺发起恶意投诉。在阿里巴巴平台介入沟通下,NIKE提供著作权证明,该代理公司才停止这种行为。

据淘宝平台治理部调查,有位70岁的老太太张某注册了上百个品牌关键词,例如“破洞”、“邮差”、“花苞”等,然后对涉及这些词的商品进行恶意投诉。这类词语相对冷门,但又是很多商品的不得不使用的关键字,商家一旦面临关键词的恶意投诉时,往往无可奈何。如果又是遇到双十一、春节、圣诞等大促节点,为避免节外生枝造成更大损失,也容易忍气吞声选择屈服。

而根据阿里平台治理部的数据来看,恶意投诉在2015年影响平台商品量增加150%超过200万条,2016年则猛增至600万条。而绝大部分恶意代理公司投诉成立率不足10%。

在一些经销商的操纵下,知识产权流氓成为部分经销商私下合谋打击对手的黑色工具。知识产权流氓利用投诉机制达到渠道和价格管控,实现暗箱操作下的利益分配,甚至是胁迫商家收取保护费。目前来看,在阿里平台上,每年有超过百万淘宝商家因这类知识产权流氓行为产生了上亿元的损失。

应该如何应对法律盲点之外的流氓行径

所幸,目前阿里作为企业方给出了相对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品牌权利人在面对恶意侵权的时候,可以通过阿里的线上维权系统进行投诉。权利人只要一键就可发起投诉,远离流氓代理并不难。

不过,行业净化不仅仅需要靠企业来解决,更需要政府和法律介入才能真正做到治根治本。

遗憾的是,国内相关部门虽然也意识到这种知识产权流氓以及有敲诈目的的恶意投诉存在,但因为目前法律上对品牌保护涉及的诸如显著性词汇等缺乏明确规定。很多时候知识产权流氓的行径很难严格界定。法律层面上面临一定的盲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因为不仅仅是国内有知识产权流氓的问题,国外其实也有。知识产权流氓们不制造或销售任何产品,主要通过向某个特定技术领域的公司发起专利诉讼以获利,而这类诉讼最终多数都由被告支付合解金以获得专利许可告终。

美国的Uniloc Corporation公司是业界赫赫有名的专利流氓,不仅苹果、微软,迈克菲、索尼、谷歌、NEC、FACEBOOK都曾遭遇过这家专利流氓的勒索。而另一家专利流氓NPE每年让美国产业界花费的专利诉讼费用以及和解金高达数十亿美元,涉及企业超过2600家。

为了抑制这类知识产权流氓,美国立法、司法、行政部门采取了一些新举措。随着2011年美国通过了美国发明法案,2014年美国知识产权界诞生了非常有名的“Alice案”。这些法律和案件的审理更多否决了专利流氓的无理取闹。此后,美国新增专利侵害诉讼案件大幅降低,半年减幅超过100%。

美国最高法院审理Alice公司与CLS银行案件 (Alice Corp vs CLS Bank) 所做的决议,使得部分专利的有效性标准更趋严格。基于这些新判例及准则,美国地方法院裁定许多系争专利无效,并驳回许多现有的诉讼案件,“专利流氓”也因此减少了有关软件专利的购买与诉讼活动。

对于国内而言,相关法律也确实需要尽快完善。不过,法律法规已经走在了路上。2015年,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指南》的研究起草工作。

伪造了马化腾签名,却有可能被阿里巴巴给告了。这个故事看似荒谬,恰恰体现了知识产权流氓的危险性所在。这次阿里和“网卫”们之间的战争可能仅仅只是开始,这其实也是给国内互联网行业、法律界提出了一定的警醒。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起于草莽之间,未来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一定还会不断涌现。

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真的更多还是要依靠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

作者:深几度,转载请保留版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