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冷冬纠缠不清的拉尼娜,竟是这样的“妹子”!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正式宣布:2016/2017年冬季拉尼娜事件未能正式形成。拉尼娜,从去年出现到现在结束,一直话题不断,尤其和冷冬形影不离。那么,它到底是何方神圣,跟冷冬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软妹子”一枚

拉尼娜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小女孩”,与之前大红大紫的“小男孩”厄尔尼诺相对应,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而厄尔尼诺出现时,这些区域的温度将转为异常偏暖。可以这么说,“拉妹子”的出现就是为了扭转哥哥带来的不正常的海洋状态,只是一不小心走向了“矫枉过正”。

在“哥哥”的巅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刚刚过去,人们还对其造成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心有余悸的时候,“拉妹子”的接棒无疑更是刺激了人们敏感而紧绷的神经。在百度上输入“拉尼娜”“冷冬”等字眼,相关的报道铺天盖地。之前是“谈厄色变”,现在似乎是“谈拉色变”。

而实际上,虽然他俩同属于恩索(ENSO)家族,但性格截然不同,甚至相反。与厄尔尼诺的热情、刚烈不同,“拉妹子”温柔、平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软妹子”。换句话说,就是她对气候的影响相对小些。

再“软”也是有脾气的

有时候,我们常说某某妹子“脾气好”,可是别忘了,“脾气好”也是有脾气的。

拉尼娜虽然是“软妹子”,但她毕竟造成了大范围的海温异常,所以也必定会给气候带来一些异常的影响。她发起脾气来也不可小觑。专家研究表明,在“拉妹子”影响下,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南亚容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南美北部、非洲南部地区降水会增多,乌拉圭、阿根廷等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和东非赤道区域国家会比往年干旱。

而对我国而言,“拉妹子”的到来,容易造成北方秋季降水偏多,秋汛明显,秋台风偏多偏强,冬季我国大部气温容易偏低。

秋冬拉尼娜可能带来的影响(来源:中国天气网)

生不逢时,香消玉殒

都说生存不易,“拉妹子”也一样。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她有两个关键的“坎儿”要过。首先是要进“状态”,即如果海温距平3个月滑动平均值低于-0.5℃,就称为进入了“拉尼娜状态”;二是要“出事儿”,即如果拉尼娜状态持续至少5个月,就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两个坎儿是递进关系,第一个过不去,后面想也别想了。

真正要成气候,有一番作为,拉妹子要实现“出事儿”的目标。但我们知道,现在的气候背景是全球变暖,2016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年。“拉妹子”作为中东太平洋的冷水事件,可以说是生不逢时。

逆主旋律而为,最终带来的往往是消亡。

果不其然。2016年11月开始,拉妹子明显“虚弱”,11月、12月和2017年1月连续3个月的月平均尼诺3.4指数分别为-0.55℃、-0.42℃和-0.33℃。根据计算,12月三个月滑动平均指数为-0.43℃,已高于-0.5℃,由此导致“拉妹子”进“状态”仅持续了4个月,没能“出事儿”,倒在了在她生命中的第二个“坎儿”上。

赤道中东太平洋月海表温度距平变化及热带大气响应(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和冷冬“剪不断理还乱”

“拉妹子”一问世,就被人们和冷冬绑在了一起。“拉尼娜来了,今冬可能会被冻哭”深入人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专家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受拉尼娜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偏强,冬季容易出现偏冷状态。另外,扒一扒“拉妹子”上几代的“身世”,可以得到一些数据:1950年以来,共发生14次拉尼娜事件,影响我国17个冬季。除1950年冬季无数据外,其余16个冬季中有13个比常年同期更冷,偏冷比例高达80%。

所以,“拉妹子”会带来冷冬吗?答案是“有可能”。但尴尬的是,冬季是否偏冷,“拉妹子”又不能“拍板”,因为在众多影响因素之中,它充其量算得上一个“配角”,“主角”还是北极的冷空气。

更何况,全球变暖越发强劲,导致拉尼娜体质“虚弱”,一直都处在“朝不保夕”的境地之中。

结语

其实,拉尼娜的来或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情报君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你来,我不惶恐;你去,我不欢喜。

最后,请容许情报君文艺的结个尾:

这个冬天/拉尼娜去了/冷冬没有来/但/日子还得继续。

(本文系Weather情报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