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狄仁杰是传说中的神探吗

武周朝先进司法工作者

关于狄仁杰,可能大家大都是受那些大受欢迎并广为人知的《神探狄仁杰》之类的电影电视剧的蛊惑,以为他就只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传奇神探(虽然算是神探,其实应该是没有那么神乎其神,有点传说的色彩),天下没有他破不了的案,其他的可能就不大知晓了。

为了给各位更多知晓狄神探的其他威风史,还原其历史真面目,以下我们试图为其做一个个人简介。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公元607年(或公元630年),卒于公元700年。唐朝并州人(今太原,反正基本上和武媚娘是同一个旮旯出来的),唐朝著名宰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法学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判案权威,武周朝先进司法工作者。少有大志,博闻强记,后以明经举入仕(唐代高考或公务员考试甚至于公选处级官员的一种),曾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是武周时代最重要的宰相之一,被武则天尊称为“国老”,也是再造唐朝、推动唐朝走向繁荣富强的支柱性重量级人物。为唐朝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更好地还原老狄的历史真实面貌,我们还是习惯从历史的最初文件入手,以示庄重。

以下我们引用据说是最接近历史“原汁原味”的《旧唐书》关于狄神探史料的最初一段。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这段文字,除了有老狄的家世简介,还有关于狄仁杰的两个著名故事“白云亲舍”和“书中会友”的故事。

关于狄仁杰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在他小时候有门人被害,俗官们办案时要人们协助调查提供证据,人们也争着立功极力配合政府办事做好公民的样子,只有书呆子狄帅哥沉浸在书山学海中不能自拔,周围的人和事好像好像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样子,抗干扰能力十分强,俗官们后来感觉这小子也忒是太旁若无人了,越想越感觉自己受到了非一般的蔑视,人民公仆你也敢蔑视,吃了豹子胆不知“死”字如何写啊?于是声色俱厉地喝问他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配合办案,难道你想当窝藏犯?再不说就告你阻差办公,一并办了。你猜狄帅哥如何回答?

“我正在和书中圣贤对话谈问题,忙着呢,哪有闲功夫和你们这些抓着鸡毛当令箭的俗官磨牙,一边凉快去。”狄帅哥这么一说,让那些县吏一惊一诧的,感觉他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

还有就是“白云亲舍”的典故,可谓流传之广。这个大意是说,狄仁杰由阎立本(史上最有名的画家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的画者,也是有名的宰相,大唐复合型人才比比皆是)举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他是一个出名的孝子,当时他的父母还都在河阳,时间一久,他对父母的思念便与日俱增,常常把不能亲自侍奉双亲视为恨事,捶胸顿足的样子。就在去并州赴任的路上,一行数人路过巍巍太行山,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的款式,周围的风景美不胜收,大家都哇哇大叫争说哪里更美。而狄仁杰却对眼前美景说不得的大好河山一片漠然甚至熟视无睹,只顾看天,左右手们正奇怪天有什么好看的,只见南方的天空中有一片孤孤单单的白云在悠然飘动着,狄仁杰触景生情,睹物思亲,深情有加地对身边人说:“那片白云底下就是我父母居住的地方啊,不知他们生活可好?好想念他们。”于是他像一具木雕泥塑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那缓缓飘动的白云,心中满是对远方父母的深深思念,乖巧的白云也好像懂得神探的心思似的,并不急着飞走,就腻在那里变着不同的漂亮造型让地上的有心人一次看个够,十分默契的样子,天人合一啊,一直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像经历了一次十分别致的人云别恋。直至白云飘去(可能是漂亮的云姑娘被狄帅哥纠缠得有点不好意思了,跑路了事。),没了踪影,才同左右一起下山。从此也流传下了“望云思亲”的千古佳话。

此外,以孝子著称的狄国老,不仅见云思亲,而且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同事母亲又老又病,还要远使到边远地区,他怕同事两头顾不着,于是做好事给同事顶班,同时促成了另两个因故不和的长官冰释前嫌和好如初,就因为被他助人为乐之崇高精神所感动,老狄果然也是搞和谐的圣手也!

接下来,我们还是说说他的其他有趣故事吧,比如断案什么的,因为此公尤其善于分析案情,连外国人也知道了,被称为“东方福尔摩斯”,而且比西方福尔摩斯早了一千年,荷兰某作家还在外国为他立传红透西方。

可以说,老狄基本上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神探,而且是那种颇有现代意味的侦探理念,注重分析事理,强调证据和理性思考(而不是来俊臣式的先定罪再屈打成招),然后根据理据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强调逻辑,从小细节导出大问题,然后神奇破案,绝对具有现代侦探色彩,有别于包公那种公案小说式的“青天大老爷”形像,因为他是用证据说话的。

据史载,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被提升为主管刑法的大理丞,年中就审决了大量的疑案积案,据说牵涉达一万七千多人,而且是件件落地,没有投诉上诉的,可以说是既快又好,几成传奇,不被评上司法界先进工作者都很难。

于是,他的神探名号从此以后不径而走,哥不是人而是神啊。想想,一年365天,一天要审查多少案件才能完成17000多人的案子,这不是凡人所能想像的事情,不是神探又是什么?

敢与皇帝死磕的神探

而狄神探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也就是连皇帝老子也不怕犯颜直谏的“炮筒子”性格。基本上在你死我活的官场有此种性格的人不多,即使有也大都没有好下场。而狄神探不仅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还能使史上唯一女皇帝俯首称“国老”,“每屈意从之”,以翻云覆雨著称的武老太居然能屈从于他,能量不大谁敢玩这种有关身家性命的事儿?甚至于狄神探入朝要行臣子之礼都被武女皇免了,难怪神通广大的来同学也斗不过他,果然是剽悍之人。

在此,我们先说说狄神探和娘娘腔皇帝斗气的一件小事。

《旧唐书·狄仁杰传》曰: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也就是说,公元676年的某一天,当时的武卫大将军老权同志不小心误砍了李世民昭陵的柏树(这还是他的一个被他查办的下属告的密),李治对此种“不小心”,却视为蔑视自己伟大父亲的行为而勃然大怒,并扬言要加以严惩,也就是要杀头,为一株柏树杀一个大将军,也好让天下人知道李治是如何的孝敬先皇。

对此,从来都是正直善良、以维护法纪为己任的狄神探提出了抗诉,因为一株柏树要一个大将军的命,这也太有点矫枉过正了,说出去连你李治也没面子吧?于是奏请免除死罪,最多是免除职务甚至于开除公职云云。

“不,我就是要权善才死,他哪里的柏树都不砍,就砍我父亲陵墓上的柏树,这不是专门和我过不去吗?他陷我于不孝,我就要他好看,不然传出去我这个皇帝的面也被笑黄了。”李治居然不依不饶。

这就令狄神探有点为难起来。

杀嘛,为天下人耻笑;不杀嘛,皇帝又饶不了自己。怎么办呢?这个当然很是考老狄的智商。

这确实是一个二难选择,因为人命重要,皇帝的面子也不能当作儿戏,碰上谁都会搔头,反正这怎样做都有很大的副作用,弄不好自己脑袋搬家都有可能,确实是太棘手了。

当然我们的狄神探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少有大志、博览群书的智者,这一点就不能混同于如此普通的我们,不然他就不是名闻中外的大神探了。

最后,老狄以十分渊博的知识来作为说服皇帝的支撑点,长篇大论地为了皇帝坟墓上的一棵因人无心之失而“壮烈牺牲”的柏树,进行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论证。

“我曾听说要逆皇帝的旨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弄不好可能还要掉脑袋。当然按照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来考量的话,这个又不尽然,因为最重要的是你碰到了怎样的人君了。如果你遇到像夏桀、商纣那种残暴无比的君主,要逆上意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碰到像尧、舜那样的明君那么逆一下人主之意也没什么大不了。主要是现在我们正有幸处于如尧、舜一样开明的时代,所以我能和明君据理力争也不会像劝谏商纣的比干一样被剖心高调处理了。”这老狄还真会来事,反正是不是先给李治一顶高帽子带带,让他晕一晕也好再劝他降温那有点发热的头,还颇有美国激励大师卡耐基的“赞美说”的内核。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接下来博古通今的狄神探继续用古人故事给李治灌迷魂汤,反正盗高皇帝庙的玉环都没事,一株树又算啥玩意儿?

“反正,作为对你忠心耿耿的臣子,不想你因一株树而留下千古恶名而已。你想想,如果你不听劝,我死了之后有何颜面去见张释之、辛毗这样爱护人主的忠臣?哪能是没犯死罪却要了人家的命的君王?而且我们必须要维护法律的权威,陛下制定法律,把它张贴在宫门口,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序和基本条件,如果是朝令夕改,那么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那么又如何管理天下?”老狄不愧是饱学之士,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理有利有节,皇帝不想听都没理由。

“退一步说,正如古人所说的‘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而现在皇上却因一株老树而要杀一大将,人命不如一树,千年之后,后世的人会如何说咱们呢?这也是我不杀善才的最大原因,因为杀他很容易,不杀才是很难,因为我不想陷吾皇于不义。”这一招果然利害,居然是从皇帝的角度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样子,甚至使李治惊出了一身冷汗,即使李治有一百个不愿意,最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了狄神探的处理意见。

最终,砍树砍出了大麻烦的权善才被李治取消了死刑,狄仁杰也以认真维护法纪而光荣载入了史册。

最令人嘘唏的是,当狄神探为了生命和法律的尊严和李治据理力争的时候,旁边的法官和大官们还一个劲地叫他出去冷静冷静,连李勣赏识的张文瓘也一个劲地挥动手板叫老狄出去,最终他毫不畏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成功地说服了皇帝。

也难怪因被人陷害而救起他的伟大画家阎立本誉他为“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果然名副其实也。

作为神探的老狄当然在维护法律方面有很多佳话。

比如说,他当侍御史期间,带头弹劾司农卿韦弘机,认为他在修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时,片面追求奢华壮丽(在建筑史的艺术风格上倒是可以大书特书一笔,换个角度看就不同了),劳民伤财,也有意引导宫廷的奢侈风气,让皇帝忘记了艰苦朴素的革命优良传统,也是诱发腐败的温床,把唐朝往邪路上引,韦弘机居然因拍皇帝的马屁而丢官,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老狄是一个厉害角色。

还有就是他据理弹劾左司郎中王本立。当时王本立恃宠胡作非为,很多朝官都怕其惹事到自己头上。嫉恶如仇的狄仁杰那会放过这样的恶人,于是毫不留情地把王本立的老底揭个底朝天,并要求把其移交给司法机关处理。李治本来就是王本立的最大“保护伞”,当然想原谅甚至包庇王本立,这当然引起眼里容不了沙子的耿直狄仁杰的极大愤怒,于是不顾安危以身护法,向李治奏曰:“国家虽然是比较缺乏英才,又怎样会少本立此类鼠辈!竟至于让陛下不惜包庇罪人而损害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言辞可谓火药味甚浓。最终,不可一世的王本立被定罪,从此朝廷肃然,得志小人都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然被狄大炮“夹”住,那可不是玩儿的。

经此一役,狄仁杰加朝散大夫,后又累升为度支郎中。有一次,唐高宗李治准备巡幸汾阳宫,任命狄仁杰为知顿使,也就是说做领导的前哨官,先行布置中途食宿欢迎上级之所(领导视察基本上也是先向下打招呼安排好行程)。善拍马屁的并州长史李冲玄认为道出妒女祠不大吉利,以当时的风俗认为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于是雷厉风行要征发数万人另行开御道让李治的视察团通过,以策“安全”。

狄仁杰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大丈夫,当然不愿意这种异端邪说劳民伤财,于是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皇恩浩荡,没什么可怕的,于是筑御道之事最终停了下来,也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之苦。李治一听说此事,居然没有发脾气,大赞道“真大丈夫也!”。

唉,我们的狄神探,果然是独步古今的厉害角色,连皇帝(包括独步古今的武女皇)都得听他的,都在他面前服软,牛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