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礼物,不过是一种精神愉

礼物!

别说什么礼轻情意重,按照现在网上的风言,人不来不要紧,红包要给足。礼物不是重点的话,那么人可能更不是重点了!

玩笑,玩笑!

这一期的明理系列,你的文具盒就来给大家聊一聊“礼物”的那些事儿。

一、哲学偏好

不过在聊礼物之前,我们得先说一个基本的东西:哲学观。

我们的哲学观是略微偏向于唯心主义的。——当然,是偏向于,而不是狂热的唯心主义死忠分子。

因为有太多东西,无法用物质去解释和理解了。而因为对于上帝存在的不相信,客观世界的存在却也难以解释(真正的唯心主义分子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存在于上帝的心灵之中”,具体的可以参考概览系列第十三期其中的形而上学及认识论)。

在这样的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形而上学的很多东西最后组成的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之下,我们来思考:人们互相赠送礼物,其目的是什么?

希望收到礼物的人开心、高兴、或者代表某种美好的寓意(谁也不会给老人送个钟吧?)。

这个解释说得通,那么如果是处于这样的目的,我们为何一定要赠送“礼物”?或者说,赠送的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精神上的感受”,这样应该也不错?

但是,我们基本上没见过这个桥段:

“我送你一个礼物。”

“啊,什么礼物,亲爱的。”

“一句话,我爱你。”

“……”

对此,我们只能理解成,人们普遍偏爱那些能够以物质存在的礼物。

二、物化的礼物

仔细回想一下,给家里面的老父母带上一些礼物,他们往往希望做子女的我们带什么?

归纳下无非三点:吃、穿、日常用度。

如果是给恋人一些礼物,可能在这个基础之上会略微扩大一些——因为会有一些浪漫的东西存在。

注意,这个时候,所谓的“浪漫”,它们存在的形式是怎么样的?你应该怎么样解释一大堆蜡烛组成某种特定的形式代表的含义?你应该怎么解释一大片不能吃的植物给人带来的某种感受?

在父母那里,吃穿用度,这些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强物质类”,这些东西倾向于具体的“实用性”。

在恋人那里,除了吃穿用度,还可以是浪漫,而浪漫,则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感觉”。

当然,就算是恋人,这种“浪漫”的感觉往往也是“奢侈品”,很多时候对方也会愠怒(并不是真的生气):为什么不买点吃的用的呢?

不管这句话是无心还是下意识的一种辩驳,我们都可以理解成是我们对于礼物的感觉有一丝偏颇。——我们的直觉思维系统(《思考,快与慢》,我们下周三即将带来给大家见面的概览之作,将我们大脑的思维习惯分成了两种:系统一和系统二,这个直觉思维系统,就是系统一的一种别称,它们主宰了我们绝大多数时候的思考和意识形态——但是并不一定正确),往往对于具体物质化存在的礼物有一种偏好。

三、所有礼物,只是精神的愉悦

抱歉,我们的直觉思维系统,在对于礼物的评判之上,就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当我们仔细思考,调动我们的逻辑思考系统(在《思考,快与慢》之中,这个系统称之为系统2)之后,我们会发现——

所有的“礼物”,给我们的本质上都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吃也好,穿也罢,日用也无妨,这些东西都不可能是永久存在的,它们给我们的感受,也只是一个时间段的“使用感受”。

比起虚拟成分重上一些的“浪漫”,这些所谓“物质”的礼物,其起到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虚拟”的,精神上的感受。

在吃普通的食物,跟吃某人赠予的“礼物性”食物,我们能够感受到具体物质上的差距?

自己所购买的日用品,与他人购买赠送给自己的日用品,又有什么使用上的感受差距?

并没有任何物理属性上的差异,只是在精神上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这个东西是XX送给我的。

对,“礼物”给人带来的愉悦,从本质上来说,就只是一种精神上的产物。

吃不可能吃一辈子,用,也不可能用一生(你说钻石?下一节在讨论)。

最终让我们能够回味的,其实就是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感。

那么据此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果:礼物不应当是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吃?喝?用?物质?

所有可以满足你心中缺憾渴望的东西,都可以是礼物。它们可以是一顿大餐,可以是一把键盘,也可以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壮丽,还可以是一句深情款款的告白,甚至,还可以是一串虚拟代码表达的数据(就像网络游戏里面的求婚、装备、某个数据等等)。

因为,物质终究会变化,唯心中感受与记忆伴我们一生。

四、那些看上去特殊的“礼物”

绝大多数的礼物,通常都是从商店购买的,只不过是支付钞票的,是这个赠送礼物的人,而非自己。就算是有些小女孩所奉行的“我要看到你的心意,我希望收到的礼物是你为我花费心思慢慢做的”,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成“对礼物的苛求,其实是我们希望看到对方对我们付出的程度”这一问题?

那倒是会有另一种诡辩——我们所赚取的金钱,无疑不是倾注了我们的精力、心思、注意力的产物。

只不过,你并没有直接的看到在着一些金钱之后他人所倾注的心力。

当然,是一种百分比的付出,而不是横向数值上的对比。(穷人与富人,为某一个礼物倾注了自己20%的精力与财富,那么它们赠送的“礼物”,对于接收礼物的人来说,应该是“等值”的)

这里并不是说我们对他人的关爱都可以利用这种言论转换成“金钱交易”,而是将现实里面他人心中的一些“渴望”广义成是“专注、付出”的概念。

通常恋爱之中的情侣,渴望游子回家的老父母(不难理解,很多老父母并不希望孩子带什么回去,而只是纯粹的希望孩子能够回去,因为这就是他们“精神上未被满足的渴望”),渴望父母陪伴的小孩子(给钱是代替不了陪伴的)……

最后还有一种,所谓的“永恒”。——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你抬手看看缠绕在无名指上的戒指,这里不否认钻石的永恒(虽然丢火上一烧就没了,这种所谓的“永恒”只不过是商家杜撰出来制造经济需求的借口罢了),但是,你更在意送你钻戒之人的“心”,还是这个“结”?

对钻石的病态崇拜,只不过是我们将精神上对于“一生一诺(永恒)”的渴望,在商家的运作、社会文化的宣传之下,转嫁给了一个赋予其特殊含义的物质——钻石。

仔细追究下来,我们所谓对于钻戒永恒的偏好,不过是对于恋人承诺不确定感引发的现实映射。

而这,也就是开始提出来的,礼物在某些时候代表的一些寓意。

起码,花许多钱做出的承诺(赠送戒指)比起一句轻描淡写的“我爱你”,看上去更有说服力,不是么?(如果用经济学上的思路来理解,我们其实是希望占据对方更多的“沉没成本”?)

末、结语

如果,你觉得你赠送的那个人,她渴望浪漫,那你就放心大胆的去赠送“浪漫”吧!

如果,他渴望的是陪伴,那么,放心大胆的赠送“陪伴”吧!

如果,他的渴望一种虚幻的感受,,那送给他“感受”!

……

礼物不应该是“必须”以某种固定的形式、或者套路存在,而应当是我们内心渴望的满足。

不用去纠结“有没有意义”、“没有吃的用的”实在,从根本上来讲,吃的最后便成了XX,用的,也难逃被抛弃和失效的时候。

只有我们心中曾经的那些感受,不可磨灭。

既然无法忘却的都只不过是那些我们心中的感受,那么,我们又何必非要执着于“物质”上的礼物?

你的阅读时间就是最好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