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武器更先进,为什么对后金作战屡败?

当时间的轴轮转到了17世纪初期时,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骑兵已经渐渐走向了没落。西班牙大师塞万提斯1605年开始创作的巨著《堂吉诃德》的背景中,欧洲骑士已经消失了一个世纪了,而主人公堂吉诃德却依然幻想着做骑士,结果闹了不少笑话。

而同一时期的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通过改进西洋火器,发明了以迅雷铳和掣电铳为代表的火器广泛装备到前线的军队中。在后续的火器发明中,明朝工匠制造的火铳和虎蹲炮在抗日援朝和对抗后金战斗中杀伤力是很大的。

在后金依然靠弓马作战的情况下,尽管明朝汉族士兵所穿的铠甲远不如后金女真族士兵来得精良,近战肉搏也依然打不过,但是总的来说明朝的武器还是先进得多。且不论火器对比弓箭具有优势,前期明军是有大炮的后金没有,而且还有从澳门葡萄牙人那里买来的红(夷)衣大炮,威力十分巨大。

当时在澳门居住的葡萄牙人,为了换取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利,不惜出军费和大炮帮助明朝对抗后金,甚至还派来了炮手和工匠教会明人制作大炮的方法。据《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记载,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红衣大炮起到的作用的很明显的,明朝甚至给大炮封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袁崇焕在第一次宁远大捷中以一万兵力独守孤城抗拒努尔哈赤的十三万精锐骑兵,不得不说那城墙上的十来门红衣大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连努尔哈赤本人都被炮风震落马受了重伤不久死去。

既然明军的武器先进这么多,为什么明军对后金的作战中屡遭重创?麻辣T认为主要是明朝政治腐败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明朝延续了宋朝不信任武将的陋习,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无一例外是文官,真的又是书生在抗金。我们看看这一组数据: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王化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2、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官都不能打仗,也有个别具备军事统帅才能的,比如明末抗清有三个名将中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但是面对会打仗的文官,明廷的反应却是更加忌惮!

面对辽东的烂摊子,熊廷弼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好不容易形式好转,熹宗初立,杨镐的叔父杨渊怪熊廷弼不肯保奏杨镐,反把他押解进京,所以联手与熊廷弼不睦的御史冯三元、大学士顾慥、尚书姚宗文等上疏弹劾熊廷弼,说熊廷弼在边地假名增税,勒索小民,声言筑城御敌,实是误国欺君。明熹宗下诏熊廷弼于狱。左辅杨涟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职。

次年,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失陷,袁应泰畏罪自杀,辽河以东全部沦为后金所有。朝廷不得不重新启用熊廷弼,但由于主帅王化贞指挥无方畏战如虎导致明军又一次全军覆没。因为是王化贞东林党人叶向高(当时首辅)的弟子,所以熊廷弼被东林党人背黑锅。五年(1625年)被冤杀,还把头送到边界的各军区展示。

3、宦官弄权。这里得说说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当孙承宗经略辽东时,大力整顿了关门防务。“是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乃定兵制,立营房,五人一房,三千一营,十五营为三部,而将帅以营部为署。兵不离将,将不离帅,教肄分而稽核便。”经过整顿,使“兵将一清”,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使得“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但由于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为名,令其返关。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但熹宗没予理会。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为承宗所鄙视.。同年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镪的话,派兵渡柳河,袭取耀州,中伏遭败。阉党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孙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自请罢官。九月,返乡。

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再度出山的孙承宗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一万四千人筑城。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4、东林党人吴国。在一些史料中,东林党人被追捧为“清流”的正人君子,这话听听就可以,别真信。东林党人祸国比魏忠贤还厉害!这帮只会高谈阔论唱高调的人,嫉功妒贤,没少诬陷前线作战的将军,克扣拖延军饷是常有的事。孙承宗曾向朝廷请饷二十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但兵部尚书居然和工部尚书互相商议说:“军饷一足,此人就要妄动了。”所以决定不让他“饷足”,竟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略无法进行。孙承宗自得进行屯田,由军士自耕自食,却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在后来李自成大军将要攻破北京城时,这些平日里高谈仁义礼法的官僚个个作鸟兽散,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竟只有一个老太监!也难怪崇祯骂这些人都是亡国之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