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存在的诸葛亮,晚年错用此人误国误民

诸葛亮北伐战争,是蜀汉以“匡扶汉室,讨伐曹魏”为名的主动发起的对外战争,当然,要是从曹魏方面来看,那就是一次“侵略战争”了,所以史学界对这次战争的“性质”,也是一个小分歧。

但是有一个问题争议就更大了,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要积极北伐?明知蜀汉国力羸弱还要主动向强大的曹魏发动战争,难道真是诸葛亮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一己私欲”而为之?

众所周知,诸葛亮北伐以失利告终,尤其是第一次北伐,在形式大好的情况下,因为关键时候的用人不当,导致满盘皆输,这又是为什么呢?

下文就这些疑问,和读者朋友们来一同探讨探讨。

▲蜀汉

一、背景

想了解整个事件,首先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关羽痛失荆州且兵败身死,孟达因此投奔了曹魏,以及“夷陵之战”刘备败于孙吴陆逊,各种外患爆发之后,蜀汉的日子真的是可谓艰难至极。

不过还好,蜀地的天然屏障之优势以及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还是让蜀汉度过了这次危机,而且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更是“一肩挑”,为扭转蜀汉之局势,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

这里我们简介两点:

1、

派遣邓芝和费祎多次出使孙吴,与孙吴关系重新修好,使得孙刘联合抗曹的大战略方针得以实现,这为北伐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诸葛亮趁着与孙吴和好之际,出兵收复了南方蛮夷,稳定了蜀汉的大后方,凭借着“七擒孟获”彻底征服了南方蛮夷之心,使得少数民族同胞们心甘情愿的为蜀汉建设出钱出力,这大大提升了蜀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说到平定南方之乱有位人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人便是马谡,为什么说马谡贡献很大呢?

因为整个南征的战略思路就是马谡提出来的——“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南征战略思路的精髓,也的确,结果简直超乎诸葛亮想象,这就使得诸葛亮对马谡更是信任有加。

以上是蜀汉国内的情况,那么国外大环境怎样呢?

孙吴的情况我们上文小有介绍,孙权是十分支持孙刘联盟的,而且主观上也有了北伐曹魏的意愿,孙吴方面对蜀汉有利无弊。

而真正的威胁是来自曹魏,曹魏政权雄踞北方,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曹魏方面三大主力兵团,即雍凉兵团镇守西蜀(蜀汉),淮阳兵团,镇守东吴(孙吴),荆豫兵团,位居荆州一代,其他两大兵团之间随时策应,并且曹魏北方也有足够兵力抵御辽东公孙家族以及少数民族等突发状况。

所以可以说,蜀汉如不主动出击,待曹魏持续壮大,结果无异于坐以待毙。

应该说诸葛亮对这一切早有意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心目中对汉朝的认可度也会越来越低,那么蜀汉一直高举“匡扶汗室”的正义旗帜,到时也将站不住脚,这种道义上的优势也荡然无存,等到那时恐怕是三个诸葛亮也无回天之力。

所以说大环境决定着诸葛亮北伐是必要的,而且越早越好!

▲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

二、战争

虽说北伐势在必行且越早越好,但诸葛亮并没有贸然行动。

事实证明,诸葛亮确实足智多谋,好出奇计,但是稳扎稳打才是诸葛亮的真实性格,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已有印证。

第一次北伐正是本文书写的重点,因为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同时也是诸葛亮最饱受非议的一次,更是史学界争议最大的一次,那么这场战争究竟发生了什么?

且看战争之过程。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再上奏《出师表》之后,拉开北伐序幕。

不知各位读者是否有同感,在下每每读完《出师表》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总是会被诸葛亮的那片赤诚之心以及为实现凌云壮志甘愿赴汤蹈火之决心所感动。

蜀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支柱下,开启了收复中原的艰辛之路。

应该说,对于这次蜀汉的主动出击,曹魏方面还是感到些许意外的,因此曹魏的雍凉兵团对于蜀汉的侵略准备的十分不充分,乃至于险些酿成大祸。

我们来看一下蜀汉的战略战术,诸葛亮派遣赵云和邓芝领兵摆出了由斜古道直接攻打郿城,郿城依傍渭水,而顺着渭水就可以直取长安,所以曹魏上下十分紧张,魏明帝曹叡赶紧安排曹真领兵阻击赵云、邓芝,此举吸引雍凉兵团的主力,而诸葛亮则带领大军选择了一条看似最远的路,向西出祁山(绕过秦岭大部)直取西北陇右地区。

果然收到了奇效,由于曹魏大军被“声东击西”之计骗的“跑了偏”,所以陇右五郡可以抵御蜀汉的能力大大被削弱,于是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同时雍州刺史郭淮也退回上邽等待支援,只有陇西和广魏二郡拼死抵抗,此时对于蜀汉来说是形式一片大好!

▲影视形象,诸葛亮

?在第一次北伐,关于战略战术方面,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魏延提出来的“子午谷奇袭”计划,魏延并非演义所讲“脑后有反骨”,在名将凋落的三国后期,魏延在蜀汉军界,那是神一样的存在!

所以,针对魏延有板有眼的奇袭计划,诸葛亮着实考虑了一阵子,因为一旦成功,战果十分诱人,但是最终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原因是这个计划太“完美”了,完美到不能出现一点差池,所以说,诸葛亮性格稳重型,步步为营才是他的上策。

也恰恰因此有人诟病诸葛亮并非将才。正所谓“兵者,诡道也”,邓艾都能偷渡阴平,一举攻破蜀汉,诸葛亮还不如邓艾?

其实不然,邓艾败了,曹魏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可是诸葛亮肩负蜀汉之命脉,关系厉害之大,不可同语。

我们再回到战争中,从地图上来看,未投降的陇西郡位置偏西,与少数民族地区接壤,南安和天水两郡将其与曹魏中央隔离,长此归降蜀汉是必然,而广魏郡地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之间,被攻破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曹魏失去陇右地区,将会出现秦岭天堑无法隔离蜀汉军队,同时陇右向来盛产战马,当年秦宣太后为了得到陇右(当时还叫义渠),不惜牺牲自己的色相,可见这个地区多重要。

而曹魏军队又以骑兵见长,没有了战马盛产之地,无异于被蜀汉来了个釜底抽薪,所以此时曹魏朝廷一片惊慌!

魏明帝曹叡请出老将张郃,寄希望于这位历经曹魏三朝的老将军能够力挽狂澜于水火。

张郃一生身经百战,是此时“五子良将”唯一在世的一位。

张郃不愧为智勇双全,一下子就看出此时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

街亭乃是整个陇右的咽喉之地,谁能占领街亭,谁将占有主动权。

他奏鸣曹叡,如果我们能够先于诸葛亮而占领街亭,那么蜀军将不攻自破,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

但是张郃也指出,以诸葛亮之才能,不可能不知道街亭的重要性,出兵要越快越好,事不宜迟!

于是,曹叡立刻加官张郃,命其总督各路军马,出征街亭。并且曹叡佯装自信的说: “蜀汉之地易守难攻,这次诸葛亮带兵出动出来,正好有劳老将军代朕擒贼。”

曹叡的这次佯装自信,并不是骄傲自大,而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一位英明的君主所需要的城府与镇静!

张郃即刻点兵启程,一路上都在盘算着,要是蜀军早于自己驻守在街亭,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并且老将军也在琢磨诸葛亮会派谁前往街亭呢?

以街亭的重要性,蜀汉唯有魏延是第一人选,要是真是魏延早于自己出现在街亭,事情就不好办了。

▲影视形象,张郃

久经沙场不是吹出来的,张郃老将军的各种预测都是准确的,唯独一点出乎张郃意料,那就是早于自己出现在街亭的不是魏延,而是马谡。

老将军心想诸葛亮果然先点将占住街亭,正在绝望之际,突然发现,蜀军的大漏洞,蜀军居然驻扎在山顶,而放弃驻扎在山脚下大河旁,倘若我切断其水源,蜀军岂不是不攻自破?

想到这里,事不宜迟,命令三军将河道上游截断,断可蜀军水源,把其困死于山中,这着实让老将军喜出望外!

马谡前文有写到他,这个人很有才华,一直颇受诸葛亮喜爱,甚至诸葛亮有意培养马谡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很多重要的决策,诸葛亮都征求马谡的意见,套用当下流行语“马谡,你怎么看”?也确实马谡提出过很多有见解的建议。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马谡也是来自荆州,与诸葛亮同属于“荆州集团”。

蜀汉内部并不想演义所描写的,大家伙都是高度一致的团结在诸葛亮周围的,蜀汉内部至少有三大集团,即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首,也是刘备的嫡系,占据主导地位,“蜀汉四相”均来自这个集团。

第二个是东州集团,就是刘璋的老部下后投靠了刘备,在法证去世之后,李严就成了核心,对了还有个孟达,李严本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但是后来却被诸葛亮抓住机会贬为庶人。

最后一个集团就是益州集团,这个集团主要成员是益州本土坐地大户,以谯周为代表。谯周学识渊博,陈寿(三国志作者)就是谯周的学生深得本州民心。

三股势力错综复杂,本文不过多讲述。

也就是说,荆州集团如果想持续把持蜀汉主导地位,就必须后继有人,毫无疑问马谡就是很不错的苗子,是苗子就得培养,就得建立功绩与威望,所以诸葛亮同意了马谡的带兵申请,委重任于马谡。

在马谡上路前,诸葛亮反复跟马谡强调街亭之重要,切记不可掉以轻心。并且,将战略思路也告知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这简直就是耳提面命、“手把手”式教学。

最后,特地安排老将王平为马谡的副将,目的就是让马谡有个能商议事情的人,下达决策不至于太过武断。

马谡满口答应,请丞相放心,属下必不负重托等言辞说了一堆,于是,马谡带着诸葛亮的无限期望上路了。

上了路的马谡是洋洋自得,早将诸葛亮的“喋喋不休”抛之脑后,行事完全秉承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在军事安排上,处处反诸葛亮之道而行之,执意安营扎寨与山坡高处。

老将王平发现不妥,指出了有被魏军切断水源的风险,但是马谡根本不予理会,并强词夺理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

而且他还强调说自己熟读兵书,连丞相都得向自己请教等抬高自己的话,甚至傲慢的轻蔑王平没有文化,不懂兵法,最后以主将身份来打压执意劝阻的王平,王平无奈,于是带领本部兵马驻扎在山下,与马谡成倚角之势,也恰恰是因为王平的正确选择,蜀军才幸免于全军覆没。

▲影视形象,马谡

三、结果

文章写到此处,相信朋友们能够明白为什么诸葛亮会关键时刻用错人,战斗的结局就更是一目了然,张郃切断蜀军水源,在晚到街亭的不利情况下,几乎无消耗地将阵地夺了回来。

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之前取得的所有战果都化为泡影。

当得知街亭失守的噩耗时,诸葛亮几乎晕厥。

诸葛亮深深懊悔自己没有谨记刘备遗言,刘备临终前特地跟诸葛亮说:“马幼常(马谡字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一生在用人、看人方面确实高超。诸葛亮深深地叹了口气,一切都追悔莫及了!

最后,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撤兵,在曹魏大军未到之前,安全地将军队撤回西川。同时,诸葛亮挥泪将马谡斩了。

诸葛亮斩马谡也是那么的无奈,他虽然与马谡情同父子,但是马谡的过失太大了,不以正军法,难以平人心,蜀汉内部的平衡,很可能迅速土崩瓦解,所以从各方面考虑,马谡必须死。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上疏请求降三级处分,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但是相父的位置是无可取代的,诸葛亮仍然行丞相事,说白了就是依旧权力不变。

之后,诸葛亮又进行了四次北伐,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最后在五丈原郁郁而终。

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可以说主要就败在用人上,更直接的说就是败在马谡上,我们可以假象一下,如果街亭不失结果会是怎样?

我觉得,虽然不敢说诸葛亮一定能够收复中原,但是将陇右地区划入蜀汉版图并非没有可能,再进一步想,陇右地区果真被蜀汉控制,长安岂不指日可待?

当然这一切都是设想而已。

隆中对并非绝无可能,只是时也、运也、命也。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王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