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弘治帝如何逃过万贵妃的“迫害”

成化皇帝像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以下简称弘治)是明代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明史》对他的评价很高。不过对于这位皇帝,一般读者更感兴趣的是关于他的传奇的出生故事。

弘治皇帝像


弘治,是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的第三个儿子,又是宪宗几个长大成人的皇子里的“老大”,可以说是正经的金枝玉叶、天之骄子。可是据说,这位天之骄子一直长到6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在此之前,宪宗根本就不知道有他这么个儿子存在!

《明史》里有关弘治出生的记载

有关弘治的出生,《明史?后妃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弘治的生母纪氏,在弘治登基后被追封为孝穆太后。纪太后是广西贺县人,原是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年间被俘入宫,成为看管内库的宫女。

当时成化专宠万贵妃。据说万贵妃是出了名的妒妇,后宫有孕,都被她派人堕掉。贤妃柏氏所生的太子(朱祐极),就是被她害死的。

有一天,成化偶然临幸了纪氏,后者就有了身孕。万贵妃知道后,大怒,立刻派身边的婢女前去堕胎。婢女不忍,谎报说纪氏并没有怀孕,只是得了一种大肚子的怪病,这才使孩子保存了下来。

纪氏十月怀胎,在安乐堂生下了孩子(朱祐樘),因害怕被万贵妃知道,就让太监张敏抱去溺死。张敏惊讶地说:“皇上还没有儿子,为什么要弃掉这孩子?”于是就私下把婴儿藏了起来,喂以米粉、蜜汁,总算留下了一条小命。

被成化废掉的皇后吴氏的居所离安乐堂很近,她也知道了此事,便一起帮着哺养孩子。一些知情的宫女也悄悄地前来帮忙。万贵妃对此毫不知情,成化也蒙在鼓里。因怕人知道,这孩子一直长到五六岁,都不敢剪掉胎毛。

自从太子朱祐极夭折后,除了不敢让人知道的朱祐樘,后宫再也没有人生育子女。成化十一年的一天,成化召张敏梳头,对着镜子叹道:“老将至而无子。”张敏立即跪了下来,磕头道:“死罪,万岁已有子也。”

成化惊愕追问。张敏道:“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然后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讲述了一遍。站在一旁的太监怀恩也插话说张敏说的是实情,皇子正潜养在安乐堂。成化大喜,马上派使者到安乐堂去接皇子。

使者到了安乐堂,纪氏抱着儿子哭道:“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然后给孩子穿上小红袍,让人用小轿子抬到了成化面前。

孩子从来没剪过头发,长发披地,扑进成化的怀里。成化把他抱在膝盖上,抚视良久,悲喜交加道:“我子也,类我。”然后令怀恩赴内阁向大臣们宣告此事。群臣皆喜。

第二天,群臣入贺,并拟写诏书,诏告天下。成化令纪氏移居永寿宫,数度召见。万贵妃知道此事后,没日没夜地向成化哭诉道:“这么多小人都在骗我,欺负我!”

同年六月,纪氏(此时已封为妃)暴薨。有人说是万贵妃迫害致死的,也有人说是自缢而死的。纪氏死后,张敏非常害怕,也吞金而死。

《明史》里关于弘治出生的记载,实在是太具有戏剧性了。在这段记载中,万贵妃可以算是中国悠长的历史中排得上名的“恶毒妇”,她为了独享专宠,派人堕掉了其他嫔妃所怀的孩子,并害死了弘治之母纪氏。

但是,这是历史事实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成化与万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说起。

成化与万贵妃的“爱情故事”

万贵妃,小名万贞儿,比她的皇帝丈夫大19岁。万贞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入宫服侍明宣宗(宣德皇帝)的皇后孙氏。宣德去世后,孙氏的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孙氏升格为皇太后。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震动一时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俘虏,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上了皇帝位,而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成化)则被立为太子。万贞儿又被孙太后派去照顾年幼的朱见深(当时不到2岁)。从此,朱见深和万贞儿开始了形影不离的生活。

朱见深从2岁长到10岁,也就是从1449年到1457年这8年,正是其父朱祁镇和叔父朱祁钰的皇位之争日渐胶着的八年。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时立时废,非常不稳,甚至随时有可能没命。

在此期间,年幼的朱见深所受的压力和刺激,恐怕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形影不离的万贞儿成了朱见深最重要的感情依靠。两人建立起了别人难以撼动的感情,并意外地由“姐弟之情”或“母子之情”上升为“夫妻之情”。

朱见深(成化)即位后,不忘旧情,很想把万贞儿立为皇后。但他的母亲周太后等人坚决反对。无奈,只好立年轻的吴氏为皇后。万贞儿只得了个“妃”的名分。

尽管万妃年色已衰(成化16岁当皇帝,万妃已35岁),但在佳丽如云的后宫,成化依然对万妃一往情深,宠爱有加,如胶似漆。万妃也侍宠而骄,根本不把皇后和其他嫔妃放在眼里。

据说因万妃不守宫内规矩,被皇后责打了一顿。万妃向皇帝哭闹告状,皇帝竟一纸诏书将刚当了一个月皇后的吴氏废掉!

成化第二位皇后王氏像。成化宠爱万贵妃,废第一个皇后吴氏,第二个皇后王氏也被终身冷


尽管在周太后和朝臣的干预下,成化仍然不能立万妃为皇后,不得不另立一位皇后——王氏。但成化对万妃的宠幸依然经久不衰。成化即位后的第二年正月,已经36岁的万妃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

成化狂喜,一面派宦官祭祀山川,一面晋封万妃为贵妃,还许诺若皇后无子,即立其子为太子。但人算不如天算,不到一年,万贵妃所生的孩子居然夭折了。这时万贵妃已经37岁了,恐怕再也没有生子的机会了。

在万贵妃之子夭折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宫里再也没有婴儿诞生。是偶然还是万贵妃做了手脚?有关万贵妃派人堕掉其他嫔妃所怀孩子的传说可能就是因此而来。

直到成化五年,贤妃柏氏才又为皇帝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朱祐极。这个孩子活到3岁也夭折了。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人们怀疑这个孩子也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从史料上看,朱祐极被万贵妃收为己子,养在她的昭德宫,所以更有理由怀疑是她干的。

接下来,就“发生”了《明史》里所说的废后吴氏、宫女、太监拼死保护纪氏所生孩子的故事。

那么,这些故事是真的吗?在此有必要追溯一下《明史》中有关弘治出生的史料来源。

《明史》中有关弘治出生的史料来源

众所周知,《明史》是清代编纂的,离弘治时代已经过去了200多年。编纂者当然不能凭空杜撰,一般都是有史料作为根据的。

《明史?后妃传》中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的《后妃传》是清代著名学者毛奇龄撰写的。在编纂这四朝后妃传前,毛奇龄著有记载明代后妃史事的笔记——《胜朝彤史拾遗记》。

《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相关记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学者们追根溯源,发现撰写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距成化、弘治时代约100年左右)的《名山藏》,其中关于纪氏的记载(卷三十一《纪太后》)几乎和《胜朝彤史拾遗记》的记载一模一样。从逻辑上说,《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相关记载应该来自《名山藏》。

据研究,《名山藏》中有关弘治出生的部分内容采自《明实录》中的《宪宗实录》和《孝宗实录》。不过,《宪宗实录》和《孝宗实录》的记载又极简略、干涩,远没有《名山藏》《胜朝彤史拾遗记》和《明史》那么“精彩”。

相关记载如下。

《宪宗实录》卷八十一:“成化六年秋七月己卯,今上皇帝生上之第三子也,母曰纪氏。”

《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成化十一年五月丁卯,敕礼部:朕皇子年已六岁,未有名,其与翰林院定议以闻。既而拟进,上亲定睿名祐樘,下宗人府书于玉碟。皇子,即今上也。母纪氏。生时失传于外,廷臣不及致辞奉贺。至是已六年矣。因乾清宫门灾,上欲显示于众,乃命司礼监太监怀恩等至内阁计议。佥议未定,良久,学士商輅曰:‘若降敕于礼部,以拟名为辞,则众不言而自喻矣。’恩等欣然从之。请于上,遂有是命。于是中外之人心,无不欢悦。”

《孝宗实录》卷一:“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祐樘,宪宗……第三子也,母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纪氏。宪宗登极,令太皇太后正位中宫,宽仁逮下,而皇贵妃万氏专宠,生皇子辄薨。贤妃柏氏生皇子祐极,立为皇太子,未久亦薨。宪宗以储嗣未立,方廑圣虑,中外以为忧。廷臣亦有以溥恩泽为言者。孝穆太后既有娠,以疾逊于西宫,而上生焉,成化六年七月三日也。是日有雷风之异,上隆嘴高额,颅骨耸起,俨如龙形。寡言笑,慎举止,出于天性。生六岁,当成化十一年五月,太皇太后育之宫中,食饮居起亲为保抱。会乾清宫灾,宪宗欲显示于众,乃命司礼监太监怀恩等至内阁谕意大学士商輅等,因请敕礼部拟名,于是廷臣相贺。六月,孝穆太后遽崩。上虽冲幼,极知感慕而深自潜晦,弗自炫露。十一月册立为皇太子。诏下之日,天下皆欣然。曰:‘吾君有子矣。’”

《实录》的确是“实”,基本上没有什么多余的描述。但仔细研读,还能从中发现不少疑点:

第一,宫中后妃怀孕本来是天大的喜事,为什么纪氏怀孕后却要“以疾逊于西宫”(这个“西宫”在紫禁城武英殿那个位置,离后妃们集中居住的后宫较远,相对比较偏僻——引者注)?

第二,为什么成化十一年孩子已经6岁了才让礼部取名?皇子出生也是天大的喜事,但为什么这个孩子在6岁以前竟“失传于外,廷臣不及致辞奉贺”?这些都没有详说。

第三,为什么太皇太后(即成化母亲周太后,弘治继位后升格为太皇太后)要将孩子“育之宫中,食饮居起亲为保抱”?

这些疑点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而这个秘密,被参与《明实录》修纂的尹直给道破了。

尹直(1431-1511),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明景泰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成化年间历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曾参与《英宗实录》的修纂工作,有私人著作《謇斋琐缀录》传世。

尹直的叙述和《明史》最大的不同是,成化并非对纪氏生子之事懵懂不知达6年之久,相反,纪氏“以疾逊于西宫”生子,是“怕老婆(万贵妃)”的成化亲自安排的,其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避免“母老虎”万贵妃的迫害。

一直到孩子长到6岁,还没有其他儿子的皇帝(前两个儿子都已夭折多年,其他后妃已经好几年没有生育了)再也忍不住了,才向外界公布了这一情况,并令礼部给孩子取名。难怪此前一般外臣都不知道。当然更重要的是,万贵妃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尹直在成化朝是个高官(历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是有条件直接接触到朝廷核心秘密的,他几乎是这个事件的当事人之一。

他早就知道成化有子,还曾劝说时任内阁首辅的彭时找机会让皇帝把有子一事晓示外廷,使天下知之。他的这个说法尽管有为自己表功的一面,但基本史实是应该不会错的。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实录》作为正史不便把某些细节都写下来,但在当事人的私人笔记里保存了下来。

如果没有更为确凿的史料,我们宁可相信当事人尹直的说法更符合历史真实。当万贵妃在宫中“称霸”、爪牙遍布的时候,很难想象单凭个别宫女、太监的善良就能保全一个幼子达6年之久,唯一有这种能力的只有一人——成化皇帝。

成化无法割舍他从幼年时期就和万贵妃形成的深厚“感情”,但是连丧两子(或许也猜到了嫔妃流产是万贵妃干的),不得已想出了藏匿纪氏和孩子的办法。这才是年幼的弘治能在“西宫”平安地长到6岁、却不被万贵妃所知的真相。

至于成化为什么最终决定让小皇子露面,尹直的记载里说得也很明白——成化八年(1472)悼恭太子(也就是成化的第二个儿子,传说被万贵妃害死的朱祐极)夭折以后,也就是朱佑樘3岁的时候,内廷已经在传说,“西宫”还有一个皇子。又过了两年,皇子已经5岁,想来知道此事的人就更多了,成化觉得,再也藏不住了。

这个记载中太监张敏的作用,也和《明史》中有所不同,他不是向皇帝“说破”此事,而是向万贵妃“说破”。值得注意的是他办事的方式——先“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

为什么要和万贵妃的心腹太监交好呢?这首先排除了张敏向万贵妃告密以讨好对方的可能性,不是告密,另一个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张敏,是皇帝派去向万贵妃“承认错误”的,皇帝很希望得到万贵妃的谅解。

万贵妃知道真相后的表现,真是好得让人毛骨悚然。当她得知成化有这么个孩子后,惊讶地说:“为什么单单不让我一个人知道?”并马上向皇帝道贺,厚赐纪氏母子,将纪氏迁至后妃们集中居住的后宫,礼数与贵妃相同。

这不禁使人想起了《红楼梦》里王熙凤对付尤二姐的法子:先“赚入大观园”,再(借机)“杀人”。实际上,当时大臣们也有此担心,希望纪氏母子同处别宫,以脱离万贵妃的虎口。但嘴上又不敢说,怕激起万贵妃的杀心。

好在成化母亲周太后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孩子要了过来,“育之宫中,食饮居起亲为保抱”,这个孩子才保全了下来。

孩子暂时安全了,但是作为母亲的纪氏,从交出孩子的那一刻,就本能地感到“儿去,吾不得生”。果然,不久之后,宫里就传出纪氏“暴薨”的消息。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定又是万贵妃干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成化(或许还有周太后)干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下最狠毒的人不是像万贵妃这样的“红颜祸水”,而是拥有生杀予夺权力的皇帝本人。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少吗?

(作者:赵爽 苏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