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桥中国史》中,史学家们批评刘秀生前没有远征北匈奴,而且容忍南匈奴内迁,贻害无穷。原因是匈奴已经分裂,刘秀大可趁机攻之。那么刘秀为何没有出兵远征呢?
.
从王莽摄政到刘秀统一全国,在这三十年间,匈奴、乌桓、西羌等势力趁机崛起,其中匈奴实力最强。
刘秀称帝后,曾派遣使者出使匈奴,但匈奴自恃强大,十分傲慢,后依然不断南袭汉境。光武帝因尚未完成统一,只得忍耐,但后来匈奴内部矛盾激化。
起因是呼韩邪单于死后,儿子乌珠留若鞮(di)继任单于,鞮死后弟弟舆继任。舆当上单于后,为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就杀死了王昭君的儿子,也是当时的右古蠡王知牙师。按照当时的规矩,知牙师应该继任左贤王,而左贤王恰好是单于的王储。
知牙师的侄儿比知道后,大怒:“按照兄弟相传的规矩,应该由知牙师继任单于;按照父子相传的规矩,身为长子的我应当继承大位。恐怕知牙师死后,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了吧?”
于是他开始提防舆。
公元46年,舆死,两个儿子乌达鞮和蒲奴先后继任单于。
比因为没有继任单于,更加怨恨,就计划归附东汉。
蒲奴听闻后就准备杀掉比,比得知后召集麾下八部匈奴准备迎战。
公元48年,八部匈奴首领共同推举比为单于,从此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罗嘉良版呼韩邪单于
东汉强盛,北匈奴实力雄厚,夹在两者之间南匈奴,为避免腹背受敌,就向东汉表示归附之意。当然这只是南匈奴想给自己减少一个强敌罢了。
公元49年,为表诚意,也为扩张,比派兵进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后退一千多里。值得注意的是,南匈奴没有随之北迁。
刘秀为减少边患,就采纳了中郎将耿国的建议,在公元50年,正式册封比为南单于。南匈奴为了自己利益,再次击败了北匈奴的部分军队。
为安抚南匈奴,刘秀下诏准许南单于入驻西河郡。
南单于在西河郡稳定后,命麾下八部匈奴分别入驻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地。
北匈奴大惊,南有东汉,东有鲜卑,再加上南匈奴,强敌环绕,担心对手联合进军,北单于下令停止对东汉边境的袭扰,并于公元51年,派使者向东汉请求和亲。
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庄(后世的汉明帝)认为南匈奴刚刚归附,北单于因害怕才想归附,如果现在接受北匈奴的要求,南匈奴恐怕会产生二心。刘秀认为有理,就命手下人拒绝接见北匈奴使者。
手下大将臧宫、马武听闻北匈奴境内大旱,也以“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缘边被其毒痛,中国忧其抵突”为由,上书请求远征北匈奴。
刘秀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且北狄尚强”为由婉拒了手下的请求。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52年,北匈奴再次请求和亲,班彪上奏:“今既未获助南,则亦不宜绝北,羁縻之义,礼而无答。谓可颇加赏赐。”
班彪认为南北匈奴都不能完全相信,现在不能驱逐南匈奴,又不能将北匈奴完全消灭,二者都不能断绝往来,不如让其共存。
刘秀听取了班彪的建议,就命手下人接见了北匈奴使者,并给北单于回信,但没有派遣使者回访。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刘秀明白了班彪的用意。
臧宫、马武所奏,刘庄之言,各有道理。
但匈奴游牧为生,若联合南匈奴,出兵远征,即使打败了北匈奴,依然不能将其彻底铲除。
况且此举不仅掏空国库,而且只是为他人做嫁衣,塞外地区并不适合耕种,但却是南匈奴的沃土,南匈奴完全可以趁机北扩,实力定会再次增强。
即使南匈奴没有扩张,东北地区的鲜卑部落定会趁机西进。何必要使对手变得强大呢?
《剑桥中国史》中的观点是:
刘秀理应出击北匈奴,成功后命南匈奴北迁到原先北匈奴的领域,这样云中等八郡也可趁机收复。
片面之见!
?▲昭君出塞
匈奴之所以分裂,就是因利益相争而引起。南匈奴之所以主动和好,请求一起远征,主要还是基于自身利益,并非特意为东汉消灭北匈奴。要知道比麾下的八部匈奴也曾袭击东汉边境,掳掠百姓。其实,大将臧宫已经提到了匈奴“无有礼信”,我们也能够想象到以下可能发生的一幕:
南匈奴与东汉联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消灭北匈奴。联军得胜,晚上大摆庆功宴,到处是欢呼声。然而夜幕下,南匈奴悄悄截断汉军粮道,之后掉头杀向汉军,里应外合,东汉远征军毫无防备,全军覆没。东汉大怒,立即讨伐南匈奴,于是战火重起。此时尚未归附的乌桓、西羌也趁机进犯,东汉边疆全线告急。
《孙子兵法》有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虽说只是假设,但谁又能够保证一定不会发生呢,谁又能保证匈奴不会南下攻击国已空虚的东汉呢?
即使南匈奴当时没有反叛,但谁又能保证南匈奴一定会乖乖地迁移呢?要知道当时西河郡等地水草丰美,南匈奴已觊觎很久。汉和帝时,耿夔大败北匈奴,漠北一时成为空地,但当时的南匈奴依然没有北迁。
即使南匈奴愿意北迁,八部匈奴会不会产生不满呢?要知道呼韩邪单于同西汉和亲后,亲自下令各部落回归本土,很多部落依然不愿迁移。即使北迁时老老实实,但谁又能保证匈奴以后不会积蓄实力,谁又能够保证统一后的单于不会成为下一个冒顿呢?
谁也保证不了。
因此刘秀想的是“吾若强大,敌必附之”,目前不如让其共存,相互牵制,吾朝趁机发展国力。不过刘秀当时确有失误,不应允许南匈奴内迁,虽然这可能是权宜之计。恰恰相反,刘秀应加强云中等地的治理与防御,大可派遣忠心耿耿、又熟悉北疆的耿氏家族镇守幽云,南匈奴必定不敢进犯。
回看历史,东汉“好战必亡”的作法很对,但 “忘战必危”,后世也已证明;东汉理应“恩威并举、有抚有防”,坐山观虎的同时不忘军备,这样才能“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渚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