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收视红,或许就是鸡年春晚在众审美湖面,激起的舆论浪花。
论“爆点”,今年春晚不缺。“欢乐五美”搭档TFBOYS表演起了歌舞,表情包界新晋女神傅园慧跟冯巩、林永健唱起了相声,毛阿敏跟张杰则来个“反差配”,新疆特色的语言类节目上了台,给春晚这场盛宴端上了不少新菜。
论“潮点”,今年春晚也不缺。对鹿晗、井柏然、张艺兴、关晓彤们的粉丝来说,春晚有些节目俨然是透过屏幕向自己抛媚眼:亲,你的爱豆已上线。而对那些良心剧的自来水们而言,解锁胡歌、王凯、陈伟霆们苏炸帅爆的荧屏新形象,也挺过瘾。
春晚走过的34个年头,大抵就是其“评论值”从无到有再到多的历程。毕竟各式文艺综艺看多了,精神味蕾自然也就挑了。在文化消费分层、审美口味多元的当下,你之砒霜我之良药,你的爆点潮点我的槽点,你把它当礼花炮我把它当出气筒,都再正常不过。
这些不影响,春晚依旧是具有标杆意义的存在,是很多人的视听年夜饭,是国人心中至关重要的年味载体。那些潮水般涌至的评论声,不会让春晚就此失去市场。那些弹幕、朋友圈段子掀起的另一场盛宴,本质上也与春晚是共生结构。当评论引发的狂欢代偿了春晚营造的嘉年华欢乐氛围时,人们亦会对春晚从一种依赖转入另一种依赖。
“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在爱与责的两端游移,却很难彻底离开春晚。春晚的“传统节庆文化中的新年俗”的地位,也依旧稳固。这就好比对故乡的感情:我们“每逢佳节黑故乡”,可这不妨碍故乡是我们的乡愁所寄,是我们魂牵梦绕之地。
春晚之于我们,本质上也是文化认同层面的“原乡”:它代表着某种仪式性时间,而这种仪式跟春节合拍,是祀天祭祖、守岁拜年等文化习俗的沉淀。春晚的零点钟声,就跟新年开启的特殊时点意义相通。
所以今年春晚挺注重家、春意和其他传统意象,还有“吉日维良”寓意的表达。春晚上的美术创意,就来自于“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传统祥云图案;云与“运”同音,寓意着祥云春雨、滋润大地;机械屏幕上下运动、造型多变,预示着好运连连。其节目编排,也跟“鸡”的蕴涵暗合:鸡被誉为德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在晚会上都能找到映射。
但再多的仪式感与文化承载,都得接受节庆氛围调教,一切不以好玩为核心诉求的春晚,都枉称“联欢”。
近几年,春晚也在有意识地增强娱乐元素。尤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学会了“自黑”:2014年马年春晚时,开场短片中就来了一句“看春晚最大的乐趣是吐槽”,这其实就是在褪去神圣感,放弃端着的姿态,在学着放低身段、学会那些轻松化呈现和拽酷萌的“后喻文化”。
请那些小鲜肉上台,玩那些段子梗和“基腐”桥段,把那些槽点和嗨点合成看点,都是姿态低下去的体现。而春晚姿态一低下去,春晚也就好看多了。
“你若端着,我便无感”;放低姿态,才是路人转粉的攒粉杀器。春晚也一样,多返璞归“乐”,自然也就能收获更多的“用遥控器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