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几个关于春联的小故事。
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江南春色迷人,非北方可比。乾隆皇心中高兴,来到一小镇,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如同新贴,乾隆见一户人家的春联写着,上联:数一数二门第;下联:惊天动地人家。横批:先斩后奏。乾隆觉得对联的口气颇大,房子却是破旧茅屋。再三打听,原来是寻常人家。乾隆皇心中恼怒,便找了写春联的人来问个究竟。来人是个十来岁的少年,隆又好气又好笑,问那少年对联的构思从何而来。那少年说:“父亲是买烧饼的,是一个二个地数给人家吗,二叔是买鞭炮的,鞭炮不是惊天动地吗,我三叔是屠猪的,杀猪时口要吹气敲打,不是先斩后奏吗。乾隆听后,笑道:“说得有理,我封你做秀才,赏你五百两银子,作读书之用。
纪晓岚祝乾隆寿联乾隆是清代帝王中年寿最高、在位最久的皇帝。他25岁起当皇帝,整整60年。他同纪晓岚相处最长,纪20岁就当他的侍读学士,常陪他吟诗作对,游山玩水,乾隆和纪晓岚文字唱和故事甚多。这里介绍二副纪晓岚纪乾隆的祝寿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这是献给乾隆50岁大寿的,歌颂之诚,对仗之工,前所未有。下联是祝80十岁的大寿: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这是两构思奇巧的数字联,工整自然,无懈可击
精彩故事明天继续,敬请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