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制度和社会制度一样,都要遵循“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学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和人类社会制度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一样,军事制度也是遵循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走过民兵制、公民兵制、分封制、征兵制、世兵制、雇佣兵制、义务兵制、志愿兵制,按照螺旋向上的发展曲线,逐渐走到今天的。人类古典时代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兵制这是部落公社时代的兵役制度。所谓民兵制,就是整个部落的适龄男性都是兵,平时生产,战时一起上战场。显然,民兵制是和部落公社的原始共产主义紧密联系起来的。部落公社没有多余的剩余产品来进行剥削,在战争中也是“全伙出动”,十分平等。所以说各个文明历史记载里面,那些所谓的“野蛮”民族,像罗马时期的日耳曼人,汉朝时的匈奴人,总是兵力特别庞大,动辄出现“控弦之士三十万”的庞大军队。
尤利乌斯·凯撒所著的《高卢战记》,详细记述了公元前1世纪居住在法国的凯尔特人和居住在德意志的日耳曼人的军事制度,让我们能够对人类历史早期的军事制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冲锋的高卢勇士(向罗马方阵冲锋的高卢勇士)
高卢人的社会发展处在部落公社末期和奴隶制王国早期,部落头领已经开始向贵族转化,拥有较多的社会财富。凯撒说,高卢全境分为三个比较大民族,分别是比尔及人、阿奎丹尼人和克勒特人。这其中,居住在今天法国与瑞士边境上的汝拉山下的厄尔维几部落是最为勇猛善战的。公元前61年,厄尔维几人中最为富有的贵族奥尔及托列克斯开始策划叛乱。奥尔及托列克斯对自己的同胞说,我们是高卢人中最为勇猛的,但我们的国土太小了,东边是莱茵河,西边是汝拉山,南北也都被河流所限制,难以继续扩张。凯撒写到,“尽管他们的领土面积差不多已达二百四十罗里( 一罗马里大约等于1490米)长、一百八十罗里宽,但他们认为对他们这样人口众多、武功煊赫而又勇敢过人的人来说,它还是嫌太狭小了。”在奥尔及托列克斯的煽动下,厄尔维几部落决定发动一场远征,目标指向今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地区的加伦河口。厄尔维几部落将全体移居到这个全高卢最为富饶的地区,达到称霸高卢的目的。这场战争将让我们看到处在部落公社末期的人类是如何组织远征作战的。
首先,厄尔维几部落将开战作为法律确定下来。这条法律规定,全部落将以三年为期来准备作战。在前两年,全部落全民动员,大量种植粮食,收买牲畜和车辆。同时,派出使节,和周边部落通气,寻找盟友。他们找到了塞广尼人前头领的儿子卡司几克斯,答应帮他篡位夺权,又找到爱杜依贵族杜诺列克斯,同样承诺帮他篡位。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临时性军事同盟。
到公元前58年,厄尔维几人完成了出征准备。他们烧掉了自己全部的十二个市镇,四百个村庄,以及其余的私人建筑物。他们除了随身携带的粮食以外,把其余的也都烧掉,这样,便把所有回家的希望断绝干净,只有拼命冒受一切危险去了。他们又命令每家各自从家里带足够三个月用的、磨好的粮食上路。他们还裹挟了周边都林忌人、拉多比契人、劳拉契人、波依人等几个小部落一起出发。
这支庞大的军队,同时也是一支巨大的移民队伍。老老少少总人数达到三十万人之巨。根据罗马军队后来抄没的记录,厄尔维几人总数是二十六万三千、都林忌人是三万六千、拉多比契人是一万四千、劳拉契人二万三千、波依人三万二千,合起来总数为三十六万八千人。这些人当中,能拿起武器来作战的青壮年男性大约为九万二千人。他们披挂盔甲,手持武器,组成武装力量,环绕在大队周围。老弱妇孺以家庭为单位,坐在牲畜牵引的大车上,沿着大路缓缓向前。他们杀进罗马同盟者爱杜伊人的土地,劫掠市镇,抢夺爱杜伊人的儿童为奴。爱杜依人无法抵抗,慌忙向罗马求援。
此时罗马的新任高卢总督,正是尤利乌斯·凯撒。接到前线急报,凯撒星夜兼程从罗马赶往日内瓦城,并召唤附近唯一一个罗马军团前往日内瓦城布防。当然,凯撒很清楚,仅仅一个军团是无法拦住三十万凶狠善战的厄尔维几人的。厄尔维几人派出使者与凯撒谈判,宣称他们只是借道而行,对罗马定当秋毫无犯。凯撒决定使用缓兵之计,他对使者好言相劝,说自己需要几天时间来考虑一下,请使者过几天再来。厄尔维几人相信了凯撒的谎言,凯撒立刻用这段时间征发民夫,修筑了一道十九罗里长的城墙和堑壕,堵住了厄尔维几人前进的道路。当几天之后,厄尔维几人的使者再来时,发现凯撒的脸皮已经变得和他新修的城墙一样厚实。厄尔维几人对城墙发动了几次试探性进攻,都被击退。只好放弃眼前这条大路,选择绕远路通行。
在厄尔维几人绕路的同时,被紧急征召起来的五个罗马军团赶到日内瓦城与凯撒汇合。拥有了这支大军之后,凯撒决定主动出击,对厄尔维几人进行追击。五个罗马军团全体轻装,日夜兼程而行,很快就赶上了厄尔维几人的队伍。此时,厄尔维几人正在横渡阿拉河,已经渡过去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尚未渡过。凯撒当然不会放弃击敌于半渡的机会。五个军团立刻发动进攻,将尚未渡河的厄尔维几人全歼。之后,凯撒命令搭起渡桥,仅用一天时间就渡过了厄尔维几人花了二十天才渡过的河流,继续紧紧追击厄尔维几人。最终,两军在毕拉克德镇附近展开决战。罗马军队虽然兵力劣势,但是武器装备更加先进。他们的标枪可以轻易摧毁厄尔维几人的轻盾,而厄尔维几人的武器面对罗马军团的盾墙却无计可施。尽管勇猛的厄尔维几战士没有一个人从前线逃走,但仍然无法改变厄尔维几人战败的命运。他们抛弃了大部分辎重,逃向莱茵河边的林恭内斯部落境内。凯撒命令林恭内斯人不得接济厄尔维几人,这使得厄尔维几人逐渐陷入粮荒之中。最终,厄尔维几人的大军土崩瓦解,一部分人渡过莱茵河,投奔了日耳曼人,另一部分在凯撒的严令下返乡。出发的三十六万人中,总共只有十一万人回到了汝拉山下。
这次战役反映出部落公社末期民兵军队的典型特点。对于这些民兵军队来说,远征与部落迁徙在很大程度上是划等号的。出征的大军既是一支军队,也是一支庞大的移民队伍,老弱妇孺皆在其中。部落首领或者贵族在和平时期是领导官员,在战时则是战争领袖。民兵从小就在部落村庄中接受战斗训练,人人皆是勇武无畏,随时可以踏上战场,因此民兵制军队总是人多势众,并且有着良好的军事传统与军事训练。在战场上,民兵部队常常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民兵身边的战友几乎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朋友,身后又是自己的亲族姐妹,因此配合娴熟,士气高昂,勇猛无畏。在罗马千年历史上,这些部落民兵一直是罗马最为危险的敌人。
在凯撒之前,罗马执政官卢契乌斯·卡休斯就曾经在莱茵河畔被厄尔维几人打得大败,卡休斯本人被杀死,他的军队也在被击溃以后,被迫钻了轭门(所谓轭门就是用两支长矛插在地上,顶上再横扎一支长矛,象球门一样。强迫战败者列队通过轭门是当时投降必备条件之一。“轭门之辱”对于视荣誉为生命的战士而言无疑一生不堪一遇的奇耻大辱)。而日耳曼部落对罗马所造成的伤害就更加惨重了。公元前105年10月6军,三十万日耳曼人(其中能作战的青壮年约十五万人)在今法国里昂城南的罗讷河中游的阿劳西奥与罗马执政官马里乌斯率领的16个罗马军团交战。罗马军队在一天之内全军覆没,仅有十人生还。德意志史学家蒙森说:“这是一场双倍于坎尼惨败的军事毁灭。”阿劳西奥战役的惨败,也成为后来马略改革的催化剂。
▲罗马与高卢的战斗(在罗马漫长的历史上,蛮族民兵一直是罗马最为可怕的敌人)
但另一方面,凯撒击败厄尔维几人的战争也显示出民兵制军队的薄弱之处。首先,由于部落民兵远征相当于移民,拖家带口有大量老弱妇孺随行,因此行动缓慢。这在渡过阿拉河时表现得尤其明显。拖家带口的厄尔维几人用了二十天时间才得以渡过这条河流,而罗马军队只用一天就渡过去了。在面对高度专业化的罗马军队时,民兵军队常常显得动转不灵。其次,因为部落公社生产力差,剩余产品少,打仗的时候又都是全伙出动,军械武器又全部自备,部落公社在武器装备、攻守城技术等就比较差了。所以文明国家普遍采用修筑城墙的方式来对付这些原始部落。凯撒正是通过在日内瓦抢筑城墙的方式,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而在毕拉克德镇的最后决战中,罗马军队的装备优势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民兵制口粮自备的原则使得民兵制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部落公社庞大的移民队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远征军的后勤负担,一旦后勤补给不利,很容易被自身的重量所压垮。
民兵制横贯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始终。厄尔维几人千年之后的后代——瑞士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强大的雇佣兵,就是因为瑞士人长期的民兵传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分钟兵”,也是一种民兵。布尔战争时期,南非的荷兰裔布尔人,仍然使用民兵制的组织方式组织他们的军队,把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打得狼狈不堪。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