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临家长学习微刊~
如果你爱我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作为80后的我们,经历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医疗改革,从农村走到城市,在不断的拼搏中,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徘徊在得不到和已逝去之间,面对得与失,我们想拥有的太多。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又不断要求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我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却又不愿拿出时间,花点心思陪孩子一起玩耍;我们希望孩子能多读读书,自己却不愿拿起书本;我们希望孩子能爱学习,自己却经常拿手机玩游戏;我们希望孩子……,自己却常常做着与愿望相反的事,结果也常常事与愿违。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们所有的心思与价值似乎都转移到孩子身上,时时刻刻的为孩子考虑,而却忘记了自己,只有当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身体器官的存在,才知道自己的存在,才知道关心一下自己,给自己买点药,让自己快点好起来。因为我们还要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学习….,我们依然在“为了孩子”,我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一心一意的“爱”着我们的孩子,被孩子的行为所影响着,所控制着,而忘记我们自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真自我与假自我的形成,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然后扩展到其他所有的关系中。
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常常寻求别人的感受,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转,为别人而活。而这,又会让他常常以“付出者”的身份,期待“付出必有回报”。当得不到回报,或得到的回报小于预期的时候,便感到伤心、难过,或者愤怒。当面对孩子的时候,表现为责备、训斥甚至打骂。
英国另一位心理学家莱恩说:“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结果是,有假自我者,他的身体与他的自我分离,而去寻求与别人的自我的结合,更容易被别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所以,做为孩子来说,有假自我的孩子的表现是往往需要别人管着,才能看看书,需要管着才能学会儿习;需要管着,才能......,一时不管,孩子便表现不尽人意。有假自我的家长往往被孩子的行为与情绪所控制,面对孩子的哭闹而放弃原则“束手就擒”,面对孩子的不如意而让自己变的愤怒。
怀有美好理想的人,一定要问问自己,你的身体在哪里?有一段很有智慧的话: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让个体觉得生活有意义的是创造性,而不是其他。做为父母的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忘我”的付出,而期望孩子给予相应或超预期的回报,并且能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顺从带给个体的是一种无用感,并让个体产生诸如“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等想法。我们常常忘记,孩子只是经由我们而来到这个世上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做为父母,我们爱我们的孩子,但爱孩子的前提是:首先,我们要爱我们自己!
最后,引用世界著名家庭诊疗大师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站在孩子的角度写的一段话:
如果你爱我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
你不可能给出
你没有的东西
你的爱
只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干涸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养
若因滋养我而干涸你
本质上无法成立
因为
剥削你并不能让我得到滋养
把你碗里的饭倒进我的碗里
看着你拿着空碗去乞讨
并不能让我受到滋养
牺牲你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
那并不能让我幸福快乐
那就像
你给我戴上王冠
却将它嵌进我的肉里
疼痛我的灵魂
宣称自我牺牲是伟大的
那是一个古老的谎言
你贬低自己
并不能使我高贵
我只能从你那里学到“我不值得”
自我牺牲里没有滋养
有的是期待、压力和负担
若我没有符合你的期望
我从你那里拿来的
便不再是营养
而是毒药
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我愿你的爱像阳光
我感受到温暖、自在、丰盛喜悦
我在你的爱里滋养、成长
我从你那里学会无条件的给予
因为你让我知晓我的富足
与那爱的源头连接,永不枯竭,永远照耀
请爱你自己吧
在爱他人之前先爱自己
爱自己不是自私
牺牲自己并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爱的源头就在那里
然而,除非你让自己成为管道
爱不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你若连接
爱会滋养你我双方
你若断开连接
爱便不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你的爱便不是真爱
而是自我牺牲
然而,那不是我想要的
爱自己,是生命的法则
除非爱自己
你不可能滋养到别人
我愿意看到充满爱和滋养的你
而不是自我牺牲的你
因为,我也爱你
我爱你
必先爱我自己
否则,我无法爱你
而你,亦当如此
生命的本质是生生不息的流动
生命如此
爱如此
请借此机会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