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怎样才能“千杯不醉”?

每逢佳节来临,中国人的餐桌上就永远少不了酒,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着丰厚的酒文化底蕴,也和中国人把酒作为一种社交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在如今,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了酗酒对身体的危害,但又没法在节日里做到真正的“滴酒不沾”,那么,究竟怎样饮酒才能做到不伤害身体,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做到“千杯不醉”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人体是怎样代谢乙醇的?

众所周知,酒中最具代表性意义,同时也是产生了酒对人体的绝大多数毒性的物质,自然便是乙醇(酒精)。作为酿酒物质发酵产物的乙醇尽管能够在极端情况下被人体作为能量物质而利用,但人体实际上是不能储存乙醇的,也就是说,所有被人体摄入的乙醇都要经过一系列代谢,最终形成乙酸等产物而排出体外。

在人体通过饮酒摄入乙醇后,进入胃肠道的乙醇很快就会通过被动扩散效应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流动到肝脏后,再进行进一步的代谢。在肝脏中,绝大多数的乙醇会通过乙醇脱氢酶(ADH)代谢成乙醛,少部分未能被ADH代谢的乙醇,也会被肝脏中负责药物和有机毒物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酶2E1(即CYP2E1,关于该酶的作用,详见《为什么一些药物有使人猝死的风险?》)代谢,产物同样是乙醛。

不过,乙醛并不是乙醇代谢的最终产物,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乙醛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乙醛在肝脏内短暂停留之后,即会被乙醛脱氢酶(ALDH)代谢成为乙酸,而乙酸既可以通过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也可以参与到人体的其他代谢活动之中,乙醇的代谢便就此结束。

哪些人不适宜饮酒?

从上面的乙醇代谢过程之中我们不难看到,人体若想完全代谢乙醇,必须要依靠多个肝脏中的代谢酶,而倘若这些代谢酶(尤其是代谢乙醛的酶)的活性受到干扰,便难免会发生乙醛或乙醇在体内蓄积的情况,从而导致乙醇中毒。一般情况下,下列人群因乙醇代谢酶的活性受到了影响,所以不宜饮酒:

  • 饮酒脸红者:约有50%的亚洲人携带有一个特殊的ALDH基因——ALDH 2*2,该基因“指挥”下合成的ALDH,催化乙醛生成乙酸的活性极低,而倘若人体内两个ALDH基因均为ALDH 2*2,那么其代谢乙醛的速度将极其缓慢,乙醛也会在人体内大量蓄积。乙醛由于能作用于面部血管导致脸红,因此在饮用少量酒后即出现脸红的人,其体内的ALDH活性很有可能非常低,此类人群不适宜饮酒。

  • 正在服用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药物的患者:ALDH的活性不仅仅可以因基因异常而大幅降低,也可以被某些药物所抑制。由于药物往往可以非常彻底地抑制ALDH的活性,因此服用了可以抑制ALDH的药物后再饮酒,便会出现包括头晕、心悸、面部潮红在内的乙醛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可以威胁生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双硫仑样反应”(因戒酒药双硫仑可以引起同样的反应而得名)。一般能够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主要为抗生素,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和甲硝唑、磺胺等为主。

  • 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患者: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作为很多复方感冒药和解热镇痛药的主要成分,兼具有镇痛和退热的作用,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药物之一。不过,摄入乙醇可以使其代谢酶CYP2E1在肝脏中的合成增加,而CYP2E1恰巧可以把对乙酰氨基酚代谢为可以损害肝脏的有毒代谢产物,这就导致饮酒者往往更容易发生致命性的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怎样才能“千杯不醉”?

在节日应酬时,我们经常难免要因为礼节而喝上大量的酒,而对于绝大多数酒量并不是特别高的人来说,这很容易造成饮酒后的剧烈不适甚至于酒精中毒。这样一来,不少人便开始期盼有一些方法能够临时“提高酒量”,从而避免自己在饮酒时出现不适。实际上,指望临时提高“酒量”并不是很靠谱,但如果能够做到“技巧性”的喝酒,喝下很多杯而不醉,也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首先,喝酒这件事一定要量力而行,因为不适当地摄入大量酒精,轻者会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剧烈的不适感,严重者甚至会因酒精中毒而需要入院治疗。正如前面所述,喝下少量酒即脸红(意味着ALDH活性缺乏)的人、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或甲硝唑的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患者均不适宜饮酒,对他们而言,哪怕只是喝下少量的酒,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女性一般在饮酒时更应注意适量,因为女性体内分布有较多且广泛的脂肪组织,而乙醇的脂溶性较差决定了女性的酒量通常会较男性更少,女性也更容易在餐桌上喝醉。

其次,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解酒药”,更没有药物或食物能够帮助你“千杯不醉”,这是因为ALDH的活性很难受到体外因素的影响而上升,而市面上所流传的诸多“解酒药”和“防醉食物”,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无非就是商家的炒作而已。即使是严重威胁生命的乙醇中毒,目前也并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案(尽管纳洛酮等药物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但学术界认为此类药物对乙醇中毒的有效性节接近于0),更何况是情况相差甚远的醉酒。

再者,如果真的想临时性地略微提高酒量,从酒精的吸收下手无疑更加靠谱。由于乙醇需要在胃肠道经过被动扩散作用来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胃肠道内的一些因素可以显著干扰乙醇吸收。例如人在饱腹时饮酒,乙醇吸收的速度便会较空腹时慢许多;而若是能够有方法降低酒精饮料中的乙醇浓度,乙醇吸收的速度同样会大幅减缓。所以下次若想让自己能够尽可能醉的晚一些,不妨先吃饭再喝酒,或是尽量喝酒精度较低的酒,这两点都有助于防止醉酒。

(本文参加知道日报2017春节征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