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春节到,家家户户真热闹,小孩穿新衣,大人放鞭炮……”转眼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来。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把一年的最后一月叫腊月,第一月叫做正月呢?古代过年和元旦是一回事吗?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回到两千多年前。
初夏的四川盆地,丛山峻岭间焕发出勃然生机。小山山麓到处芳草萋萋,野花艳人,绿肥红瘦;山腰处涧草犹短,桃花灼灼,兀自暗恋着残春。一个高挑秀雅的中年人背着小包,疾步穿行于羊肠小道。但见他身高七尺,头发以竹簪束起,上身穿一件绿纹长袍,外罩一件薄薄的乳白色对襟褂子。虽然风尘仆仆,仍掩不住兴奋之色。
这一年,是公元前107年,正值汉武帝在位。这位中年人名叫落下闳(luò xià hóng)。落下是复姓,超级罕见的姓氏,《百家姓》都没收入。有史可查的落下姓氏名人中,唯落下闳一人!
落下闳铜像
落下闳此刻没心情研究自己的姓氏,因为他要抓紧赶到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修订历法。他自幼喜欢天文,常常独自在院里夜观星空。长大后,他不喜欢做官,干脆在隐居乡里研究天文历法。渐渐地,落下闳发现前些朝代的历法有许多不足。由于条件有限,自己的研究一直没有进展。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那日,正在巴郡阆中(今四川省境内)乡里看历书的落下闳收到一封来自京师的信札。寄信之人是朝廷任职的谯隆。原来,雄心勃勃的汉武帝狠抓农业生产,以备攻击匈奴。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依据于标准的历法。汉武帝早就知道,目前朝廷沿用的秦朝历法有很大缺陷。正好这时,太史官司马迁上书建议,从全国各地征聘民间天文学家,齐聚京师“比武”,修订一部比前朝更完善的历法。汉武帝立即采纳。谯隆想起自己有这位痴迷历法的同乡,便派人星夜兼程送去书札。
四川阆中的落下闳故居一景
落下闳得此消息,便收拾行李,带好干粮,翻山越岭前往京师。
住进京师国史馆的落下闳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天文学家,有民间的,有地方政府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两至三年内利用京师的条件,各自拿出一套改历方案,由朝廷最决选定一套作为官方历法。
落下闳信心满满地投入到天文研究工作中。一是他喜欢有挑战的事儿,二是终于有机会静心完成自己年轻时的愿望了。他先标定东西各方向的准确位置,设立测时的日晷仪,还测出天上28星宿之间距离,最后来定月初的时间和月末的时间。
不久,落下闳总结出前朝历法的明显不足。第一个问题是,依据此前的商、周和秦朝历法,会出现朔望算法与实际天象不符的情况。所谓朔,是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肉眼只能看到形如钩的月相,历法规定一般在每月初一;所谓望,是指太阳西落时的月亮,因为正从东方升上来,肉眼能看到圆形的月相,历法规定一般在每月十五。由于这些历法计算不精确,人们便会时不时发现三十或初一晚上明月当空,而十五夜晚上不见月亮的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每年第一个月的指定标准不一,而闰月制订标准也不一。比如商朝以十二月为每年第一月,周朝以十一月为每年第一月,秦朝则以十月为每年第一月;如有闰月,便强行放在每年最后一月后面。比如秦朝时,一遇闰月便规定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共29天。
朔望月变化示意图
第二个问题是,当时流行的二十四节气只是供农民传唱的歌谣,由于与历法关联不起来,自然也对农事没有指导作用。
经过无数次夜以继日的演算和研究,在另一位天文学家邓平的协助下,落下闳花半年多时间完成了改历方案。当他呈交皇帝时,才知道朝廷已经收到17种改历方案。朝廷一看这么多方案,也傻眼了。最后,还是采纳司马迁建议,组织了一次为期三年的天文观察和测算。事实胜于雄辩嘛。
落下闳的心血没有白费。三年后,朝廷经过仔细比较,因落下闳的改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记载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的最详细过程,日食或月食及水、金、火、木、土星在太阳一侧连成一线的景象),比其它17种改历方案更精确,更合于天象。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把落下闳修订的历法命名为《太初历》,颁行天下。
之所以有此决定,是因为汉武帝看到了《太初历》的先进之处。首先,此历法规定,从孟春(即春季第一月)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为岁终,依照春、夏、秋、冬顺序排列。为了保证农事与四季相吻合,此历法还规定二十四节气中偶数节气如雨水、春分、谷雨……所在月份才能为闰月,闰月可以是30天,也可以是29天。很显然,这种置闰法比先朝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先进。其次,《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运用于农业生产中。作为中国古代农业学的独特创造,二十四节气完整记载于《淮南子》一书中;落下闳细细研究此书,告诉人们二十四节气就是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这一规定,让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起到指引作用,并且沿续两千多年。从这方面讲,落下闳可谓“二十四节气之父”。
二十四节气图
落下闳在《太初历》中,正式提出正月和腊月的概念;同时,他把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春节前一天叫做“除夕”。此后,老百姓便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把春节前后叫做“过年”。这便是“春节”的由来。这种称法沿袭了两千年多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政府规定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1月1日为“元旦”。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并明文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春节”正名言顺地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并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
由于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第一位确定春节的天文学家,故而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阆中这座古城,也因其孕育了落下闳而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誉。
炎黄子孙都不应忘记这位“春节老人”
知道日报春节专题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