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远必诛的霸气!汉帝国武器库里的四大天王

一、汉兵代表“环首刀”:

西汉时由于骑兵战术的发展,利于劈斩的近战格斗兵器——刀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取代了剑而成为后代近战的标准兵器。汉代刀,刀体修长,厚背直刀,长度多在一米左右。柄的后端作为扁圆的大环,故称为“环首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环首刀,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随葬品,通体残长62.7cm,由刀身、刀茎、刀首三部分组成。刀身细长,刀首环形。东汉时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更为精良的环首长刀得以出现。1974年山东苍山东汉墓中发现的环首刀,长111.5cm,刀身宽为刀背厚度的三倍,刀身饰有精美的错金火焰纹,刀身上有“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孙”十八个错金铭文。永初六年是公元112年,卅即将炒钢锻造后反复锻打三十层之意,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百炼钢。经金相鉴定,其含碳量仅为0.6—0.7%刃口经淬火,相当锋利。经100倍显微镜观察刀的断面,可看到硅酸盐夹杂,均匀分布为三十层左右。通过出土汉代实物和相关画像石来看,汉代刀刀柄多用木片夹起来,外缠粗绳,但无护手。这种形制也一直延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代佩刀的武人

▲汉代兵器的代表“环首刀”

▲一把保存完好的汉代缳首刀。配有黑漆剑鞘

▲现代复制的缳首刀

二、异化的“卜”字戟:

戟是由戈与矛结合在一起而发展成的一种兵器。汉以前,戟多为“十”字形。而汉代为了适应骑兵作战需要,主要用于勾,割的“内”消失,从而成为“卜”字形。戟适于骑兵刺杀,且向前弧曲的小枝可叉可钩、可刺、可挑、可斫、可挡,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卜”字形戟在汉墓中多有出土,如在满城汉墓,杭州古荡汉墓和盱眙东阳汉墓出土的长柄钢铁戟,“卜”字形,全长226---250CM。另外戟在汉代不但是实战主要兵器,而且也是一种主要的仪仗兵器。《汉书?东方朔》“武帝坐未央前殿,东方朔持戟立”。在南阳英庄出土的持戟吏(罩以赤黑绸布的戟衣)的画像石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这种仪仗化的戟。

▲画像石中持戟战斗的武士

▲汉代另一件特色兵器就是卜字形铁戟的流行,此种铁戟不论步战还是马战,甚至肉搏战都有极大应用价值

▲画像石中持戟的武士,不仅有直戟还有卜字戟,已经沦为礼仪用器

三、用途广泛的“手戟”:

《释名?释兵》: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摘即投掷。可见手戟是一种供手持或投掷的兵器。与“卜”字形铁戟的头部相似,其在直刺的旁侧有一个横出的短枝,直刺的末端似有细绳缠绕,以供手握,用时单手操持,遥掷击敌。汉代人多以短戟护身。汉时贵族官吏的厅室中常设有搁故佩剑、佩刀的兵兰(武器架)。这种兵兰图像,在汉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屡屡能够见到,其上除刀剑外.往往还置有手戟,看来时人也常以手戟作为防身之器。

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

▲铁戟不仅作为长兵使用,甚至还作为近身肉搏战时的短兵使用。这种近身短兵叫做手戟

▲手戟和缳首刀一样都是汉代武人喜爱的近身搏斗武器

▲汉代画像石中的武士,手中武器非常注重搭配,以发挥最佳攻防效果,从中可见手戟还有与盾牌一样的用途

汉末东吴名将孙策,精于使用手戟。他曾以手戟投击严白虎之弟,当即将他杀死。曾与孙策为敌,后被收服的太史慈也善于使用手戟。神亭岭决斗时,孙策夺走了太史慈插在背上的手戟。太史慈则抡得了孙策的头盗。

除了投掷的用法外,手戟也可用于近战格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异向余语》说:曹操“尝私人命常传张让守。让觉之,乃舞于戟于庭”。

四、奇思妙想的“钩镶”:

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

历史文献中有关钩镶的记载不多,难见全貌。不过其实物在考古发掘中有多次发现。另外。在汉代画像石、砖中亦有不少钩镶和使用钩镶的图形.资料尚属丰富。

钩镶整体呈弓型。两头各有一个向外的弯钩,两个弯钩一般上钩长于下钩。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都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有的为小球状。有的则为锐尖形:两钩中间连接一小型铁镶(盾牌)后的把手,把手前面为一块圆角长方形薄铁板制成的镶。用圆盖钉固定于钩架上。有的镶则呈上宽下窄的犁形状。钩镶一般通长(包括上钩、下钩和中间的镶部)在60— 70厘米左右。

▲持钩镶防御,用环刀进攻的武士

▲钩镶真面目

此外,在印度也有类型形状和作用的兵器,叫做羊角盾,钩镶和羊角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魏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