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是这样背诵元素周期表的:“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最早提出化学元素这一说法的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在他诸多论断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这一说法最为著名,他的化学元素说也由此而来。不同的化学元素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氧和碳等。
到2012年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拥有原子序数大于83(即铋之后的元素)都是不稳定,并会进行放射衰变。 第43和第61种元素(即锝和钷)没有稳定的同位素,会进行衰变。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六千多万种,有限的化学元素构成了我们这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一种元素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它们从何而来,它们又有什么用途?
从含量来讲,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是氧、硅、铝、铁;从元素个性来说,最软的金属是铯,最轻的金属是锂;从特征用途来看,血液中血红素的主要成分是铁,蓝色颜料中主要成分是钴,首饰的原料有金和铂,制作战斗机不可缺少的有钛,导电传热能力出色的是银,具有超导性的有铌,备受关注的海底资源有锰…
元素的表示要用元素符号。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碳C。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在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后面加上元素名称中另一个字母(必须小写)以示区别,如氯Cl。为什么元素符号要用拉丁文?1860年秋,门捷列夫参加了在德国卡尔斯卢召开的第一次化学家国际会议,各国著名化学家云集卡尔斯卢。当时,化学元素的符号比较混乱,各国各搞一套,为了使各国科学工作者之间有共同的、统一的化学语言,便于进行技术交流,在卡尔斯卢会议,各国化学家共同制订和通过了世界统一的化学符号。
有一些在近代被发现的元素,是用国家的名字、地名或者人名来命名的,钫(Fr)是命名于法国(France),铕(Eu)是由来于欧洲(Europe),锿(Es)由来于爱因斯坦,而钔(Md)由来于门捷列夫,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元素钋,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拉丁文 : Polonia),把这种新元素定名为钋。
在人们研究元素的过程中,陆续被发现的新元素使化学家们越来越感到不安。因为新的元素性质纷乱复杂,化学家们在有些时候并不能完全了解他们和其他元素有无关联,并且,把握元素种类的增加也成了一件难事。门捷列夫便认为“元素和元素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经过不断观察和实践,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用以指导元素之间的规律。
了解每种元素名称的由来,及它背后的故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元素本身的知识,还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家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所在。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行。
作者:昌平一中 多丽君
对外经贸大学附中(94中) 荆连有
参考文献:《化学元素的故事》编写组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审核:李继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