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日,热带亚热带的海滨都是许多人度假旅游的不二选择。那灿烂的阳光,洁白细腻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和迎面吹来的带着海水淡淡咸腥气息的清新海风,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在我们不曾注意到的那些泥泞的滩涂上,无数绿色的“哨兵”正集结成严密的防线,勇敢地直面狂风巨浪的洗礼,默默守护着美丽的海岸线。它们就是海岸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绿色“生命线”——红树林
神奇的红树植物
红树林生长在北纬25度至南纬25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河口港湾等处,会被潮汐周期性淹没的泥泞滩涂上。和大家的普遍认知不同的是“红树”并不是确指某一种或一类植物,而是分属于16科,20属的110种小乔木或灌木的统称,其中54种仅见于红树林生境。
沿海潮间带的泥质滩涂,对于绝大多数的陆生植物来说都是生命的禁区:又苦又咸的海水,其浓度高于大多数陆地植物的细胞液浓度,由于渗透压的因素会直接导致生长在海水中植物因大量丧失水分而脱水死亡;滩涂上厚实粘稠的淤泥透气性极差,泥滩中不仅缺氧,更含有因有机质在低氧环境下腐败分解而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然而面对恶劣的生长环境,红树却自有求生的“法宝”:在红树植物的根部拥有一层特别厚的木栓层,能够过滤掉过量的钠盐类,防止其进入植物体的其他部位,也会将多余的盐分积累在老叶中并通过落叶将其排出,一些红树植物进化出了将多余的盐分贮存在细胞内的液泡中的能力,另一些则更加直接——位于叶片背面的盐腺可以直接将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
由于生长环境中淡水的来源非常稀缺,红树植物也会通过关闭叶表面的气孔和改变叶片面向太阳的角度以避免因蒸发而失去过多的水分,当热带地区的暴雨来临时,红树也会打开叶片上的气孔抓紧机会尽情吸收来之不易的淡水。
一些红树植物能依靠露出淤泥外的气生根的表皮上密布的皮孔,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也能直接获取空气和海水中的铁质等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许多红树植物甚至是“胎生”的,种子在红树的果实依然还悬挂在枝头时就已经萌发了,幼苗在果皮的包裹下落入海水中,随波逐流四处飘荡,一旦遇到合适生长的沿海滩涂便迅速生根,成长为一株新的红树,这种现象在整个植物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海岸的“生命线”
对于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大小动物来说,红树林都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每当退潮之后,不同种类的弹涂鱼便纷纷从洞穴中钻了出来,利用强壮的胸鳍和尾鳍在滩涂淤泥上爬行蹦跳,或滤食泥滩表面的硅藻等单细胞藻类,或捕食昆虫,小蟹等小无脊椎动物。
成群结队的蟹类“大军”是红树林中勤勤恳恳的“清道夫”,各种方蟹科以极快的速度清理着从落到泥滩里的落叶到被海浪冲上岸的动物尸体等腐败的残骸,有时甚至会爬到红树的树梢上去觅食。
(红树林里的方蟹,图片来自网络)
招潮蟹一刻不停的捡食滩涂表面的单细胞藻类和各种有机碎屑,雄蟹不时耀武耀威的挥舞着大得不成比例的螯,向觊觎自己领地的同类示威;而巨大的青蟹则将身体整个埋在淤泥里只露出两只眼睛,静静等待着捕捉粗心大意靠近自己的小动物。这些较小的动物同时又养活了各种水鸟和黑斑水蛇这样的的捕食者。
(招潮蟹,图片来自网络)
涨潮时,红树林错综复杂的气生根淹没在水下,形成了一片繁茂的“水下森林”,从鲀类,鲻鱼,射水鱼,海马这样的小鱼到笛鲷和石斑鱼这样的大型肉食性鱼类在其间往来穿梭,寻觅食物,甚至连柠檬鲨和锯鳐这样巨大的海洋捕食者,其幼体也会躲藏在红树林茂密的根系间度过脆弱的“童年”。
部分地区的红树林也为像食蟹猴,野猪,鹿甚至老虎这样的大型陆地动物提供着赖以生存的食物和藏身之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甚至能与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一较高下。
岌岌可危的绿色乐园
红树林的存在对于人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无数生长在泥滩表面的气生根像天然的防波堤一样抵御着海浪对滩涂的侵蚀,也能大大降低台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破坏。
红树的根系能吸收和富集海水中的重金属,对缓解海水污染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如今由于河口沿海地区各种工业,农业(如养虾池的挖掘),旅游业和房地产等设施的兴建,包括中国的广东,福建,海南等东南沿海地区在内,全世界的红树林都承受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据最新统计,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影响,全世界的红树林面积已经下降了35%。就像同样脆弱的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一样,热带亚热带海岸的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生命线”,亟需人类的关心和保护。
(作者:胡恺,动植物科普自由撰稿人,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姚迪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 zhaocui@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