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CL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访谈时间:2016年12月29日

Charlene,本科专业是国际贸易。毕业之后,拿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offer,攻读经济学,并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成立于1826年,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称为英国的"G5超级精英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是英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大学。曾就读、任职或现任职于UCL的校友中,共有3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UCL是第一个在招生上不论种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英国大学,被称为是英国教育平权的先锋。

访谈实录:Charlene的故事

伦敦福尔摩斯博物馆

    1

说起英国,其实很小的时候就萌生了去那里的想法。我舅舅在英国呆过很长一段时间,每次回来都会和我讲很多英国的事情。从小听着他在英国的见闻,所以我渐渐喜欢上英国低调内敛的文化。而这一点和我的性格很搭,就想亲自去那里感受一下。高中的时候跟家里说想去英国读大学,但是家人觉得我太小,不是很放心,所以选择研究生才出去。

07年,大二暑假的时候,我参加了英国牛津CES大使馆语言中心的语言培训。这个培训是英国大使馆组织的,为期15天,在英国牛津镇上课。参加这个培训的都是在校大学生。培训的内容除了听说读写之外,也讲了很多英国的历史文化。那时上午上课,下午参加课外活动。两个周末分别去了伦敦和剑桥,其他时间就是在牛津校园里参观。

第一次去英国,大部分时间都在牛津小镇,感觉那里的生活很平静。当时住的是homestay,是学校直接分配的家庭。我和同学住在一个单亲家庭里。感觉牛津镇的寄宿家庭已经有点产业化了,一套流程已经很熟悉了。

刚认识的时候那个妈妈话不多,并没有想象中的亲切感。但是后来有一次吃饭中,她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她40不到,老公是美国人,大儿子跟着爸爸,小儿子跟着她。从那一餐之后感觉我们的关系就慢慢开始拉近了,互动也多了起来。我和同学回来时也会买束花,逗逗她开心。越往后我们的关系就变得越好,到我们走的那天她哭得稀里哗啦。一开始我们还在找她,因为人不见了。但是后来发现她坐在花园里,一边抽烟一边哭,因为很舍不得我们走。

英国的教堂

2

后来申请硕士的时候,我选择了不少澳洲和英国的学校,澳洲是备选项。其实主要还是想去英国的,申请澳洲主要是因为可以移民,环境也不错。当时想着如果毕业后想移民的话,也可以留在那边。

最后,在所有收到的offer中,我选择了UCL,而且我也很想去感受伦敦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热闹和繁华。刚到英国时,家里的朋友来机场接我,并且把我送到学校。所以刚去时少了很多折腾,感觉都很顺利,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有点孤单。因为住的宿舍,周围环境里中国人都很少。后来去上课了,发现宿舍楼里也是有几个一起上课的同学。那之后就放学一起回去,平时也会一起聚会,实在觉得孤单时也会去朋友家玩,蹭个饭。

后来,毕业了在外面租房子住,认识了很多校外的朋友,也就不再有孤单的感觉了。

温莎城堡卫兵换岗

3

UCL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小。和国内的大学比起来,它显得很小,伦敦毕竟寸土寸金嘛,但我后来才慢慢知道,市中心的是主校区,其实UCL的教学楼遍布伦敦很多地方。有时候考试上课甚至需要搭乘地铁或公车才能到达,所以通常课前需要提早很多时间出门才来得及。

学校主校区地理位置很好,好到有点不真实。各种耳熟能详的地方,就在学校边上。出门左转大英博物馆,右转大英图书馆,还有牛津街、邦德街走几步就到了。

还记得刚到UCL时,第一天报到我不认识路,直接进办公室里问路。然后人家知道我是国际学生,就特别nice直接一路把我带到教室。我们班一共有将近100位学生,中国学生一共有7个。有50%的英国学生,美国学生也很多,剩下的就是印度人,中东人比较多了。

我感觉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在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同。国外的学生很多读完高中就去工作了,选择去读大学和研究生的更多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因为他们热爱学习,所以自主性很强。不像国内大家都随大流去上大学,大学老师给你布置了什么,你才去做什么。

我们学校的经济学专业,只把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所以学习压力很大。虽然大一的课程接触过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但是研究生的课程老师讲的很多东西都是默认你是知道的,有一定基础的,所以只能自己课外找时间去补这些专业知识,那时候还是比较难熬的,压力非常大。如果学弟学妹们想出国转专业的话,还是要慎重一些。

当时最喜欢的课是博弈论(GameTheory),最喜欢的老师也是这门课的老师。我很喜欢那个老师的英式口音。因为学校的老师都是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比如意大利、印度,很少有很正宗的英式口音。而那门课的老师却是地道的伦敦人,说话不疾不徐,所以很喜欢听他的课。而且他讲课声情并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次上他的课都会很期待,感觉课堂时间过得特别快。

我们的课堂

4

Homestay、大学宿舍和租房,我都尝试过。对比之下,我觉得homestay拘束感太强,因为要遵守规矩,和人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没有那么自由。但是对于低龄留学的人来说,各方面还不太成熟,自律性略差,homestay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初来的成年学生,对环境还不熟悉,建议住学校宿舍,一来比较安全,再者也不需要操心太多的事情,同时也可以更快地融入学校的氛围。

而出去租房,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自己考虑,还有和房东的沟通问题,都是对自身能动性的一种锻炼。

毕业后工作那段时间,我是在外面跟朋友合租房子,由于在外第一次租房没有经验,也跟房东发生过矛盾。记得有次下班回到家,打开门发现楼梯口的墙壁被敲出了一个大窟窿,砖块灰尘散落一地。我跟室友一开始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才得知是房东为了把主house跟隔壁的小套间打通,要在楼梯口开一扇门。我跟室友非常生气,房东竟然在没有任何通知以及我们的允许下擅自进入我们房子,并且实施这项工程。之后我们打算到当地相关部门投诉,房东得知后当晚亲自过来道歉,保证以后一定事先通知我们,并且在得到我们的允许才能进入我们房间,并把这一项条款加进了租房合同里,及时维护了我们的合法权益。

                                                                                       5

放假的时候,我也会和朋友或同学出去旅行。我在英国也算玩遍了吧!英国环境优美,周边小镇里的人也都很亲切。一个小小的杂货店或水果摊,都可以让你联想到电影里的情景。

莎士比亚故居

学校的中国学生并不算多,周末我会和室友们出去。我的室友来自英国、美国和韩国。我们四个会经常一起做饭、逛街、去酒吧。和她们打交道时,感觉她们不像我们那么受拘束。她们更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情,而不是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她们的家庭也更尊重她们的决定,因此她们有更大的自由度。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不仅让我的视野变得开阔了,也让我变成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人。如果还有机会再去留学,我仍然会选择UCL。研究生一年的时间非常紧张,我没有太多精力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不过建议要去读书的学弟学妹们,还是要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多体验和接触异国文化及当地社会。

文章来源:不言理想国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自觉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