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大热门食品事件,你都关注了吗?

岁末年初,各行各业都开始年末盘点,食品行业的食品人也开始对过去的这一年里发生的食品事件进行盘点:有盘点2016年对食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行业事件,有盘点2016年微信朋友圈的食品谣言等。然而作为普通消费者,对于涉及到自己切身健康问题异常关注,2016年你记住了哪些热门的食品事件?哪些食品事件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笔者(福德曼)分别在“食品人资讯”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及论坛做了关于“2016年消费者最关注的10大热门食品事件”的投票活动,虽然投票人数不是很多,但是基本可以摸清各行各业的消费者最关注的是哪些食品事件。

A:活鱼下架;B:胶水牛排;C:大闸蟹致癌物超标;D:瓶装饮用水绿脓杆菌超标;E:含铝假海蜇丝;F:地沟油火锅;G:网上订餐无证经营脏乱差;H:哈尔滨“天价鱼”;I:美年达60秒脱色变雪碧;J:冬虫夏草砷超标;K: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L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从调查汇总表中可以看出,三个平台的网友对于热门食品事件的关注热度都基本一致,在论坛中最关注的是“网上订餐无证经营脏乱差(14%)”,最不受关注的是“美年达60秒脱色变雪碧(3%)”;在微信中网友最关注的是“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12%)”,最不受关注的是“哈尔滨‘天价鱼’(5%)”;在微博中网友最关注的是“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11.5%),“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11.5%)和“胶水牛排”(11.5%),最不受关注的是“哈尔滨‘天价鱼’”(4.2%)。

综上所述,像“哈尔滨‘天价鱼’”这种商业欺诈的事件由于其地域性及涉及范围窄的问题,并不会引起消费者大量的关注和讨论,而“网上订餐无证经营脏乱差”、“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等与消费者切身健康相关,并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接触的食品事件往往会引起大量的讨论和关注。

笔者(福德曼)对评选出来的“2016年消费者最关注的10大热门食品事件”一一进行解读。

NO.1网上订餐无证经营脏乱差

热门话题:#网上订餐乱象# 阅读量:7970.6万

类别:食品安全

事件:2016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在“饿了么”网站上,存在着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等情况。另外,在其网站上注册的一些商家,实体店面卫生状况令人堪忧,甚至是一些无照经营的黑作坊。

解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在网上通过外卖平台订餐,然而,随着外卖送餐的火热,网上订餐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网上光鲜,网下脏乱的订餐早已成为外卖的一颗毒瘤,直接威胁着消费者“舌尖上的食品安全”。黑作坊中生产的食品,卫生健康安全隐患大,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容易让人们由此引发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随后,各地纷纷出台了《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为网络订餐立规矩、画底线。

虽然,网络订餐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代,但是真正监管起来任重而道远。

NO.2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热门相关话题:#自来水检出抗生素# 阅读量:1.5亿

热门相关话题:#抗生素滥用# 阅读量:1544万

热门相关话题:#慎重对待抗生素# 阅读量:6804万

类别:食品安全

事件: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6年4月份公布的食品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中,有6批次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目前,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地食药监部门已责令生产经营企业及时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

解读:

2016年11月14日至20日是第二个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慎重对待抗生素”的话题,意在引起人们对抗生素的认知和重视。抗生素是一种神奇的药物,它从曾经致命的感染中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使得复杂的手术不再困难。另外,其在畜牧和水产业及动物防疫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及治疗成本,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抗生素滥用误用,已使得其耐药性成为全球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福济众生,用不好祸及众生,所以慎重对待抗生素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关注和参与的事情。

养殖业滥用抗生素虽然难对消费者造成直接伤害,但它引发抗药菌高速进化,导致超级细菌诞生。在农业、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领域的良好生产规范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要,但是最关键还是要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特别是最大限度减少抗生素耐药性通过食物链向人类传播;另外,由抗生素耐药性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食品安全中更为严重,持续的时间更长。

NO.3地沟油火锅

热门话题:#火锅店涉地沟油被查#阅读量:16万

类别:食品安全

事件:继浙江温州瑞安市区接连查获“大龙燚”、“万德府”等火锅店涉嫌使用地沟油案件后,瑞安公安和市监部门近期又相继查获了8家涉案火锅店。28日下午,瑞安市食安办通报,目前已有24名涉案对象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中,一家知名连锁火锅品牌——渝味晓宇火锅,还在《舌尖上的中国2》亮相。

解读:

自从地沟油出现在消费者的字典中,一直成为每年食品安全的热门词汇,也成为消费者挥之不去的阴霾。今年,台湾康师傅就因为2015年地沟油事件宣布清算解散。地沟油的出现也激发消费者的聪明才智,各种鉴别小妙招纷纷出台,油中放大蒜、把油放入冰箱等等,然而有多少是靠谱的呢?网上有很多实验进行验证,然而大蒜变红用于检测地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是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冷冻方法或许对粗制的地沟油好使,但是如果不良商家采用技术手段对地沟油除杂、脱色、脱臭,再通过香精调制,那就很难鉴别了。

地沟油是下水管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还有一种地沟油的变种,俗称恶心油,其实它是广义上的地沟油,是劣质肉、病死牲畜肉或下脚料经过加工提炼后熬制的恶心油。

NO.4 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

热门话题:#假奶粉流入全国#阅读量:1452万

热门话题:#为避恐慌说假奶粉合规# 阅读量:705万

热门话题:#1.7万罐假奶粉入市# 阅读量:29万

类别:食品假冒伪劣

事件:2016年4月,上海公安查处一起跨全国多省市仿冒品牌婴儿奶粉案。犯罪嫌疑人生产假冒奶粉1.7万余罐,销售到全国多个省市,非法获利近200万。

解读:

自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爆发后,不断有奶粉质量问题曝光在消费者面前,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奶粉问题变着花样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不仅危害我们的孩子,还引起消费者的恐慌,让国外进口奶粉在国内大肆横行,消费者不信赖国内品牌。这次食品事件的焦点刚开始仅仅在奶粉之上,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使该事件迅速爆发的原因是食药监总局“严查假冒婴幼儿乳粉案件”公告中的“不存在安全风险”表述,以及随后的再次表态;总局这种两次表态没有起到消除消费者恐慌,反而引起消费者更大的恐慌。

奶粉之殇,伤的是谁?

NO.5胶水牛排

类别:食品欺骗

事件:2016年12月,有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肉类市场出现大量用碎牛肉加肉胶合成的牛排,并揭秘了这种“合成牛排”制作的整个过程。国内媒体跟进了报道,并通过试验演示了从碎肉和肉胶到牛排的神奇变化过程。

解读:

从新闻报道看,媒体使用“次品肉块+肉胶”、“全球行业内的潜规则”两个关键词,利用普通消费者缺乏相关食品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人们谈“食品安全”色变的年代,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围观和议论。

其实,所谓的“胶水牛排”,其专业术语称为“重组肉”,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食品加工技术,初衷是为了提高剔骨肉及碎肉的利用率(因为这些肉由于加工及品质上的原因无法被完全利用);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使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就是利用酶催化肉的肌原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分子之间发生交联的原理,黄原胶、卡拉胶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的要求是允许按需求添加的。

食药监总局也发布了《关于“使用卡拉胶重组牛排”的风险解析》,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解读,认为“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肉的重组技术目前广泛应用,在标准规定限量内使用卡拉胶,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NO.6活鱼下架

类别:食品恐慌

事件:多家媒体报道,近期北京市通州区多家超市活鱼已经停售,20家大型超市门店中只有4家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店内有活鱼,其余绝大部分超市都表示近期店内停售活河鱼,包括草鱼、鲤鱼、鲫鱼等品种。数家超市内生鲜区活鱼全部下架。

解读:

该事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响,最主要是此举动太反常了,已经超出消费者正常理解范围,消费者疑心重重,遂各种谣言四起,有说水体污染,然而官方马上进行辟谣,说不是水质污染,是超市正常的供应商调整行为,不必恐慌;又有说是水产品专项检查消息被秘密泄露,然而官方又说,水产品监督抽查属于食药监日常工作,没有泄密一说。

活鱼下架为什么偏偏今年有,往年都没有呢,显然这不是超市基于消费习惯调整销售品种的正常经营行为;那又是因为什么活鱼集体下架?如果是因为“泄密”,超市“闻风丧胆”集体下架活鱼,那说明超市心虚,这活鱼一定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否则不至于下架,解读到这,脸色顿变,活鱼有问题,不可能是忽然就有,那平时我们已经买回来吃下肚的活鱼呢?

NO.7瓶装饮用水绿脓杆菌超标

类别:食品安全

事件:2016年10月,苏州市相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公告,把国内某饮用水大厂商推上风水浪尖,该公告显示,一批次的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然而,苏州市吴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复检后,称该批次“铜绿假单胞菌”未检出。

解读:

从2015年标准中正式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项目之后,该菌已经在全国各地多次成为瓶装或桶装饮用水不合格产品的主要原因了:2012年,乐百氏铜绿假单胞菌超标过多;2013年,广东天林山桶装水被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超标;2016年初,食药监总局通报2015年饮用水产品因铜绿假单胞菌超标不合格率偏高,不合格率近6%。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致病,其被摄入人体后,正常健康的人群血清中含有调理素和补体,不易致病,而免疫力低下、有损伤部位的人群则会患有败血症、脑膜炎、肺部感染等疾病。

该菌是一个很顽强的微生物,对于紫外线不敏感,所以紫外消毒基本对它来说就像我们晒太阳一样;另外其在湿热55摄氏度下,1个小时才能被杀灭,对于外界环境有很好的抵抗力;但是浓度为0.5%~1%的醋酸就可以迅速将其杀死,家庭生活中可以用醋泡饮用水器具进行灭菌。

NO.8大闸蟹致癌物超标

类别:食品安全

事件:2016年11月,香港特区食物安全中心在抽查的大闸蟹样本中发现其中两个样本的二恶英超标,被检出的二恶英和二恶英样多氯联苯含量为每克食物11.7和40.3皮克毒性当量。香港市面上的大闸蟹70%~80%都来自苏州市两家水产养殖公司,目前,其中一家公司的大闸蟹全部停售并召回,将组织详细调查。

解读:

本来今年大闸蟹产量就低,现在又有致癌物超标,简直是给大闸蟹市场当头棒喝。二恶英是一种对环境具有持久污染力的化学物质,在食物链中多存在于动物脂肪组织中,而人类体内蓄积的二恶英主要是通过食物摄入。

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其列为I类人类致癌物,但是其并不影响遗传物质,并且低于一定剂量的接触,致癌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人类如果短期大量摄入二恶英,可引致氯痤疮、皮肤出疹及变色等皮肤病,还可能改变肝功能,2004年乌克兰总统维克托.尤先科就被二恶英投毒,患氯痤疮而毁容;若长期摄入,则可能对免疫系统、生殖功能、内分泌系统及发育中枢神经造成损害,一些研究也发现二恶英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心脏病有关。

NO.9冬虫夏草砷超标

类别:食品安全

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6年2月份发布虫草消费提示,虫草砷含量超标近10倍,砷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物质,长期食用有较高风险。在3月4日,总局发布消息,叫停冬虫夏草用于保健品的试点工作。

解读:

食药监总局称,冬虫夏草属中药材,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近期组织开展了对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的监测检验。检验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中,砷含量为4.4-9.9 mg/kg。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 mg/kg,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

之所以该食品事件会受到关注,恐怕与“极草5X”大肆宣传有关。

NO.10含铝假海蜇丝

类别:食品安全

事件:2016年5月7日杭州媒体曝出湖州警方在当地农贸市场查获大量(10多吨)假海蜇丝,所谓的“海蜇丝”全是(海藻酸钠、硫酸铝铵(俗称铵明矾)、无水氯化钙)三种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已经在市场销售一年多了。经检查,“人造海蜇丝”中铝含量超标严重,达到600~800mg/kg,长期食用危害极大。

解读:

人造海蜇从食品加工行业来看,可以算作仿生食品,所谓的仿生食品,是通过食品技术手段用普通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模拟天然食品的营养、风味和形状。但是如果为了追求更好的品质,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仿生食品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天然海蜇皮富含胶原蛋白、糖蛋白、氨基多糖等营养物质,而人造海蜇多采用海藻酸钠、氯化钙等,并没有什么营养,只是模仿天然海蜇的口感和外观。

核心在于,假海蜇丝铝超标,食品添加剂的滥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在2006年重新评估“铝化合物”的安全性,通过动物测试认为铝可能影响动物的生殖及发育神经系统,规定铝的安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每周摄取上限为1毫克。以一位体重在65公斤的青年人为例,一周铝摄取的最高量不超过65毫克,如果海蜇中铝残留量在600毫克/公斤计算,他一周内食用海蜇的量不超过100克才是安全的。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食品王国冒险团 杨国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