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零花钱,父母怎么管?

零花钱,该不该给?

前段时间,女儿说,她班里一同学,每天上学都带一百元钱,成天去学校门口小商铺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谁跟她要钱她都给,差不多每天一百块都能花完了.我很吃惊的问女儿:”她的钱都是这么花的?”女儿说”对呀!而且劝劝她,她还翻脸.”接着问女儿:”她这么花钱她爸爸妈妈不管?”女儿说:”她基本见不着她爸爸妈妈,她都是跟她姥姥生活在一起,要钱就给.好像她爸爸妈妈在外地做生意.”听完女儿的话,我的心情很复杂.不知是该同情这个孩子,还是同情孩子的父母,或者两者都有.

我们到底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

这个问题支持与反对的家长都有,支持应该给孩子零花钱的观点认为: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反对的观点认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有了零花钱之后互相之间容易形成攀比、浪费风气,不珍惜、不体恤父母的劳动成果,也可能拿着零花钱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其实这两个观点站在各自的角度与立场来说------它们都是对的.正因为两个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所以才导致目前很多家长纠结这个问题,一方面担心班里其它同学都带零花钱,而自己孩子没有,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出于对孩子的那份”爱”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同时希望孩子能不乱花,管好自己的零花钱.所以当孩子对零花钱的处理方式没有达到家长心中预期的时候,就觉得孩子”乱”花钱,而感到痛苦.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我们是应不应该给孩子零花钱呢?

我的答案是:给!

问题来了,即然要给孩子零花钱,那面对孩子“乱”花钱的问题,我们怎么办?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看看我们在对待孩子零花钱上经常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对孩子如何花钱很少关注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女儿同学的例子:孩子要钱,家长就给,可孩子的钱是如何花的从不关注.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地,从儿童性格发展特点来说,这一定会导致孩子内心爱的缺失,从而使孩子通过外在的方式去填补内心的空虚.他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想让别人都围着他转……,以此来得到内心的那份存在感与满足感,所以,孩子会衍生出一些很奇怪的行为表现:在课堂上想说话就说话,甚至上课时下位走动,同学谁要钱都给,要多少给多少.而家长对此毫无查觉.

  单从事情本身来说,貌似这孩子的问题挺严重,可能更想如何能让孩子改变.可事实上问题却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试想孩子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难道他天生就是”败家子”?这个孩子让很多人讨厌,难道是这个孩子有怪僻,他喜欢讨人厌?没有不想上进的孩子,没有坏孩子,只有缺失爱的孩子.

二、习惯性控制孩子对零花钱的使用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会告诉孩子你可以买…或不能买…,比如,家长不允许孩子买雪糕,辣条......。一旦孩子买了,我们便会跟孩子说”我不是说了,只能买…….?或不能买……..?你怎么又买了.”说完也就结束了,有的会通过训斥甚至打骂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可问题是说完之后孩子一点不会长记性,反而却“长心眼”了,他会偷偷买,甚至在没发现时,一下子买两个。有一次,我见到一个8岁的孩子,妈妈送他去补习班,由于中午不能接他回家吃饭,妈妈给十元钱,当做午饭钱,可是他妈妈前脚刚走,他后脚就买了两包辣条,一手一个,吃的时候很得意的样子,想想这个孩子吃这两包辣条时,会是什么心情?有的孩子因此被打,可打完之后孩子会好几天,几天过后又开始了,父母跟孩子不断重复着,反反复复多次以后,父母便会疲惫于此而不再管或干脆不再给孩子零花钱了.

三、对孩子花钱很少引导

做为孩子来说,经历较少,自控能力较弱,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用钱是正确的,所以随性想买什么便买什么,这本在合理之中,但很多家长总把孩子当做神童,不告诉孩子应该如何规划使用自己的零用钱,面对孩子随性购买的”小玩意”又把问题归于孩子”乱”花钱。

四、把零花钱跟家务劳动联系到一起

有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把零花钱跟做家务联系到一起,跟孩子约定洗一个碗多钱,拖一次地多……,对于这种方式,我个人非常不赞同,可以确认:这种方式下孩子一定不会把做家务持续长时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具有一定行为能力的时候,会寻找在家庭中的存在感与价值感,做家务是孩子体现家庭存在感最有效的方式,把零花钱跟做家务联到一起,将原本孩子源自内心的自主性需求演变成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一段时候后,孩子将会对报酬进行讨价还价要求更多的报酬,就像当一个员工认为他很好的完成了公司安排的工作以后,会期待涨工资一样。做为家庭成员,每个人有责任为整个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把做家务跟零花钱联系到一起,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爱劳动或做家务的优秀品德,反而有可能让孩子失去责任心,变的一切向钱看。



面对孩子零花钱,我们该怎么办?

给大家举一个小孩子有了零花钱学会当家理财的例子吧!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财产的大富翁,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花钱的教育。他有一个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花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要求子女在本子上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一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加5美分。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逐渐的学会了精打细算和管理钱物的本领,后来都成为理财专家.

洛克菲勒对子女零用钱的方式有几个特点:

1. 对孩子零花钱有关注但不控制(我不会控制你如何花钱,但我需要知道你是如何花的)

2.让孩子参与到对自己零用钱的管理当中.(你可以自由支配你的零花钱,但需要记录每笔开支)

3.不要求孩子可以买什么,不能买什么,通过正向鼓励进步的方式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合理花钱的意识与习惯(帐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加5美分).

以上石油大王的做法,或许可以为很多爸爸妈妈面对孩子零花钱的问题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很多父母头痛的,孩子花钱没有感觉的问题,通过让孩子记录钱是怎么花的,是培养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记录,孩子就会发现他的钱在一点点的减少,这会让孩子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节约的意识,在决定购买一件物品的时候,孩子会思考自己的承受范围及是否真的需要.通常大人亦是如此,如果卡里有10万存款,通常想买什么就直接买了, 随着卡里的钱不断减少,当卡里只剩100块钱,面对一个部品,买或不买就会反复思考,我们的数字通过银行卡体现,孩子的数字多少通过记帐体现,这点对于爱花的孩子来说很重要,前提是每个月的开销是定数,而且孩子花完之后,家长绝对不补也不预支.如果父母缺少规则意识孩子花完就给或虽表达拒绝,但面对孩子的纠缠最终烦了,妥协的话,那记帐的意义就减少很多,通常情况下,这种孩子也不会认真去记帐.

对于女儿的零用钱,我跟妻子一致的原则也大致如上,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没有单独给过女儿零用钱,女儿的钱有几部份:

一,压岁钱:

女儿从一岁时,我们便把女儿的压岁钱单独给女儿开了个帐户,每年的压岁钱存一个定期,到目前为止不到两万存款,这个存款女儿是知道的,在女儿上幼儿园时就跟女儿说她的压岁钱爸爸妈妈都给她存着,以后她上大学就用这个钱,爸爸妈妈不再另外拿钱供她上大学.所以每年春节后女儿就会让到银行把她的压岁钱存起来留着以后上大学用.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跟女儿说,一定要好好学习。根据我们目前压岁钱的情况算了一笔帐,告诉女儿,等她上大学时,压岁钱或许够开学报到用,但绝对不能满足她读完大学的需要,所以她有两种方式:1.上学时勤工俭学,通过自己努力挣学费,这样前提是学习好,在有能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勤工俭学;2.好好学习,获得高额奖学金.两种方式不论那种,都需要她现在打好基础。

二、考100分,爷爷奶奶的奖励

女儿每次考100分,爷爷奶奶通常会给20-100元不等的奖励,女儿的钱包里有800多奖励的钱,这个钱女儿平时基本不用,都放在那里,今年过圣诞节的时候,女儿还从中拿出300元,在平安夜悄悄的放在给妈妈的包里,说是给妈妈的圣诞礼物让妈妈买件衣服.

对于孩子考的好,就给孩子现金奖励的方式很多人都认为这种方式不好,说会让孩子发生目标偏离,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给的话建议是给小额的奖励,不要进行大额的奖励,或许是自己幸运,女儿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表现出目标的偏离。

很多爷爷奶奶都会习惯性的给孙子,孙女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有的人会跟自己的父母说:“不要给孩子钱进行奖励,别把孩子贯出毛病来。”我想说的是:做为爷爷奶奶来说,那可能是他们知道的唯一表达对孩子关爱,鼓励孩子的方式,做为子女,我们怀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向父母表达感谢就好,而不必因此去跟老人争论,我们用行动告诉孩子,学会感恩.一个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孩子绝不会因为物质奖励而偏离学习目标。

三、女儿平时通过自己的表现赚的零钱.

在二年级之前,女儿买东西都是直接跟爸爸妈妈说,通常我们很少拒绝,当然,女儿也不会乱买东西,上了三年级后班里同学很多都带零花钱买些小东西,女儿也每天买件喜欢的小橡皮、铅笔、卡纸……,觉的女儿天天要钱买东西实在有点麻烦,女儿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零花钱,但不想直接给女儿钱的方式,这有可能会让她觉的来的太容易而不珍惜。跟妻子商量后,与女儿达成一致意见:将整个房间分成三个区域,爸爸,妈妈,大女儿各负责一个区域,每周进行二次家庭卫生评比活动并相互进行打分,最终将每个人的得分进行累加求和,分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三名给第一名三元钱,单独给女儿准备了一个小钱盒,只要盒子里有钱,女儿完全自主支配盒子里的钱,爸爸妈妈不干涉,但需告诉爸爸妈妈是如何花的.如果购买单件物品价格超过10元,或单次购买超过20元则需征求爸爸或妈妈同意后才能购买,如果爸爸妈妈不同意,一定需要给她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告诉她为什么不能买.这里与做家务赚取零花钱的不同之处在于,女儿不是做了家务就可以得到零花钱,必须做的优秀才可能得到,如果只是做了却没做好,有可能是要支出费用的。

关于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奖励的问题,有的人认为不应该对孩子进行奖励,依据是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说的是外部奖励其实只是增加了外部的积极性,而不是关注自己跟那件事的关系,或对某事的探索乐趣,会使内部动机降低。有个动机理论的典型例子,一个心理小故事:

一位独居的老人门外总有一群顽皮的孩子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常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服务报酬。

等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报酬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并且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而且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然后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这个经典的故事揭示了奖励操控动机的原理,很多家长及一些教育工作者以此为由提出我们不应该奖励孩子,认为奖励会降低孩子对事件本身的内部动机,这个理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有的高校及好的中学、小学都存在奖学金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取得进步,而且越知名的学校奖学金通常也越高,难道这些高校不担心高额的奖学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心理故事中的老人之所以成功,不在于他给孩子们进行奖励并减少奖励的行为,而在于通过一定的”话术”将孩子们源本为寻求快乐的自发行为变成了为”老人”服务的行为.所以当孩子们的“报酬”减少时孩子们就会表现不出悦,当“报酬”没了,孩子就会停止之前的行为.这个改变不是外部刺激导致改变,而在于内心观念的改变影响思想以及行为发生变化.如果孩子们没有被老人的话术所影响,之所以追逐打闹只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老人给钱奖励会更开心,当老人不给钱了也无所谓,因为行为本身只为寻找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那老人的“操纵”便会失效。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努力取得好成绩,以获得爸爸妈妈的奖励,然而当孩子得到奖励后,就会放松,不再有得奖励之前那种学习劲头。由此得出结论“不能奖励孩子!”。奖励本身不会让孩子变坏,而是爸爸妈妈的引导方式让孩子觉的我只有学好了才会得到奖励,爸爸妈妈更爱的是学习而不她!亦或是父母生活中通过言行让孩子无意识中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是在为爸爸妈妈学习。所以,当孩子达到目标得到奖励后,便认为事情结束了,自己不再付出努力学习,除非有自己喜欢的更高级的奖励。但是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奖励通常都是随性的,没有成体系的规划,孩子找不到成长的目标与方向,导致孩子只是为了眼前的奖励而学习,从而在获得奖励后便不再努力。就像很多优秀员工在公司看不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会选择消极怠工一样。这不是奖励的问题,而是孩子的认知出了问题,他们不是在为自己心中的目标与理想而努力,孩子从来没有为自己学习过!

不论是学习,还是零用钱,有一点很重要:让孩子参与到自己事务的处理当中,通过实践去发展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理事情的技能,发挥零用钱的正向积极功能,训练存钱、用钱的方法,在使用零花钱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参考资料】

[1]  https://mp.weixin.qq.com/s/HLI7AjTyKJrf5tOqu3D1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