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画和番剧能如此吸引人?

动画内容题材包括科幻、幻想、搞笑、冒险等,但多数动画的情感主题基本是一样——友情、热血、梦想、冒险、温馨、美好的生活等等。

一方面的需求是出于为了打发时间的消遣娱乐或享乐需要,保持与朋友同步、追求文化潮流的社交、合群需求。

另一方面的则是多种需求的综合,首先自我逃避,根据鲍迈斯特的自我逃避理论(Baumeister,1990),当个体面对着无法满足自身期望的现实状况,如失败、挫折或其它令人失望的结果时,个体会尝试进行逃避自我,而动画中充满友情、热血、梦想、冒险、温馨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正是年轻人现实中所缺少和追求的,观看动画是自我逃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尤其是动画在感觉和知觉上运用的十分恰当,不同的故事情节画面运用不同的背景音乐来加强对动画故事世界的投入——例如当我们看到分离、死亡等伤心的情节时运用感伤类型的背景音乐,这时会让观众更投入,当观众投入的程度越深,他们的沉浸的程度也越深,甚至会把自己幻想自己化身为动画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融入动画的故事情节及他们所向往的世界中,所以当下会出现那些沉浸于幻想的世界中而讨厌现实世界的被称为“宅男宅女”、“腐女”、“死宅”的人

即使不是不能自拔的那种程度,但一般人看自己喜欢的动画也会幻想自己活在那个世界中。在这种情况下,动画可以满足观众的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观众可以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动画故事中,可以把自己当做动画中的角色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和归属,尤其是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在进行自我逃避时,然后去实现自己的自尊需要,在沉浸的角色中,在幻想的世界中,短暂地获得名望、地位、自尊,最后还可能在幻想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条件反射理论中,初次从动画中获得满足之后,观众可能会不断观看动画以来不断的获得满足,即动画作为条件刺激,看到动画就能获得满足作为条件反应,刺激泛化就是观看类似、同类的动画来满足自己。

现在的年轻人不同于以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之中,互联网让一切成为可能,年轻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不再受限于他们的生活背景,他们可以接受美国文化、可以接受日本文化、同样也可以接受韩国文化,所以为反抗现实中不足,他们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个性需求和精神寄托。尤其是我们80.90后,从小就接触动漫,动漫也可以算作一种精神消费,一种生活方式,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