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小年美食,你一定不能错过!

中国人的年总是离不开吃,而作为中国传统习俗的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年。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而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送灶王”,这个节日里,传统美食更是少不了。小年吃什么呢?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中国的小年美食更是花样繁多,关于小年美食,您知道多少?又吃过多少呢?

关东糖


是用麦芽、小米或黄米熬制而成的粘性很大的糖制品,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颜色呈现乳白色。关东糖一般三寸长,三指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酥脆而又甜蜜,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小年美食。

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对于饺子可以说是情有独钟,逢年过节饺子必不可少。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饺子对于家人朋友来说还有团聚的寓意,因为饺子是包起来的,象征团聚,所以家人或朋友出门的时候吃饺子,表示希望尽快再次和家人朋友团聚 。

糖瓜

俗话说“糖瓜辞灶,新年来到”。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的晚上,很多家长会拿出糖瓜来分给家里的孩子们,让孩子在开心的同时也能说着吉祥的过年话。

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是二十四过小年,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粘糕

粘糕其谐音为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这是鲁西小年之美食。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跟自己的上司玉帝汇报这一年来多的工作。粘糕主要是用糯米粉、大枣制作而成。吃起来是黏糊糊、甜丝丝,让灶王爷嘴巴也变得甜蜜蜜,到了玉皇大帝那里述职的时候可以多说说民间的好事。

米饼

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在小年来临之时有做米饼的习俗。传统的米饼做法有些类似于月饼,以用料讲究、馅多皮薄、口感细腻香甜著称。用糯米磨成糯米粉作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做成馅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炒玉米

这是一种传统的晋东南地区小年美食,在民间曾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在小年的这天,勤劳的人们喜欢将玉米粒炒熟以后用麦芽糖粘结起来,放凉后食用。做法有点类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瓜子板、芝麻板,吃起来酥脆而甜味十足。

大枣饽饽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远远要比平日里吃的馒头要繁琐。

和面时水添加较平时少很多,这样做成面团后醒发,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这样做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王桂真,一级健康管理师,国家一级营养师,审稿:武韬,北京同仁医院营养部,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编辑:刘伟琼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 zhaocui@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