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蒙难背后的大营救:孙中山如何逃出生天?

文平导读:伦敦蒙难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传奇?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如何力挽狂澜?经此劫难孙中山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世界革命明星?这背后还有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孙中山

1895年10月,孙中山计划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还没等实施,消息败露。

起义被清政府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1896年9月30日,为了躲避追捕,孙中山乘坐着“雄伟”号海轮来到英国,投奔老师康德黎。

孙中山望着这一片民主繁荣的大地,可能会思考诸多的问题。

比如:

他的祖国何时经济如此繁荣,政治如此民主?默默无闻的自己如何推翻强大的清政府?

对于清王朝,孙中山如同蚂蚁,兴中会充其量也就是个蚂蚁窝,蚂蚁撼树何其艰难?

孙中山不知道的是,大清王朝对待这只蚂蚁却异常得重视。

▲伦敦蒙难记

在孙中山看英国风景时,他也变成了别人的风景。

从孙下船起,有一双眼睛一直不离左右,眼神都滴答着口水,流露出发现猎物的贪婪。

是谁在跟踪孙中山?

英国史雷特侦探事务所的侦探。

侦探受雇何人?

大清王朝驻英国使馆参赞:英国人马卡尼。

他们要干什么?

抓捕孙中山,运回国内,五马分尸或者凌迟处死。

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等等,张文平,孙中山来伦敦前,只是发动了一场胎死腹中的起义,清政府为什么对他如此重视,还追杀到伦敦来了?无脑电视剧看多了吧?”

张文平:问题提得好,它也一直困扰我。我查阅过大量材料后,抑制不住笑了。

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差点要了清王朝的老命。

太平天国为什么这么凶猛,事后清政府总结原因,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洪秀全弄了一个拜上帝教,太平军们信了邪教,所以战斗力爆棚。

什么是拜上帝教?什么又是基督教?两者有区别吗?清政府傻傻分不清。

▲拜上帝会,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他们却清楚地知道,孙中山是信仰基督教的,这一下神经提高了1000个敏感值。

他们把孙中山想象成了洪秀全第二,所以千方百计地要把孙弄死。

谁知道世事弄人,本来默默无闻的孙中山却借此事故,爆得大名,他不是洪秀全二世,他是更新换代的革命一世。

话题回来,孙中山到达伦敦后,经常去康德黎家做客。

康德黎是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两人感情深厚,孙此次来伦敦主要原因就是投奔老师。

师生见面,分外亲热。

一次午餐,康德黎给孙开玩笑,说清政府的驻英大使馆就在附近,没事可以带孙去轧个马路散个步。

在大家哈哈笑的时候,一张危险的大网正在向孙中山罩来。

伦敦史雷特侦探事务所的侦探,每天都当孙中山的跟屁虫,把孙的作息行程嗅了个清清楚楚。

来到伦敦的第十天,孙中山与康德黎约好在一个教堂会面。

途中天上掉下个广州老乡,亲热地和孙攀谈起来。

孙估计不知道老乡见老乡背后打一枪的谚语,也与之愉快地交谈。

很快又来了两个中国人,热情程度简直就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执意要请孙中山到他们家里吸烟。

来伦敦十天了,孙总共也没见过这么多中国人啊,当他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晚了。

他被强行带到了清使馆,当他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看到了一群穿长袍马褂的人,心突然暗了一下。

清使馆主要负责人实际上是一个英国人,他就是清使馆参赞马卡尼。

此人是个中国通:他是乾隆年间首次访华的马嘎尔尼的后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一员,在李鸿章帐下当过淮军教头,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后来以清政府三品顶戴的职位出使英国,对大清忠心耿耿,当然也可能是对大清的雪花银忠心耿耿。

▲康德黎,1889年至1896年任香港西医书院教务长。赏识该书院优秀学生孙中山。

不愧是中国通,虽然是个英国人,马卡尼却一口地道的大清官腔:“这里不是英国,是清使馆,清使馆就是大清,你现在不是在英国,而是在大清。”

可能觉得气氛还不够狰狞,清使馆翻译官邓廷铿过来添一把火:“我们完全可以在这里杀你,因为这里就是大清,在使馆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能干涉我们。”

说实话,这几句话几乎没啥毛病,要是他们真的行如其言,历史上可能就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了。

诡异之处就在这里,他们没有把孙中山就地解决,而是计划把他偷偷运回中国。不知道是清政府下的死命令,还是他们认为孙已经是锅里的烧鹅,飞不了了。

具体方案,联系一家轮船公司,委托其快运一项特殊货物:“一名精神病人”(在清政府眼中信仰基督教的人,可能真的就是精神病吧)。

据说清政府打算用7000英镑,折合白银28000两雇佣船只来快递孙中山,不过那个轮船公司却拒绝了,原因是档期不和。(张老师严重怀疑,清使馆吃了回扣,没给人家这么多钱。)

“快递”公司暂时拒接业务,清使馆也不就地解决,这就为孙中山逃出生天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孙中山被关在清使馆四楼的一个小房间里,望着黑漆漆的屋顶,他的心是灰暗的,直到摸到上衣口袋仅有的20英镑,才重新燃起了希望。

花开两朵,再表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

一向准时的孙中山爽约了,而且连续几天也没有再来拜访。

康德黎也没有怀疑什么,因为年轻人游山玩水太过正常,直到有人深夜送来了一封信,而此时据孙中山被捕已经4天。

送信人叫科尔,是清使馆的杂役。

是孙中山的亲笔,字迹里充满了惊慌:“我被绑架到清使馆,并将从英格兰偷运到中国去处死,恳求赶快救救我!”

康德黎这才恍然大悟,孙中山出事了,出大事了。

不得不佩服康德黎,遇事冷静,百折不挠,遇水搭桥,见山开路。哪怕希望的火花马上熄灭,他都能有办法使之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炬。

▲左侧照片为清廷驻英国伦敦的公使馆,右侧照片陈少白(左)、孙文、郑士良(右)

康德黎迅速做了以下事情:

一:不等不靠,连夜去找清使馆实际掌舵人马卡尼交涉,据马卡尼邻居说,他去乡下度假了。(马卡尼就住在康德黎不远处,几乎一个小区,马卡尼也没去乡下度假,而是在清使馆中。)

二:马上赶到伦敦警察总部报警,一个外国的大使馆居然绑架自己国家的子民?深夜值班的警探只是当笑话听,以为老先生出现了幻觉,一个劲的劝康德黎回家睡觉。

三:次日凌晨,康德黎找到中国海关驻伦敦代表修斯,希望他能帮助打听消息。可能修斯不敢蹚浑水,拒绝了康德黎的要求。

四:康德黎又去警察局报警,警察们大打太极拳,只是答应记录下来,向上级反映,压根不立案。

五:康德黎没办法,硬闯清使馆,找到那个翻译邓廷铿,邓矢口否认外加两串白眼。

六:警察不行,找私人侦探。搞笑的是康德黎和清使馆找的是同一家:史雷特侦探事务所,接手的侦探都是同一个。这个侦探一点职业操守也没有,把康德黎怀疑孙中山绑架的事情全盘告诉了清使馆和马卡尼。

七:康德黎找到英国著名报纸《泰晤士报》,可是这家报纸对这则准爆款新闻一点也不感冒,不予报道。(他们也认为这件事情子虚乌有)

连忙两天,七处碰壁,别说康德黎,就是在电脑前码文的张文平都深感绝望,这孙中山还有救吗?该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该做的也都做了。

按照常理,康德黎只能感叹天不助我,外加感叹天妒英才了,眼睁睁看着孙被清政府偷渡回国,一刀一刀地凌迟处死。然后悲伤无比地写下一篇文章《忆孙文君》。

事实证明,康德黎不但教学水平高,也能为学生两肋插满刀,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个老师不气馁,不妥协;不迂腐,有办法。

▲《泰晤士报》

这次康德黎双管齐下,虚实相加。

他直接找到外交部,郑重地提交书面材料,并且委婉地威胁外交部,说已经向报界爆料,报纸马上跟进。

那个时候英国确立民主制度200多年了,政府特别惧怕报纸的监督报道。

外交部得知报纸要报道,非常重视,立马上报给外交部大臣沙士勃雷。然后联系内政部联合行动,内政部大臣也里德利也亲自过问。

外交部内政部联合督促伦敦警察局派出最优秀的警探,侦查此案。

事情到这里基本有了眉目了,好个康德黎老师,又在火苗上猛撒了一桶油。

他把孙中山被囚禁,外交部督促警察局追查案件一股脑的捅给报社,《泰晤士报》不感冒,就发给其他报纸。

听说外交部都掺杂其中了,报纸的编辑们顿时来了兴趣,最先报道的是一家叫《环球报》的大媒体,头版头条,而且标题特别吓人,完全就是吓死奥巴马的内容:《惊人!密谋者在伦敦竟被绑架!就囚禁在清使馆!》,事实证明这样扎人眼球的题目就是好使,这篇新闻爆炸了,被其他媒体迅速引用,并且迅速跟进。

什么中央报社、《每日邮报》,大大小小的媒体,都蜂拥而至,采访清使馆,采访外交部,采访警察局,就连孙中山所租公寓的女房东都一夜成了明星。

来采访康德黎时候,唐早有准备,把事情的经过大肆渲染,然后写成文稿,来的媒体每家一份。

这一下不得了了,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孙中山成了一个拯救清国人民的五好青年,清政府则是顽冥不化吃人的老妖怪,英国政府则是老妖怪的帮凶。

英国外交部压力山大啊,警察局调查的也差不多了,本来案情就不复杂。外交部急招马卡尼问话,并且向清使馆提出正式照会。

具体负责人也升级换代到最高版本,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亲自审问马卡尼。

▲索尔兹伯里侯爵

马卡尼是老江湖,脖子挺的很硬,说他是大清国大使馆的外交人员,英国无权干涉。

迫于媒体的压力,英国首相的脖子更硬:我与清国大使馆半毛钱关系没有,但你是我国臣民,如果你不释放这个人,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马卡尼怂了。

清使馆自然也怂了。

水到渠成,孙中山被无罪释放。孙中山从清使馆四楼那个暗无天日的小阁楼里出来,自由的阳光有点刺眼,这个时候他有点恍惚,肯定不会想到一个巨大的机遇,居然扑面而来,把他抱个满怀。

新闻继续发酵:继孙中山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英国最大媒体路透社(确实不是路边社)用电波把事迹传播到全世界,孙中山伦敦蒙难迅速成为了世界性的爆炸新闻,中国的《万国公报》《时务报》这种君主立宪派的报纸都连篇累牍地报道。

就这样,孙中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革命者,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革命巨星。

故事讲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如果把伦敦蒙难记比作一个大片,在文末评选一下最佳男主角,结果应该毫无悬念,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肯定会高票当选!

那么,谁是最佳配角呢?大反派马卡尼?外交部长?英国首相?还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群众演员各大媒体的记者们?

其实都不是,最佳配角是哪个给康德黎送信的清使馆工作人员科尔!

没有科尔送信,康德黎再牛,也无从营救,后面各大媒体爆炒新闻的事情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科尔为什么要冒着危险送信呢?

▲1890年前后,孙文(左二),杨鹤龄(左一),陈少白(左三),尤列(左四)

镜头回来:

“孙中山被关在清使馆四楼的一个小房间里,他的心是灰暗的,直到他摸到上衣口袋仅有的20英镑,才重新燃起了希望。”

孙中山拿着20英镑,找到一个和科尔独处的机会,向科尔诉说,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上帝的孩子,现在正处于危难之中,请求科尔的帮忙,手中20英镑只是定金,被救之后,肯定会有巨额报酬。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上帝起了作用?还是20英镑起了作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过,出门在外,身上多带两千块钱,真的很重要。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