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连接几个电话询问换汇政策。说是换汇政策是不是收紧了?便利化额度是不是有变,不便利了?现在是不是赶快换美元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立刻仔细阅读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内容。原来并非如此。
必须明确的是,外汇管理部门对个人外汇申报信息进行管理不涉及个人外汇管理政策调整,个人年度购汇便利化额度没有变化。境内个人凭有效身份证件进行真实性购汇需求申报后,直接在银行办理年度便利化额度之内的购汇;便利化额度之外的经常项目购汇,凭有交易金额的真实性证明材料办理,不存在任何障碍。
对个人外汇申报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针对中国国际收支个人购汇中存在一些漏洞,致使部分违规、欺诈、洗钱等行为时有发生,包括利用经常项目从事资本项目交易(比如海外购房和投资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下钱庄等违法行为,这扰乱了正常交易秩序,也对广大遵守个人购汇规定的居民形成了利益侵蚀。在改进个人购汇事项申报统计后,外汇管理部门可据此加强事后核查,对有关违规违法行为加强管理和处置。目的在于:提升中国国际收支统计质量,包括加强购汇真实性审核、细化支出分类等。
当然,这次加强购汇信息审核后,虽然对于经常项目购汇没有大影响,但对于中国大陆百姓海外购房和其它投资的资本项目用汇影响很大。“利用经常项目从事资本项目交易(比如海外购房和投资等)”,是这次外管局加强外汇管理,堵塞这个漏洞的目的之一。海外购房以及投资等或是外储流出的主要渠道。
虽然央行外管局以及央行专家都在答记者问中一再强调外汇政策“没有变化”,但市场还是质疑其是变相收紧换汇政策。就一个对申报信息加强审查的一点点政策变化,已经引起市场预期的微妙变化,或促使换汇预期更加强烈。这符合越涨越买,越收紧越换汇的心理预期变化。这与当前的中国外汇市场大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目前按照官方语境是,由于美元持续升值导致人民币加速贬值,在岸市场现汇汇率将近触碰到1美元对7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外流,国内投资者配置海外资产,以及国内百姓国内配置外汇资产预期强烈,需求越来越大。已经导致外储下降到接近3万亿美元。虽然没有出现恐慌性换汇状况,但弃人民币,握有美元资产的预期非常强烈。同时,一些学者建议收紧外汇政策的声音很强烈,市场也传来监管部门收紧的消息。正是这些学者与传闻,更加促使市场的换汇需求与预期。其实是好心办了坏事。
这个时候就需要官方出来澄清,给市场一个确定性强的信号。当然,包括外汇政策的“变与不变”两种信号。在市场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情况下,外汇政策的上策是没有任何一点点变化。给市场一个极度稳固的确定性信号。如果采取收紧外汇管制政策,哪怕只是如上述申报信息上的一点点加强,都会被市场误解为变相收紧,从而影响市场预期,结果适得其反。
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江苏傻子瓜子大王事件。傻子瓜子大王作为当时的私有个体户迅速崛起并赚了大钱。这时,从地方到中央都有要查处的声音。很快传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那里,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能“动”,如果“动”就会被认为我们的改革开放走回头路,我们放开的政策要收紧了,这是一个风向标的问题。后来中国改革开放热潮汹涌,一部分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这个经典案例至今历历在目,仍有示范思考效应。
就中国外汇政策来说,无论是汇率,还是资本项目,彻底市场化是正确出路。汇率市场化定价,人民币彻底可自由兑换,是方向与唯一正确的出路。就拿这一轮美国进入加息通道后的美元升值问题来说,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幅度远远低于欧元、英镑以及亚洲和新兴市场国家其它货币。其它国家以及地区都没有任何惧怕,中国何必自己吓自己。
同时,中国有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11万亿美元的27.3%,四分之一还多。无论从外储总量看,还是从货币的坚挺程度观察,中国都是最不惧怕外来因素对外汇体系的冲击的。中国应该有这个自信与底气,继续推进外汇体制市场化方向的改革。
俄罗斯外汇体制改革对中国或有启发。无论俄罗斯目前政治体制如何,但其经济体制是完全高度市场化,自由化的。市场化程度高低,一个观察点是看其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自由化程度。俄罗斯早在2006年7月就实现了卢布资本项目下的完全自由兑换,同时实现卢布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当时,俄罗斯外汇储备为35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五分之一,相当于现在中国的接近十分之一。
在这几年全球能源资源价格深度下滑,俄罗斯遭遇西方国家多重制裁情况下,虽然卢布深度下跌,但俄罗斯始终没有改变变动外汇政策,而是由市场自由出清。在这样的极度困难情况下,卢布汇率已经稳定在了1美元兑60卢布左右。这是自由市场无形之手的魅力,一定要相信无形之手的神奇力量,相信市场机制的强大修复能力。
中国官方以及官媒既然对中国经济判断是形势一片大好,那么何必惧怕资本外流呢?这时官方政策的一点点变动都会带来恐慌性换汇的市场预期,更主要的是给市场以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方向出现变数的预期。这一定要引起决策层重视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