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通勤路上人们宁可看空气都不和陌生人聊天

小友说:亚里士多德的著名的论断就是“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我们把与人交往看作幸福的来源,但为何肉身相邻的陌生人却往往彻底无视彼此的存在?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明明和人闲聊几句可能会让心情更轻松,但车厢里陌生的邻座却往往无视彼此。

嘘~请别说你很累,朋友圈太精彩之类的理由,首先,即便没信号或没电了,仍有很多人宁可看自己的裤腿、欣赏广告、数着站名,都不愿意和邻座分享一天的趣事。

嘘~请别说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内敛,因为其实俗称热情开放的美国人也一样爱玩“把邻座当空气”的游戏。

好在有两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大概是玩腻了这种游戏,因此做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索人们为什么宁可在人群中自我孤立,都不愿和身旁的陌生人说话。

由于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物,所以他们猜想地球人一直如此可能出于如下 2 个原因:

原因一:

我一个人呆着,真的比和陌生人聊天更开心啊。

疏远那些我不感兴趣的人,我竟还有点小高兴呢。

不管是现实中还是虚拟世界里,现代生活从不缺乏和人打交道的机会。供给超出需求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要调控自己的社交生活以求平衡。就像我们爱吃美食,嫌弃黑暗料理一样,我们也会尽量多找喜欢的人玩耍,远离讨厌的人,把快乐来源集中寄托在少数信任的人身上。诸多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整体幸福指数主要来自和“亲密他人”的关系,而不是陌生人的互动质量。

人们也默认来自陌生人和圈外人的社会支持会比较弱,曾有调查询问了 203 名来自来自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网站的参与者,他们是否会在以下 4 个地点之一(等候室/火车上/飞机上/出租车里)和一个朋友或陌生人聊天。结果是,很多人都认为不太会放弃和朋友联系的潜在快乐(7%,0%,0%,0%),但无视陌生人的可能性就大很多(93%,76%,68%,51%)。

所以,当你旁边坐着一个看上去也不会很投缘的陌生人,回避交流有时候是情有可原的。


原因二:

和陌生人打交道有什么好处?我看不出来啊。

第二点情有可原,但人们可能想错了。人们误以为呆在自己的世界里起码比和陌生人讲话要开心一点,但事实并非如此。

毕竟人们在预测自己的未来时经常出错。就社交方面,人们往往会把和陌生人交流的结果想得比实际情况要差。比如 2013 年一项研究中,一批内向者和外向者分别预测了自己如果按照内向/外向风格(更坚定自信、更冒险精神、更能量充沛、更健谈)去社交会有怎样的体验。事先预测时,外向者认为,如果自己按外向风格去社交会比内向者生搬硬套起来更快乐,现实中却不是这样:二者用外向风格去社交,其实会获得同等愉快的体验。

2007 年,另一项研究则请来一群大学生预测:当自己等着和恋人/或是一个陌生异性交流时,过程里他们会有怎样不同的感觉?

在他们的脑补中,等陌生异性的体验肯定不如等着和恋人交流,但实际情况里二者的感觉却基本一致。当后续研究让他们真的去和恋人/陌生异性分别交流 4 分钟时,结果也差不多。

很多行为艺术家也试过在沉闷的车厢里做实验,用莫名其妙的笑声和游戏带动周边沉默的乘客,这些实验的最后往往大部分人都自愿参与其中,开怀大笑。这个社会平时面无表情,胸腔里却跳动着一颗随时可以被激活的心脏,只是人人都选择了被动等待与接受。

综上,我们有足够理由怀疑人们对社交的误解可~大~发~了~和陌生人互动长期来看肯定不如交个知心朋友,但港真,总是一个人靠着扶手发怔就比和陌生人聊几句要快乐吗?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 9 个实验,在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和实验室里寻找答案,结果显示:关于社会联结有多重要?和陌生人说话后果如何?人们对此有很大误会。


1. 你没必要真的完全自我孤立

不出意料,不论是在轨道交通还是公车上的被试,事先都觉得在通勤路上独自静坐比和随机相遇的陌生人讲话更舒心。这种预测也和日常生活里的真实情况契合。

然而一连串都实验发现:和陌生人交往的通勤路更让他们愉快。无视陌生人,只是因为自动产生了错误预设,误以为自己更喜欢独自静静。

人们在实验前认定,通勤路上社交或多或少损害了办事效率。不可否认,无限扩充积极体验并非人生的唯一目标。很多时候,人为了达成其他目标也会暂时推迟眼前的快乐:

上下班路,对某些人而言是处理公事的宝贵时机;

拖着行李箱走出飞机场,你只想在出租车上小眯一会儿;

银行叫号进度如此缓慢,你只想在等候区刷完今天的单词打卡……

但现实里,人们要么没有按他们预想中那样完成任务,要么就是在和陌生人产生新联结以后,转换想法觉得后者也是一种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

同样,出租车乘客在和司机浅谈后并没觉得比先前保持沉默更累。而在等候室里和陌生人交流之后,人们甚至觉得比原先一个人独坐更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这不代表和陌生人交往总是愉快的,当然搭讪也会有分心和无聊的时候,但整体而言人们对日常生活里这类社交联结的看法可能需要调整一下了。


2. 误解,源自从未触碰

对“和陌生人交往”的脑补和现实情况似乎截然不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巨大落差?

科学家做的其中两个实验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他们发现,现代人普遍有个内心假设:别人没兴趣和我交流。

外在观念会劝阻人们去亲身经历一些事,这种距离又会反过来筑高心墙。当一个乘客按照社会“常伦”表现出冷漠懵懂时,他身旁的陌生人自然而然会觉得自己对其毫无吸引力,感觉别人没心思理我。

另一个实验也印证着这个“恶性循环”——经常和司机闲聊的乘客早就猜到闲聊会带来更愉快的通勤过程,但对于那些习惯了两相沉默的乘客来说,这种积极体验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料——日复一日的惯性似乎阻碍了人们去发现真实的体验。


3. 搭讪没你想得那么难

也许有人会问,我也想让通勤路变美好,可是我连对着普通朋友搭讪都会尴尬,我怎么能和陌生人好好聊天呢?

部分实验里,被试按照研究者的要求,用“我正在参加一个实验,他们要求我和不认识的邻座聊聊天”开头。另外其他实验里,人们按照自己喜好展开对话:

比如讨论当前事件,“啊这雾霾真特么大!”或“你看到选举结果了没?”;

关心个人情况,“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你从哪儿过来的?”;

评价对方的发型/穿着搭配;

还有更奇异的用打喷嚏然后问候的方式开场;

等等…… 仅供参考哈。

总之,没有一个被试表示他们不知道怎么开场的。而且,他们问出口的话和现实里人们搭讪时的语句也很像。你自认为平淡无奇的开场白,其实已足够让身边人感到惊喜。

这个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说小一点儿,幸福感来得就是这么简单。尽管只是日常流程里的一些愉悦瞬间,或许也能在灰暗的雾霾天里闪亮挺久的。“幸福一直就在你手边”,有时当真如此。

想远一点儿,就像文中说的另一个实验结果,内向者即便生搬硬套外向行事风格或许都能带来别样的积极体验,还有哪些误解一直以来也阻碍着我们获取幸福点滴呢?

这锅“鸡汤”有没有营养,试过才知道。明天就来选一个看上去最顺(xi)眼(huan)的陌生人聊几句简单的天试试吧。如果 TA 问为什么,你可以发这篇文章给 TA 看。

晚安!么么哒。

-end-

作者:砍妹

武大心理学人

科普写作者,戏剧实践

灵魂配图 | 东移

参考文献:

Cohen, S. (2004).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 676–684.

House, J. S., Landis, K. R., & Umberson, D. (1988, July 29).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Science, 241, 540–545.

Zelenski, J. M., Whelan, D. C., Nealis, L. J., Besner, C. M., Santoro, M. S., & Wynn, J. E. (2013). Personality and affective forecasting: Trait introverts underpredict the hedonic benefits of acting extraver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 1092-1108.

Dunn, E. W., Biesanz, J. C., Human, L. J., & Finn, S. (2007). Misunderstanding the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everyday social interactions: The hidden benefits of putting one’s best face forwar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990–1005.

Nicholas Epley, Juliana Schroeder. (2014). Mistakenly Seeking Solitud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43(5), 1980-1999.


「一日一小变」

“搭讪陌生人”

其实这个世界没那么冷漠

距离感都是幻想出来的

尝试一下在通勤路上搭讪一下陌生人吧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media@yo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