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心理问题是什么?

一 心理学表面现状

心理问题蔓延到了所有的领域,婚姻、育儿、恋爱、教育……甚至影视艺术,广告推销。

人们在越走越远。

就好像我们发现了一个物品有瑕疵,然后不断的用各种方法去掩盖这个瑕疵,再想不同的方法去掩盖遮掩瑕疵的痕迹。慢慢的,我们就发现这是个死循环,不断遮盖,不断出现遮盖的痕迹,再不断遮盖……

永无止尽,而且,十分枯燥。

聪明点的人就会发现这个循环,来说我们搞心理的是大忽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是有开始的,只是我们之中,很少有咨询师敢于告诉人们开始是什么,因为那个开始,可能意味着失去一切,承担一切,孤独的抛弃,和,刻骨的疼痛。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第一个心理问题是什么?只有找到这两个答案,我们才能知道所谓抑郁症,所谓焦虑、躁狂,所谓婚前恐惧,所谓强迫症、癔症,所谓移情阻抗……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不是从未来去要什么补偿,也不应该忘记过去,而是回到开始,去找寻问题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地点、事件、关联人物,然后,重新去面对,去经历,然后接受它。

所以,心理学涉及所有领域也是对的,因为没有什么领域是没有人出没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然而却不必去研究广告学有什么心理学,艺术有什么心理学……在各种领域里,喜欢就是一种心理,为什么喜欢,跟这个领域的名称还是研究对象没有直接关系,跟人有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有部电影说,捕快的肚子里应该装下个杂货铺,什么都要懂。

心理医生的肚子里也应该装下一个杂货铺。

二  那神秘的第一个问题

我说的有点远了。第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

是分离。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婴儿期。

一个人有没有健康的时候?

有,刚出生。

后来呢?

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婴儿都在不健康的成长,长成不健康的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我说过,这个问题会带来刻骨的疼痛。因为要面对的问题竟然是从婴儿期开始的,并且我们都深知,时间不可逆流。

基本上,都是因为在分离这件事情上,出了岔子,所以最后才导致了各种严重的泛化的心理障碍。

这要从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说起。

婴儿在母亲子宫当中的时候,没有思维和理智,但是有感情。这个感情是原始自我意识,这时候的感情和自我是与母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即母亲就是我,我就是母亲。

婴儿出生以后,依然带着这样的意识,所以在婴儿的认知里,他应该是完全占有母亲的,母亲不应该被任何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吸引。

这个阶段,婴儿不接受分离。然而母亲如果没有办法做到无止境的与婴儿联结,那么就强迫婴儿感受了分离,这种分离带来的痛苦会深埋在潜意识的情感里,影响以后全部的三观。

这是有关分离,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分离、相聚、再分离。

在婴儿期,最先遭遇的问题,就是没有很好的联结,过早分离了情感。导致婴儿丧失了安全感。

在一段时间之后,大概是婴儿开始会爬行到接受帮助能够走路的期间,婴儿开始感受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不完全是与母亲混沌在一起的,有自己的手、脚和声音等等。再继续下去,婴儿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更多的独立性,比如能够简单的说出需求。这段时间,是人生第一次初步分离。

往后的分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到了青春期,是分离最快的时候。

然而,也是父母,做得最糟糕的时候。

在婴儿时期,母亲没有很好与婴儿的紧密联结,在青春期,又没能很好的分离。我们常常看到两种极端:父母安排孩子的一切,安排到没有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的余地,又或者,什么都不帮助孩子安排。

而在青春期,父母会强制孩子按照儿童时期的方式生活,如果孩子表现出过于明显的自我主张,那么父母就会生气,会攻击孩子。

父母在拒绝分离。

婴儿期的时候,父母拒绝被捆绑,于是婴儿被无情的快速分离了,到了孩子十几岁,本该分离的时候,父母又害怕自己变得孤单无用,拒绝被抛弃,于是孩子又被无情的捆绑了。

三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和所需环境

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漫长而残酷的。时间上要跨越近二十年,而残酷体现在,他会渐渐的渐渐的抛弃父母,因为他终于要自己走了。

这个过程最残忍的地方,在于,父母一开始是没有做好准备和一个婴孩紧密联结到没有自我的,于是从此时开始,婴儿就已经受伤了,等到父母习惯了和孩子的紧密联结,比如为了奶粉钱,为了学费为了教育,牺牲了全部的自我,没有自己的兴趣,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没有自己的空间,此时父母就没有了独立价值,可是,孩子却开始要独立,要自我,要分离。

这个过程,很像一场拉锯式恋爱。我追你的时候,你不屑一顾,总是嫌我烦,离我远远地,而我要拖住你,等我拖着拖着,你习惯我的存在,习惯我对你的各种围追堵截,我却开始对你意兴阑珊,另觅新欢,你就陷入了无边无际的痛苦。

孩子不健康,父母也很痛苦。所谓叛逆期,是父母站在自私利己的角度想出来的,一个孩子如果从不叛逆父母的指令,只能证明他从来没有自我主张,那么他绝对是有问题的,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他没有成功生长出自我。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叛逆期,这是一个正常的时期,孩子必然越来越和父母不同,从各个方面剥离父母的生活、生命,因为他终于要有自己完整的自我了。

那么,这叫什么叛逆呢?这是正常的啊,如果你孩子不叛逆,你才要担心他是不是出现了可怕的障碍,不能生长,一辈子都只是个儿童。

那么为什么父母总是拒绝接受孩子的分离,一定要把它归为叛逆期,日夜盼望叛逆期过去,孩子回到原先什么都听从的状态?因为父母需要的,不是一个抚育孩子的过程,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孩子。一个不会长大,不会有自我的孩子。

因为他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就遭遇了这个问题,想要紧密连接,父母不愿意,想要独立,父母利用各种道德枷锁亲情绑架,困住了他们的一生,于是等到他们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就会想要困住自己孩子的一生。

因为如果我没有活出自己,我怎么能忍受,我生出了一个活出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的话,我岂不是生出了一个人,养大了一个人,来生生的打我的脸么?打完还要抛弃我。

四  分离失败之后

一个分离出了问题的人,最后会出现严重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是一种近似强迫症的神经症,不控制,他就会难受得像要死掉一样。

比如,明明自己都已经成家了,还会听到父母像小时候一样,强制性的安排我们几点睡觉,几点起床,早饭一定要吃,中午一定要休息,一看手机,年迈的父母就端起了当年的架子:不要老是玩游戏,伤眼睛……

这时候我们会想:我的天,我几岁了,还伤眼睛,谁玩游戏了?

吃饭的时候,年迈的父母不停的跟你说,多吃点,不要想着减肥,营养不够……这时候我们又想:我的天,你可知道,我已经不是长身体的时期了,还营养不够……

而我们不会想到,有一天,年迈的我们,也会这样端着架子去命令我们已经成家的孩子。然后我们孩子心里也想着同样的:我的天。

这一切是因为自我严重被压缩,被限制生长,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独立,独立包括自己的追求、兴趣、独特的生活方式、清晰的分辨责任和从容的取舍。于是,我们什么都要寄托在别人身上,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比如控制别人。

而陌生人是不可能任由我们控制的,于是我们控制孩子,于是不管孩子长到几岁,我们都控制他们如同他们还是儿童。

说到这里,我就多嘴说一句,我也赞同某位大V所说,父辈不停的要我们吃东西,是因为他们曾经挨过饿,然而我却认为这实在是肤浅,因为这不是问题的本质,就像我的父母亲不算太挨过饿的人,可是他们也会发出一些令我啼笑皆非的命令,比如多穿衣服,穿成粽子。

然而你说我父母是不是小时候挨过冻?很可惜不是,我母亲是军队大院长大的孩子,哪里可能挨冻呢?她只不过是因为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弱了,需要穿很多衣服,而不去想我和她是不同的,我跟她说过无数次,我年轻力壮的,没那么怕冷,可她不接受,因为我这样的说法,一来刺激了她那颗不甘衰老的心,二来否定了她发出的指令的价值,在她心里,就是等同于否定她的存在。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她会把否定她的指令等同于否定她?还是回到开始我说的,因为她在漫长的养育我的过程中,从抗争的保留一点自我,变成完全失去了自我,于是她的自我就变成了我,只有我听她所有的话去做,她才觉得她有自我,有价值。因为她在养育我的过程中,什么都没了,只剩下我了。

在中国的道德里,这好像是没问题的。所以,我们的思想体系里是没有分离的概念的。所以说,基本上这是个文化的心理问题。

一大家子乌泱泱的生活在一起,一早上起来从爷爷辈开始排队上厕所,这在我们这块壮美的土地上,是一件最最有福气,最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没有分离,拒绝分离。

于是没有自我,不要自我。自我等于他人,他人等于自我,没有自由,没有独立。

五  怎样好好相聚?

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没有好好分离,就没有好好的自我,那么就要去牺牲他人来安慰自己未成年的自我意识。可是我们所遇到的人之中,大部分都没有好好的经历分离,没有好好的自我意识,于是在互相的牺牲中,产生矛盾,遭受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抑郁、躁狂、焦虑、过分的控制欲……

所谓为了你将来能独立,我现在许多事情不能帮你做,其实是父母觉得孩子的依赖太重了,导致他们未能独立的自我开始恐惧,本来就没独立,现在还要被一个人困住,是可怕的,于是要挣脱。可是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就真的不怎么靠父母了,父母却反过来要求孩子多来依靠一下他们,因为父母的存在感低了,需要被孩子需要的感觉来强调自我的存在。

在我需要和你们融合的时候,你们不愿意,为了保有想象中的独立,在我需要分离的时候,你们还不愿意,因为你们害怕没有人再需要你们。

然而我们却会看见,有一些孩子,不管长到多大,都会时不时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共聚天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该分离的时候分离,该融合的时候融合,于是孩子有了健全的自我,父母也还保有原先的自我,那么两个健全的自我就可以在基于尊重对方的自由独立的基础上,产生联结,互相得到认可。

这说起来有点像一个笑话,如若一个人分离的好,那么他将来反而会和人相聚,如若一个人分离的不好,那么他将来就很难和人相聚。

这是广义的宽泛的结论,不只限于亲子之间。包括婚姻,朋友,手足。一个没有好好分离的人,就很容易在亲密关系里重现曾经的阴影,一会儿显得很亲密,一会儿又显得很疏离,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该以怎样的距离和表现形式来与人联结。

于是所有的问题就此产生。

因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一切的根源,都是没有好好分离。

于是不能好好相聚。

我们不愿意,也不敢去面对自己当年没有好好的被包围,然后又不能好好的离去,于是我们逼迫自己身边的人也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我最常和我母亲说的话是:妈,你去旅行吧,和我爸,多拍照,多吃好吃的,不要在乎钱,我不需要你的棺材本,我自己会挣钱。

她一开始很痛苦,因为她觉得我抛弃她了,然而我真的受不了她拉扯着我,不让我的自我独立。而我也很清楚,她的挚爱就是旅行,为了养育我,已经二十年没有好好享受过行走的人生了。于是我狠下心,就是不理会她,逼迫她去旅行。她从原本认为只要我不听她的话,她就算去旅行也不会开心,到现在,已经很积极的自己组织各种旅行活动。

虽然她依然嘴硬,说如果我听话就更好了。

但是她已然在享受分离了,不是吗?

真正健康的人生,是要从婴儿期开始,一个健康的母爱开始,而一个健康的母爱,需要一个健康的夫妻关系,而一个健康的夫妻关系,需要一个健康而有担当的男人,而一个健康而有担当的男人,需要一个健康的,会分离,并且分离得很艺术的母亲。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在我看来,母爱,是应当要为了分离的,所有的深爱,都会蕴藏着这份分离的气魄。

而分离的气魄,最后会带回来更深刻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