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张签证》:外交官的铁血风骨

战争虽然过去,但并不会被遗忘!它就像一面镜子,从中究竟能看到多少,取决历史给我们留下多少。影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寂静的历史展现给观众,附带延展过去的沉淀。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剧的水准,决定了观众的品质。正在江苏卫视幸福剧场热播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是一部反映外交部签证官在二战期间人道主义援助故事的大剧。通过片中驻维也纳大使馆签证馆普济洲的经历,这段被遗忘的二战历史重新回归观众的视线!此前犹太人被排挤屠杀的遭遇对中国观众来说是片面的偶然的,一些视而不见的世界,如今这段历史的大门再度被打开。关于二战期间的中国外交故事吸引了很多观众,人们通过它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过去!

这是一种历史视角的转向。近几年,抗战影视作品不再只追求颂扬讴歌,很多导演、编剧更倾向为观众建构一种真实、客观存在的过去。这样的追求总是从历史中出发认识未知,势必将过去中原本忽略、陌生的事实,化约成熟悉、已知的故事,以既有的视角来展现情节。《最后一张签证》改编自真实的人物故事,把中国外交官的海外经历,嵌入到了二战期间维也纳的政治文化、地方社会、士人生活的广阔领域之中。这些细节反映了历史的多面,彼此辉映,充斥融合,可见时代思想对历史的修复。如果将这段历史看作一个身体,编剧之于剧情,就像血液通过血管周行全身,只有看到了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和日常生活的思想,才能感觉到当时当地脉搏和心跳。


《最后一张签证》的时代背景发生在奥地利被意国纳粹统治时期,那时的中国也正经历着抗日战争。二战期间,德日两头野兽,一只在欧洲,一只在亚洲。当时西方大国已经放弃犹太人,奥地利外交“孤立”无奈。希特勒占领维也纳以后,当地人用鲜花表达了对德军纳粹的支持!!从家里逃婚跑到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的普济州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对当地人毫无反抗意识的举动很费解,因为当时的中国正用大炮招待侵略者。面对他的问题,德国警厅厅长汉期告诉他,以后你就会明白的。从一些历史书中可以得知,不管是希特勒,还是其纳粹党羽都有着强烈的反犹情绪。当时的奥地利内忧外患,政治方面党派闹分烈,经济方面频频经济危机。希特勒初到奥地利对中层、低层阶级用了招安宣传策略,欺骗了犹太人。在本剧中,奥地利地下抵抗组织是秘密状态,思想和行动处于成长初期阶段。这段剧情的铺垫,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的新层次!由普济洲引出细小无形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东西方国家在反战视角上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人拯救犹太人难民的思想地图。


据一些公开的资料记载,希特勒麾下的纳粹医生曾对犹太人实行了野兽实验,科研人员失去人性,他们制定了各种杀人计划包括:安乐死项目、绝育实验、极低体温实验、高原试验、病毒与细菌试验。他们还设计了“焚尸炉”,将人先投入毒气箱致死,然后焚尸,全欧几乎每天都有大批犹太人被赤身裸体赶进死亡工厂。六个灭绝营的焚尸炉烟囱日夜不停的冒着青烟。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中,最后能拥有外国签证的犹太人意味着拿到“活人卡”。在德国纳粹的高压威逼下,世界各大国家相继关闭了对奥地利犹太人的签证签发,有一个犹太人突然间一次拿到了20张中国签证,消息迅速传遍奥地利,人们像疯了一样的赶往大使馆。中国并不是犹太人的首选,他们对这个遥远的国家并不熟悉,而此时逃往中国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电视剧围绕驻维也纳大使馆的外交官们展开画面,在德国盖世太保密不透风的监视中,在政权施压的政治中,他们冒着生命的威胁,解救了一个又一个犹太科学家、难民们。战争期间,外交官是一群对时局敏感的人士,他们是外交的温度计,折射出国家的态度。

其实我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也在想,如果当时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希特勒,也许他就去当了一个画家。如果希特勒在维也纳打工的时候遇到了本剧故事原型外交官何凤山,也许他得到援助,没有哪些痛苦难忘的打工经历,就不会如此痛恨犹太人。然而人物角色的只言片语中,随之一念之间的感觉,以及体会那个时间的世界,这些历史记忆的复苏终究是由一部好剧引导。《最后一张签证》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不仅是片中花开似锦的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美景,也不仅是普公子在乱世中人道义举的光辉,而是二者基础上,从多元微观叙事,让我们看到了细流如何汇聚成力量,见证了中国人对海外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