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犬病(Rabies)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或动物导致的疾病。因其特征性病状多表现为恐水,因此也叫恐水病。根据交叉保护试验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目前发现的狂犬病毒分为7个基因型和4个血清型。其中血清Ⅰ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狂犬病病毒,也称为古典型狂犬病毒,其它血清型可以统称为狂犬病相关病毒,血清Ⅰ型疫苗株对狂犬病相关病毒只具有很弱的保护作用甚至无保护作用。
抗原性 根据狂犬病毒属不同毒株的血清学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可以将狂犬病毒分成5个血清型。血清I型指的即是传统的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目前我国分离的全部毒株均归属于基因I型。血清II型又称为Lagos蝙蝠病毒,首先从尼日利亚蝙蝠脑内分离得到。血清III型即Mokola病毒,最早从尼日利亚鼩鼱中成功分离,后从非洲人及动物分离获得。血清IV型为Duvenhage病毒,首先从南非狂犬病患者体内分离,后在南非及中欧的蝙蝠中也有分离。血清V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I型和欧洲蝙蝠狂犬病II型(European Bat Lyssavirus 1 and 2),从乌克兰境内蝙蝠体内分离获得。血清I型的疫苗株对其它血清型没有或仅有微弱的保护作用。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狂犬病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理论上所有感染发病的动物都可能成为狂犬病的传染源。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那些感染发病后攻击性明显的动物,如犬、猫以及其它肉食或杂食性的野生或家养动物,才能有效传播狂犬病。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源是犬,其次是猫,在我国浙江和江西等地,鼬獾伤人导致狂犬病案例曾发生多起,并已经分离病毒确认。另外,咬伤致人狂犬病的个案报道,还涉及新疆地区的狼、四川地区的猪獾以及吉林省东部山区的蝙蝠,但均未通过病毒分离获得确认。在国外,已经确认的野生动物狂犬病传染源有美国的浣熊、狐、臭鼬、蝙蝠、郊狼、旱獭和海狸,以及欧洲的狐等。
【传播途径】
狂犬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狂犬病发病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另外,也有经气溶胶和器官移植传播的个案报道。一般情况下,未破损的皮肤接触病毒不会导致感染。
【易感动物】
所有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均易感,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狂犬病病毒的野生动物储存宿主差异很大。非洲大陆以猫鼬、豺、狐、狼、非洲野狗等为主要宿主;亚洲则以狐、獾、猫鼬、豺、黄鼬等为主;而欧洲则以红狐、貉等野生动物为主;在北美洲,灰狐、条纹臭鼬、浣熊、郊狼等为传播狂犬病的主要野生动物宿主。另外,在数个大陆的蝙蝠种群中,都检出过狂犬病病毒,值得特别关注。
【流行特征】
动物狂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在动物集中发情的时段(如春季),动物个体间接触机会增多,领地争夺活动频繁发生,因而狂犬病感染和传播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狂犬病流行的严重程度与该地区的动物种群密度呈正相关。环境条件的改善,导致野生动物数量激增,狂犬病流行就相对严重。另一方面,狂犬病的流行,对该动物的种群数量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具有嗜神经性,病毒经咬伤部位入侵,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与烟酰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外周神经,通过逆行轴突快速转运,沿外周神经纤维迅速上行,到达脊髓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后,进入脊髓并上行至脑,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神经元,导致无菌性脑脊髓炎,此过程称为向心性扩散。狂犬病病毒在脑内复制,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并不十分明显,但有研究者认为,病毒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狂犬病严重神经症状的起因。狂犬病病毒在脑内大量复制后,通过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等向外周扩散,到达所支配的组织和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毛囊、肾上腺髓质等,导致非神经组织的感染,从而出现更为严重的神经症状,这一过程称为离心性扩散。
狂犬病患者或患病动物的神经症状均十分明显,但是自然感染状态下,病毒对神经系统的病理性损害却比较温和,大体解剖时脑组织无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的退行性病变,如细胞透明变性、胞体肿胀,细胞核模糊或消失,核仁不清等,有时会出现凋亡小体。狂犬病的特征性病毒学变化是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内基氏小体于1903年被Adelchi Negri发现,是狂犬病病毒的包含体,平均直径3~10μm,位于感染细胞的胞质内,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整齐。脑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内基氏小体呈红色着染,较周围细胞质染色明显偏深。发现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内基氏小体一直作为狂犬病的示病病理特征。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内基氏小体主要存在于海马和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以及小脑的浦肯野细胞,而在丘脑、脑桥、延髓和感觉神经节细胞分布很少,且在不同的感染动物、不同的脑组织部位其检出率均有不同,与其它胞质内包含体间亦不易区分,因此,现在很少以内基氏小体作为病理检测的示病特征用于狂犬病的诊断。
临床症状
狂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多为1~3个月,但也有短至不足10天,或长达数年的报道。实验动物人工感染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与病毒的毒力和实验动物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