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道德伦理及其根本

如果要说伦理道德,那么在哲学上就有一个不得不过去的坎——每个人是什么?他们是否是自由的?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

这是第九期《自由意志》概览的问题,但是今天在这里,将从哲学上的什么是自我到自由,最后对伦理学——当然,只是浅尝辄止而已。

  • 一、自我?

女神发朋友圈了——“感觉不像是那个自己了!”

屌丝纷纷顶礼膜拜:“做自我!”、“做回你自己!”、“没关系!开心就好!”……

但是,可不可以先说说,什么是自我?

当你例行公事的每每在各种问卷或者资料上填写下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家庭地址、性别、专业、婚姻、经历等等这些的时候,这是你吗?你觉得通过这个别人所理解的你,跟你认为的那个“自我”是一样的吗?

换而言之,你看到一份问卷调查表的时候,你根据别人填写的这些基本信息,你能知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吗?

当你在相亲约会的时候、在求职的时候、或者与父母讨论自己对于将来打算的时候,你应当如何解释这些状态下的自己?

可能有人会说,自我就是自己的灵魂。(其实这只是换了一个问题,灵魂是什么?不过这里先不纠结这个,否则这么追问下去还真的无解了)

现在网上泛滥成灾的穿越小说,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说你穿越了,这个时候你的肉身不知道跑到那个鬼地方去了,你的灵魂却附身在了另一个人的身上,你觉得你还是你吗?如果穿越附身的这个对象,跟你的性别不一致,这个时候你感觉又是如何?

如同在【概览系列】《大问题》第一篇的文章里面所说的那般,一旦我们开始沿自己的思路走下去,我们突然会发现,那些显眼的答案就不见了踪影,而过去那些看似简单的答案也便成了千差万别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各种说法。

不过哲学上倒是对这个所谓的“自我”(曾经)进行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个特殊个体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本质自我

不过受限于我们各种认知的文化,我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多于心灵和灵魂层面上(唯心论者:下面有请唯物论者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和灵魂?唯物论者表示不服:不就是你的那些器官?)。比如说现在网上泛滥的穿越小说,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没有变化,那么他还是“他”,而灵魂被取代了的那个人,则是默认“死亡”(尽管其肉体依旧活跃在世上)

不过现在这些穿越小说可能都是依托于小时候的童话故事来的——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变成青蛙变成老鼠的朋友们么?

这个自我认同的本质自我是心灵或自我意识,这一理论最著名的捍卫者就是笛卡尔。

附:笛卡尔名言“我思故我在”的论证——(1推导出2,2推导出3)

1、假如我试图怀疑我自己心灵的存在,那么我就会发现,我所怀疑的正是我在怀疑。而如果我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那么我实际上就必定在怀疑。

2、对于我在怀疑这一点,我是不能够怀疑的。

3、对于我在思考这件事情,我是不会弄错的,因为我正在就思考进行思考这一事实本身,就已经证明了我在思考。

不过这种对于自我的解释存在另一个问题,就像上文里面你穿越成一个异性的时候,你会陷入一种可以预料到的混乱状态——这个时候灵魂、心灵都没有变化,只是你的身体发生了改变。

这种情况让我们想到,我们的自我认同感远比它初看起来复杂。如果一个单独的特征是本质自我的全部,那么无论其他特征怎么变化,自我认同就是那个特征。如果我们的自我认同仅由记忆来决定,那么任何拥有相同记忆的东西,都将是一个东西。显然,这并不符合实际上的情况。自我认同的概念包含了一个人的许多不同方面。

不用纯粹的身体、灵魂或者某种存在来解释自我,哲学上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思路:将自我作为一个问题。

他们认为自我是一个不断完成的状态,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包含选择、奋斗、理想等等,这种永远不会完成,永远对自己负责的自我就是“本质的自我”。

这种观念也存在一个悖论,就是它否定了一切“属性”的意义,比如说出生地、性别、经历、环境这些属性。不过这一派哲学家的解释是——那些只不过是各种选择而已。

在这一派系之外,还有一个派系是认为自我压根就不存在。怀疑论者休谟用他惯常的讽刺口吻说道,他在他身上没有找到这种自我,他所找到的只不过是一个由不同的经验和观念组成的复杂集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自我。

这一派系里面还有宗教——佛教也是这么认为,他们将自我的观念斥之为“幻觉”。

不过在研究自我问题的时候,衍生出了一个附带的问题——就是心灵跟身体是什么关系?他们怎样相互作用?(这就回到了形而上学了)

  • 二、自由?

《勇敢的心》里面华莱士在最后被斩首的时候高喊“freedom”那一幕的镜头,曾经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那么,自由究竟是什么?自由到底有多重要?它的含义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自由”定义成我们的言行、信仰和活动不受任何(不合理的)约束。

然而,不受约束就是自由的吗?

哦,你被解雇了——你自由啦?

小伙子你很不错,明天不用来上课了——你自由啦?

……

这两个问题揭示了两种情况:因为某些东西(比如说前途、金钱)我们往往会被迫去做一些自我并不喜欢的东西,自由可能也只是一些交换的成本罢了。

对于自由这种比较低级的探讨这里不多说了,这里谈到自由主要是因为自由会引出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对立——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这个杀人犯是在贫民窟里面长大的,他七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遗弃了他。他经常受到母亲的虐待,他的哥哥姐姐也欺负他。他从来没有机会上学,而当他能找到工作的时候,他从来都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他抢那家商店的时候已经快饿死了,而且还染上了强烈的毒瘾,也没有朋友能够给他帮助。——辩方控诉整个社会,声称正是社会的忽视和负面的影响才使此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凶手。

你会同情这个杀人犯么?为什么?

先引用《逻辑学体系》里面的一段话:

恰当地讲,那种被称为哲学必然性的学说就是:只要知道一个人心灵中的各种冬季,同时知道他的性情和意向,那么他的行为模式就可以被正确的推断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彻底的了解一个人,知道作用于他的种种诱因,那么我们就能像预测任何物理事件那样准确地预言他的行为。

奉行自由意志的基本上都认为人面临着选择,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路。但是在上面引用自《逻辑学体系》的这段话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所谓人的选择,其实早就被他的前面经历所决定。

并且对于决定论者的这种想法,也有三段式的演绎论证:

每一个事件都有其解释性的原因。

人的每一次选择或行为是一个事件。

因此,每个人的选择或行动都有其解释性的原因。

每个人的选择或行动都有其解释性的原因。

有解释性的原因就不自由。

因此,一个人的选择或行动不可能是自由的。

举个例子,某人对你说,“好了,这是A,这是B,这是C,你选吧!”但如果我们的整个历史,我们的基因构成、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的性格和大脑的运转(这些甚至全部可以往前继续推断原因)综合起来,让我们直接选择了A——请问,这个选择,自由?

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详见第九期《自由意志》概览,自由意志在哲学上的争论,决定了伦理学的基调。

倘若人压根就不是自由的,那么道德还有必要存在?

  • 三、伦理学之道德

要做一个好人。好人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道德高尚符合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吗?

我们同意一套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禁令,我们称之为“道德”。但是,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我们为什么应当是道德的?

道德哲学,对最好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行为准则的探寻。

道德,是一套知道我们行动的原则和准则。道德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但是我们往深入思考一步,却发现我们自己也会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为什么要道德呢?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有一种回答:好的生活。不过这种回答也只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答案,因为在追问下,任何一种对于好的生活的描述都可以被驳斥。

快乐主义、成功、禁欲主义、自由、权力和创造性、宗教、幸福这些好的生活下面的回答,非常容易就被各种追问直接予以驳斥。

道德可以引申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说利己与利他的问题(这在《自私的基因》、《进化心理学》之中多次予以提起过)

利他行为被一些利己主义者认为是“利己主义者追寻内心安宁的选择”。当然,利他主义理论支持者驳斥这种说法也有自己的理由:

1、我们的许多行为都是由一些以他人的利益为目标的欲望驱动的,它们与对我们是否有利无关。

2、生活中,我们的许多欲望必须得到他人的赞同和任何。

3、我们所有人都有一种是非感,他有时被我们称为“良心”。

道德在哲学上如同形而上学一般,也是几方扯皮拉筋没个明确定论的话题。在最后还有一个炮轰道德的家伙——尼采。

几乎所有的道德都是在规定“禁止去做什么”,如果我们去思考,不难发现一件事情只有两种情况:能做,和无能去做。或者我们换一种提问方式,“谁将从这些禁令之中受益?”,答案显然不是“每个人”,而是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人”——基于这么一个逻辑,尼采认为道德只是弱者制定出来限制强者。。。

当然,尼采并不是说强者就应当肆意去践踏弱者的生存空间,在你才的哲学里面,强者应当有“义务”去帮助弱者,创造性的英雄(尼采哲学本来就是给这些人写的)首先应当关注的不应该是做一个“好人”或是有道德的人,而是过一种好的,激动人心的生活。

回想当年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那些人,你觉得他们在发家过程之中——遵循了普遍大众所认为的“道德”么?(当然,这些人也只能说是把尼采的伦理学拿了一半,他们只拿了前面的部分,但是后面强大起来该怎么做的部分可能就没有继续引用)

  • 末、结语

无论是《进化心理学》还是《大问题》,这两期其实挺不满意的,这两本书都没有kindle的电子版本,做笔记非常麻烦,很多自己当时阅读的时候很有感触和思考的章节想保存和标记都非常麻烦(电子版的可以直接标注做笔记,并且后期非常容易检索),这让我自己在写这两期文章的时候感觉非常的麻烦,反复的翻书,而且就算如此,可能还是有一些当时阅读思考的观念消散在了我的记忆之中,这无疑是对于阅读来说最大的损失。

这两期花费我个人的时间是最多的,但是结果可能是最差的——

这让我很直观的感受到,一种自己习惯觉得合理的阅读方式(做事方法)是多么重要。

我们对知识的探索,并非是为了将其奉为圣经,而应该是综合各位先贤的分享,形成属于我们自己思考问题和看待并且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至于下期预告,首先周日,也就是明天,2017年的第一天,将会给大家带来关于垃圾信息的一篇文章,但是之后是继续就艺术、社会哲学进行分享还是直接带来下一本著作,这个并不能确定。所以这一次下期预告就暂且空着了!

嗯,最后,祝各位,新年愉快!

你的阅读时间就是最好的赞美。

倘若你意犹未尽,还请点击下方关注按钮,或者搜索公众号名字:“你的文具盒”——

关注我们,概览群书,长见识;修身明理,知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