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为啥这么火?共享单车是不是共享经济?

当创业成为一种时髦的时候,无数人都试图冲向创业大军,来自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们的“一夜暴富”故事,让大家都趋之若鹜,特别是各种鸡汤式的灌输,比如“打工心态”这种,群众们就信心爆棚,创业大军,他们必要前往。

继网络直播等变火以后,这两年的共享单车也火了,比如摩拜单车、ofo等,据我朋友圈的截图来看,一转眼,做共享单车生意的创业团队,居然超过了苹果手机一屏的应用,也就是24家,尽管大多数人可能只用摩拜单车、ofo比较多,不过,既然有人晒出这些应用,就说明这些共享单车企业是存在的。

互联网创业的惯性现象就是,一旦某个领域火爆以后,其他厂商迅速跟进,蜂拥而至、络绎不绝、前仆后继,各种形容词似乎都难以形容这种模仿现象。总会有“投机者”试图在其中找到别人的“边界”,然后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来打破这些边界,并名之曰“差异化竞争”,可最终的最终,除了一地鸡毛外,仅剩两三家被巨头看中,大部分都偃旗息鼓了。

实际上很多城市已经开通了公共自行车,除了便捷性比共享单车产品略差外,如果只是作为出行选择,两者的目的毫无二致。以苏州市为例,截止到2016年8月底,苏州市已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1785个,总计投入自行车41000辆,其中日均借用超过10万人次,扫码租车日均超过2万次,平均每辆车每天使用频次接近4次。按照苏州的便利程度来看,共享单车进来完全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因为用户的目的就是出行,至于用的是哪种自行车,影响并不大。

曾经也有朋友圈的小伙伴表示,不少城市的情况与苏州类似,公共自行车已经非常非常充裕,共享单车完全不行。

1.共享单车究竟是不是共享经济?

为了将“共享”推热,或者说是某些创业公司为了借势,纷纷将共享单车页归结到共享经济上来,可是,共享单车并不是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核心圈层来自用户,除非这些单车本身是来自用户层面的共享,这才是所谓的共享,而当前共享单车们的共享,只不过是各大创业公司们搞了一批自行车,在各个公共区域投放,供用户使用,这并非共享经济的精髓所在,更恰当的比喻,是一种商业公司的行为,和“共享”基本上没半毛钱关系。按照共享单车的这个逻辑,买一批车,放全国各地给人出租,也叫共享汽车了?买10000个热水袋,往某些超冷的南方城市一摆,出租,这也叫共享经济了?

共享经济的核心要素就是,这些资产本身来自于现有资产,来自于用户,而不是公司用钱买一批货,往那里一放,就叫共享经济。还有就是,共享单车的目的和公共自行车的目的是冲突的,这个影响比较大。

2.共享单车为啥这么火?

既然那么多人都不看好共享单车,可为啥还是会有那么多创业者进入这个市场呢?我认为资本市场的推动功不可没,要知道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创业,基本上都是靠自己,除非到了一定盈利规模以后,才敢去大肆拉投资,但是现在,想要拿投资,似乎并不难。

2016年8月初,ofo单车获得真格基金和王刚1000万元A+轮融资;

2016年12月13日,优拜单车宣布完成来自黑洞资本的1亿元A+轮融资;

2016年12月下旬,DDBIKE项目已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整个共享单车市场的投融资非常热闹,这其中既有互联网巨头们的青睐,同样还有真格、红杉等多家大型投资机构伸出的橄榄枝,总之,有钱大量的钱涌向共享单车市场,而创业者似乎只要将覆盖量铺开即可。

共享单车们应该感谢资本市场的青睐和支持,否则,远远发展不到今天,毕竟,投入那么大的情况下,没几家公司愿意去尝试,哪会像现在这样火热呢?

3.共享单车还有没有未来?

来自天气、雾霾以及社会人士等各方面的阻力,似乎与资本方的青睐形成了逆向冲击,尽管共享单车已经获得了大量融资,可是这些现实却是共享单车必须面对的问题,共享单车还有未来吗?

从互联网的历史走向来看,任何一个行业起来后,最终都会沉淀出几家优秀企业,大量其他企业的贡献是让用户们体会到了该产品的用户习惯,大量“第三者”将这个用户习惯培养起来了,那么,有这部分习惯的人会成为某个行业的忠实用户。

共享单车的情况,会和互联网惯性的情况类似,即会留下几家平台,大量其他平台,要么被吞并,要么因为资金问题自己退出了,反正,市场肯定容不下那么多竞品的。

要我说,雾霾这么狠,骑自行车,也是蛮有勇气的。

文/郭静,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